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军事物联网:信息战取胜之剑
学习时报 | 杜宁 张元涛 | 2012-10-08 08:00

物联网使物与物相连,借助网络传递有效信息,将触角延伸到侦察、指挥、打击和保障的各个领域,将给战争进程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物联网让武器装备“学会思考”,提升了武器装备的智能化程度,将构建战场上的新式作战力量。

网络空间开辟为未来作战的主战场,网络战由虚拟领域步入实体世界,将开启网络硬杀伤的直接模式。

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设备,如射频识别(FR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组建物联网的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如果说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已经改变了一个时代机械化时代,那么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新技术群最终将会建立一个时代以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在军事上,物联网被称作是“一座未探明储量的金矿”,它能够有力拓展未来作战的时域、空域和频域,并推动战争形态、作战理论及作战样式的一系列革命。

从感知到定位,从传感器到射手,从军工厂到散兵

有效提升战场侦察监视能力。通过对物联网核心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的开发,让普通、低成本的物体也能获取战场有用信息,并通过网络实时传送。如美军开发的“智能微尘”,体积只有沙粒大小,但具备了从信息收集、处理到发送的全部功能。这将使侦察情报领域产生显著的变化:一是能有效避免侦察盲区,实现战场“无缝隙”感知。通过开发众多廉价的传感器,战时大规模部署在战场,就能对目标区域人员、装备及物资的流动情况一清二楚。二是实现了存在即被感知,感知即被定位。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足以把全球所有物品均纳入网络之中,各种物体都能实现在互联网上的存在,感知、理解环境并做出响应。战时,处于网络节点上的任一传感器,均可与设在卫星、飞机上的各种侦察监视系统相连接,从而获取其本身不具备的对目标的空间定位能力,实现对目标由感知即被定位的飞跃。

指挥周期缩短,即时打击能力增强。物联网能够实现战场的实时监控,向火控和制导系统提供精确的目标定位信息,进一步压缩作战流程,做到“以快制慢”。从火力打击角度看,物联网能充分建立从“传感器到射手”之间的直达信息链路,满足“发现即摧毁”的需求,提高了关键性武器装备的即时打击能力。从作战指挥角度看,由“观察定位决策行动”组成的指挥周期将缩短、循环变快,从而使指挥更加快速、灵活。另外,大量互联的传感器也能有效延伸指挥员的指挥视线,使指挥活动由指挥员对部队的指挥拓展为对部队及武器平台的指挥与控制。

后装保障全程可视,确保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向部队提供适量的装备与补给。信息化条件下物流水平的空前提高,并不能完全驱散“后勤保障迷雾”。比如在伊拉克战争初期,尽管美军全面启用了全资产可视性后勤系统,但运往战场的物资却在“最后1战术英里”失去了可见性,前线保障物资频频告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解决“最后1战术英里”的保障问题,使军工厂到一线士兵之间所有的保障路径清晰透明。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通过给所有物资嵌入射频标签,监控从物资请领、运输到接收、储存和发放的全过程,实现对后勤物资的全程跟踪管理;二是借助传感器及网络对“最后 1战术英里”的士兵逐一定位,及时获取每个士兵的保障需求,再将信息汇总并分析处理形成部队完整的保障需求,结合保障需求及时分配物资,从而使后勤保障“适时、适地、适量”。这种基于需求的后勤保障模式还能根据作战进程的发展,及时方便地获取保障对象的位置变化和物资需求变化等信息,迅速修订保障计划与协调保障行动,从而实现更加灵敏的动态自适应性后勤保障。

机器人由遥控到自主,机器士兵由试验到实战

自主式机器人陆续登上战场,成为作战的“生力军”。机器人是武器装备智能化发展的“精华”,是人类士兵的“完美替代者”,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美军为例,2004年美军仅有163个地面机器人,至2009年则增长到5000个,有至少10款机器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物联网能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品相互连接,允许他们相互传递信息,通过嵌入式智能芯片技术可以让机器人拥有自己的 “ 大脑”;纳米技术还可以使机器人越来越小。在这些技术支持下,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智能决策和自我学习能力的自主式机器人将会出现在战场。自主式机器人机动速度更快、部署更加灵敏,具备独立遂行特定任务的能力;可代替作战人员钻洞穴、爬高墙,快速捕捉战场上的目标,测定对方火力点的位置,探测隐藏在建筑物、坑道、街垒的敌人,并迅速测算射击参数,引导或直接实施精确打击等。

机器士兵和人类士兵统一编组,联合遂行作战任务。在未来战场上,机器士兵、人类士兵以及各种陆地、空中、海上的作战平台、传感器将互相连接在一起,共同遂行作战任务。战斗打响后,由地面机器士兵充当先锋,当隐藏着的敌人攻击它时,无人驾驶侦察机能迅速测定敌军位置,将信息传递给空中巡航的无人驾驶智能战斗机,然后由智能战斗机发射导弹命中目标。据美专家称,到2015年美军作战力量将是由机器士兵和人类士兵各占一半组成的混合编组,1/3的地面战斗由机器士兵来完成。随着物联网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智能、多功能、反应快、效率高的机器士兵将会逐步进入一线战斗岗位,机器人群体将会成建制、有组织地走上战斗前沿。

网络战从虚拟步入现实,软对抗与硬杀伤交织

网络空间的争夺日趋激烈。新世纪送给人类的“厚礼”,是一个由信息技术构建而成的“新大陆”网络空间,在这个无形空间里,没有土地和空气,只有一台台相连的计算机里不停运动着的“0”和“1”。然而,这一非实体性的“地域”,正演变成继“陆、海、空、天、电”后的第六维战场网络战场。分析战争沿革不难得知,战争的制胜因素与战场的空间开辟两者是同步响应的。每开辟出新的战场,对这一战场的夺取和控制将成为作[FS:Page]战获胜的关键。网络空间的开辟,使网络战场的争夺成为决定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领域。美国兰德公司认为,工业时代的战略战是核战争,信息时代的战略战主要是网络战。2010年5月,美军网络司令部正式启动,实现了对网络战的统一指挥,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军种网军。物联网军事化后,将极大拓展互联网的应用空间,与其连接的武器装备和设施也将完全暴露在网络攻击中,从而加大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敌对双方将围绕“物联网战线”展开更为广泛的网络攻防战,对“制网权”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

开启网络硬杀伤的新模式。物联网时代,网络战由虚拟数字世界开始触摸现实物理世界,这不仅包括对网络本身以及赛博空间进行控制,还包括对现实物理世界的直接控制,而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传统网络战的范畴。物联网技术将实体资源直接和虚拟网络相连,直接获取物品的信息,具有远程操作、监测并控制物体的能力。在军事上,可以通过物联网入侵武器装备系统,达成对武器装备的直接操控。比如,通过物联网直接入侵导弹发射平台,植入发射参数及飞行路线数据,尔后启动导弹发射;对机器士兵输入任务及操作指令,令其“反水”,将枪口对准己方人员。再如,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将直接对敌方指挥控制系统、通信枢纽、天基系统、武器平台以及基础设施等关键节点上的装备设施进行控制,使其拒绝执行指令,丧失功能或作战能力。物联网时代,军事对抗的焦点与重心将由有形的地理空间向无形的信息空间拓展,交战双方或许不需要经过战场上枪与炮的较量,而直接由网络上的博弈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这也许将创造出全新的作战模式:战争始于“网络边疆”的入侵或冲突,战争的进程就是网络战的过程,战局由网络战的结局所决定。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