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中国好声音》虽然已经落幕,但连日来有关它的话题与探讨仍然占据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伴随着高收视率、高关注度、高话题性,乃至各种争议,好声音除了在音乐方面为电视观众带来惊喜,更大的意义是它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启示。其中有对中国内地原创流行乐坛的触底反弹,也包括让不同年龄层观众互相沟通与理解等。这些节目之外的意义,其实远比节目本身重要。
启示髴 模式创新
资本运作方式应用于节目中
《中国好声音》的走红,让不少观众回想起2005年轰动全国的《超级女声》,因为两者都引发了举国关注的盛况,所以有不少观众将这两档节目进行比较。
作为中国内地歌唱选秀节目的代表,《超级女声》进行了节目形式的巨大创新,也因此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从这方面来说,《中国好声音》与其有着相同之处。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好声音》除了在节目形式上引进荷兰原版《The Voice》,它更注重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开发,并注重整个音乐产业链的布局。因此有人说,《中国好声音》也是一笔“中国好生意”。
在电视领域,海外的很多节目早已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做出成绩,以《The Voice》为例,它在英美市场上不仅吸引了广告商的赞助,同时也通过与itunes(一种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的合作,在荧屏上即时呈现的音乐与线上销售挂钩,获得更丰富的经济效益。而《中国好声音》在拥有多家赞助商的同时,也与运营商签署了彩铃分成协议,学员在节目中演唱的歌曲,可以在线下载彩铃。另外,该栏目的制作公司灿星制作与运营商成立了一家经纪公司,为学员的后续发展保驾护航,这被看作是国外版权模式的一次本土化创新。将资本运作的方式应用到电视节目中,通过合作经营、资源置换、协议分成甚至股份互持等方式极大地整合各种资源,以此形成合力发挥巨大能量,这应该被看作是《中国好声音》的命脉所在。
启示髵 产业整合
音乐作品通过强势平台传播
《中国好声音》的学员能否在节目结束后通过经纪公司的运作获得良好发展?节目对产业链的重新梳理是否能挽救中国的原创音乐?这样的疑问从节目尚未开播的时候,就被不断提及,直至今日,这些疑问尚无答案。
早在今年6月,《中国好声音》的启动新闻发布会上,栏目组宣传总监陆伟就曾做出判断:一档电视节目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行业的面貌,我们关心的是节目能为行业做些什么。而随着第一季节目落下帷幕,我们看到,节目的确为行业带来了一些全新启示,有待进一步地挖掘与释放。
音乐产业中的主体——唱片公司、演出公司、经纪公司长期以来都处在群雄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各自力量的薄弱,不仅让它们在面临互联网冲击时显得毫无还手之力,也让它们无力通过整合产业链释放出行业潜在的能量。事实上,将精心制作的音乐作品通过强势的传播平台以不落俗套的方式进行传播,继而取得与新媒体、互联网之间足够的话语权与议价权,是这个产业在尚未找到更新换代的产品前,无法绕过的发展之路。《中国好声音》导师那英、刘欢、杨坤和庾澄庆通过节目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为对原版模式和运作团队的认可,4人加盟了节目,而他们在节目中对学员的选择不仅代表了个人对音乐价值的判断,也影响了公众对音乐的喜好,这本身就是对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启示髶 培养新人
华语乐坛急需“90后”新鲜血液
梁博,21岁;吴莫愁,20岁,9月30日《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巅峰之夜,他们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更重要的是,两位“90后”让人看到了中国华语乐坛未来的希望。一位乐评人看完直播后在微博中感慨地说:“华语乐坛急需‘90后’来补充血液! ”如果说节目的创新和对行业的启示是节目组的有备而来,那么,节目让不同年龄层人沟通和互相理解所带来的社会意义,其效果是出人意料的。
梁博和人们印象中的“90后”有着许多不同。有人认为“90后”性格强烈,行事夸张,但梁博的身上却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稳重;有人认为“90后”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没有长性,但梁博却执著地坚持着对音乐的追求,并将其付诸行动。这也正是很多年长观众喜爱梁博的重要原因。
与梁博的沉稳不同,吴莫愁的特立独行则代表了“90后”突破传统的勇气。吴莫愁的独特唱腔曾一度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引发争议,一封讲述她和父亲父女情深的家书,让人们了解到她善良孝顺的一面。节目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吴莫愁只说了一句话,“一定会坚持做自己,我希望更多人感受到我的热情和开心。 ”而有关她个人与家庭的种种心酸经历,吴莫愁在几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只字不提。
节目结束至今,观众及网友对于梁博和吴莫愁的探讨仍在继续,虽然不乏争议,但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和喜爱他们,外界对于学员的尊重与理解,也让这档节目的社会效应充满温情。 记者李洪波
相关动态
传梁博系赞助商之子栏目组称纯属捏造
近日有网友晒出外国媒体的一篇质疑报道,称《中国好声音》梁博因是栏目赞助商大股东的儿子而夺冠,该爆料瞬间再度掀起网上对栏目不小的质疑声。栏目宣传总监发博文痛斥谣言,澄清梁博只是一个普通学生,“所谓身份背景完全是无端臆测,理性的网友对该文真实性的质疑已见诸微博之上,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围观的网友有人仍支持梁博,称“喜欢就喜欢,无论什么谣言都喜欢”。但也有不少质疑声出现,称吴莫愁“怪不得得第二,看来冤死了”。 (中新)
吴莫愁的特立独行代表了“90后”突破传统的勇气。四位导师对学员的选择代表了个人对音乐价值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