既然是抖干货,也不想多废话。但背景必须交代一下。
我受邀参加过几次百度的开放日活动。这种PM的宣讲,有个好处,你可以把PM和产品对上号,下来再点对点沟通,收获会大得多。
我对百度PM的印象还挺留在俞军(第一代)、李明远(算1.5代?)时代,贴吧、知道无论如何评选,都是殿堂级的。后来的百度确实没做出过几款像样的产品,包括已经废掉的百度Hi,半废掉的空间等。
现在的百度PM到底是第几代,我也不清楚。这几次参加活动,认识了百度App的产品经理和leader,本文就是整理自我们的往来邮件。我尽量不带感情色彩的归纳,希望给各位做移动互联网的兄弟一些启发。文中的数据获得披露授权。
法则1:坐享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害死人,你必须跑赢它
把CNNIC从2007年到2012年的移动网民数量做个增长率对比,你会发现移动网民增长正在趋缓。未来3-5年,人口红利将消失,这个过程比PC互联网要快。
百度App是原生版的百度搜索,和web版(m.baidu.com)并行,对于这种入口级应用来说,对人口红利的分享额度是最高的。说白了,百度在PC领域搜索的垄断地位,在移动时代,马太效应会帮它。
但是,坐享你就输了。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微信和手Q的内部PK。百度App在2013年Q1,DAU(日活跃用户量)从1000万涨到2000万,和2012年初相比,涨了72倍,这放在哪儿,都算很好的成绩。而在李彦宏看来,搜索本来就是百度的主场,对核心业务,李的眼光极挑剔。
这就是我要说的:对战略决策者来说,不要被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蒙蔽你的眼睛;对产品leader和PM来说,复合KPI=常规KPI-人口红利分享额度。至于额度到底是多少,很难有个准确的计算模型,基本的逻辑是:离入口越近,额度越高。
法则2:跨终端产品,尽最大努力继承你的品牌资产
从我的理解来看,这是百度的教训。早期百度移动端的搜索产品是“掌上百度”,现在则是“百度”。为这个纠结,百度交了时间的学费。曾经有很长时间,两款App在移动分发平台并行,用户也跟着纠结,当然这也是铸就DAU狂飙的因素之一。
对用户来讲,“百度”是品牌核心,“掌上”二字确实多余,如果按照这样的命名规则,那未来可穿戴设备出来,可能会有“腕上百度”、“眼眶百度”。百度意识到这个问题还不算晚。
如果大家留意对比一下可以发现,百度App不管是Android还是iOS,在首页都花了巨大的区域来进行品牌LOGO的展示,这与一般App的处理非常不一样。一方面或与搜索产品的特殊性有关,另一方面正是品牌资产的考虑。
其实终端环境已经决定了品牌语境,对品牌资产的最大继承,就是保持多终端品牌一致性,但现在很多跨终端产品,尤其是大公司的,依然做得乱七八糟,未来必走弯路。
法则3:保证iOS始终有一个待审核版本快速迭代,但不代表容忍BUG
任何一个PM都会告诉你:快速迭代。但是崩溃的是,很多PM走偏了,导致很多BUG也跟着迭代了。任何时候,BUG对用户的伤害都是致命的。
我统计了一下,百度App在Q1累计有4个iOS版本,平均下来,有一个规律:基本上随时会保证有一个待审核版本在iOS后台。而迭代周期的设定,PM要和RD配合,为自己留下空窗期,而这个空窗期可以关注用户反馈以及运营推广等周边。
另外,不要急着评估迭代效果,让产品方向发生错乱。比如百度App有一个实时热点widget设计,在多次迭代后,对用户启动频次的提升产生突然质变(日订阅量很短时间涨24倍)。由于widget是基于云,给迭代带来便利,PM可以非常自由的去小碎步尝试,找到用户最痒的地方。
对于BUG和产品反馈,百度App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做法:除了内部QA,外部专门有维护一个极死忠的粉丝组织,这个粉丝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几乎都可以第一时间找到PM,沟通几乎是零障碍,其触角可以渗透到产品的每一个犄角旮旯。
法则4:挖掘长尾需求和精细化体验,但守住你的核心定位
我在看Q1的某个时间段的数据时,发现一个惊讶的事:百度搜索的两大入口——移动搜索(m.baidu.com)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但百度App却飙得出奇的猛。按常理:1、用户习惯不太可能短期完成迁徙;2、用户的搜索需求短期内不太可能骤变。
咨询PM后,PM告诉我,他们一直在研究用户热点行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很大因素来自对更符合移动端搜索体验的加强,比如扫描后翻译、条码二维码扫描后翻译等。基于这个架构,会对垂直和长尾做进一步挖掘。从菜单布局也可以看出(在二级菜单中),这些需求对于海量搜索行为来说,属长尾需求,但对搜索体验完整性帮助很大。PM对用户的热点进行追踪发现,凡是开启过二级菜单的用户,其后续开启频次增长很快,这证明长尾被激活了。
由此可以看出,手机屏幕寸土寸金,舍弃功能对PM来说是必做的功课,尤其是长尾需求往往被从更新列表中一推再推,这个时候有一个原则可以衡量:如果功能是App核心定位,即便是长尾需求,也应优先满足。
法则5:产品对话要接地气,别动不动就上用户引导
说到产品对话,百度App吃过一个甜头:在3.5版更新时,更新日志中程序猿有一个“天天加班,他男朋友都和他分手了”的卖萌文案,取得了极大的传播效果。虽然这种套路的鼻祖是图吧,但比起干巴巴的产品新功能介绍,显然用户更愿意为此买单。
PM和RD往往都有一个臭脾气,总是觉得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牛×,与用户的对话有意无意的自我包裹,尽可能装。或者潜意识中认为产品宣传是PR的事,不想因为产品设计成为话题。这其实是反用户体验的思想。
此外,百度App特别控制新手引导的使用。我觉得这一点尤其需要提及,基本的原则是:能不用就不用,不要为了引导而引导,不要把用户当白痴,不要老学某×信的文艺范儿式的5屏引导,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
以上就是我归纳和提炼来自百度App做DAU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李彦宏在2010年百度十周年的那次讲话。他说,百度要花10年营收增长40倍。要完成目标的三大关键词分别是搜索、移动和国际化。在Native为王的移动互联网当下,百度App从某种意义上承载了前两者,有时候战略和目标其实都是浮云,做PM应该有绣花的心态,再伟大的愿景,也只在一针一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