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称广电总局将对电视剧提出6条意见,包括革命历史题材要敌我分明、不提倡网络小说改编,网游不能改拍等。8月10日,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王卫平表示,6条限令系媒体讹传,从情从理说,总局都不可能出台这样的限令。(见8月15日《京华时报》)
尽管广电总局针对6条“假限令”的回应来得稍显迟了点,但我仍认为,相关官员的说法并非是投石问路、激起舆论强力反弹后的“见风使舵”。正如明眼人所称,综观煞有介事的6条“假限令”,几乎涵盖了当前收视率较高的所有电视剧门类;而广电总局对电视剧的发展期待是“调控数量,提升质量”,显然不太可能使出“统统管死”的昏招和笨招。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既然电视剧“假限令”一度曾传得“有鼻子有眼”,至少说明了一点:即使“限令”纯属讹传,电视剧制作已经浮现出了各种“难言之隐”。在近日举行的一场包括演员张国立,编剧邹静之、刘恒,导演郑晓龙、尤小刚等参加的电视剧创作恳谈会上,国产电视剧题材雷同、跟风严重、质量低下等广受诟病的痼疾,已然成为关注焦点。
电视剧限令虽假,却不妨碍从中看出真隐忧——热门题材同质化、速成化、兑水化现象渐趋严重;表现在名角明星的争相聘请、奇货可居,进而催生片酬疯涨的愈演愈烈......当电视剧制作机构的收益期望越来越显得“钱”景堪忧时,“挟总局以吓同行”的“限令”传言不胫而走,也算是种极具“动机”的“阴谋”了。
商界有“店多拢市”之说,对电视剧创作来说,如能独辟蹊径、深入挖掘,看似寻常的大众化题材,同样有可能拍出新意特色,成为广受好评的翘楚之作。所以,这次“假限令风波”倒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的创作毅力及艺术追求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领、增强自信。正是缺乏长袖擅舞的“金钢钻”,一些制作者才会害怕面对群雄纷争的“瓷器活”。
理性与规范的电视剧创作环境,当是尽量做到“接地气”,多听观众的评说,少出硬性的限令。如今假限令的讹传已澄清,透出的真隐忧已悟到,而对于负有具体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恐怕同样有着警醒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