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广电总局“限游”不如管管收视率黑幕
财讯网 | 2012-08-06 09:00

这个夏天,媒体的战火已从伦敦烧到国内,尤其是电视屏幕更是硝烟弥漫:精彩的奥运赛事、热播的电视剧、蹿红的娱乐节目等等,都为这个不平凡的夏天平添无数乐趣。不过广电总局似乎总喜欢在人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泼上一盆冷水,继年初的限娱令、限广令过后,最近又出了一个“限游令”,即限制网游改编电视剧。不过广电总局也许没料到,当“限游令”还深陷囫囵的时候,电视剧收视率黑幕被曝光了。虽然这两者没什么直接联系,但不由得让观众想到,限游真不如管管收视率黑幕!

据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董事长,《大祠堂》出品人之一的王建锋向媒体报料,有电视研究机构以合作推广名义来游说,称可以以推广费换取收视率,一年只需5000万便可进十强,如想要单部电视剧基础目标平均收视率达到1.4%,每集剧的推广费用为6000元。如达到1.4%及1.4%以上,每集剧的推广费用封顶为7000元。“只要有钱,无论什么剧、无论在哪里播,什么时间段,收视数据都可以购买。”

其实,早在2010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消息,首次揭露了收视率样本户正被个别地方卫视“收买”的事实。文章称,收视率造假正在成为个别地方卫视争夺市场的“捷径”。本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获悉,与制作节目相比,“制作”收视率以其低廉的代价、隐秘且难以查证的造假方式,以及惩戒机制缺失的行业背景,正在成为个别地方卫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的“幕后法宝”。

其实业内对收视率合理性和真实性的质疑从未停止。多年来,收视率造假如同“皇帝的新衣”,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却因无凭无据只能听之任之。某电视台购片负责人坦言,“购买一部剧要进行收视评估,如果以不看好收视率拒绝购买,有的出品方就会以‘收视率不用担心’让你打消顾虑,因为有专业的公司去做收视率,而出品方只需付钱即可,这样的事儿在业内并不新鲜,也并不罕见。”

从2005年以来,发生过四件有关收视率的大事件,让公众愈加了解和关注“收视率”这一关系到部分电视台上亿元经济利益链条的核心词。对于收视率靠钱买的黑幕,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微博上表示,说出了“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希望司法介入,早该介入了!”

其实,收视率数据本身并无好坏,但如何合理地利用收视率需当别论。收视率造假是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买卖双方都有利可图,提供的造假数据既可以让电视台有更加丰厚的广告收入,专业的公司也可以得到超值的商业回报。但疑惑的是,两年前《人民日报》已经揭露了这种事情,为什么会愈演愈烈?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制约是无效的,为什么?虽然这个行业没有正式的法律法规,但为何类似‘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会蔓延开来,管理层和监管层有必要进行反思。

应该是出重拳去制止和监管的时候了!以美国为例,全国市场还是尼尔森来做,地方市场有其他公司做,但在同一个市场上,收视率的标准是统一的,不然无法比较。打个比方,在北京地区落地的所有卫视,它们组成一个委员会,委员进行公开招标,经过筛选选择收视调查公司,所有卫视都用该公司的数据。垄断和造假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是客观上更方便造假行为,任何行业的造假说到底都是利益的驱动。

对于打击任何造假行为,第一,加强监管,第二,提高造假成本。“一旦发现,一票否决。除了造假者必须受到法律惩处外,电视台相关领导必须辞职。要把收视率造假对行业和老百姓的危害提高到文化安全的高度。”

但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收视造假,就要解决中国电视不合理的结构性、体制性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说白了,‘僧多粥少’,中国的市场养不活、养不好那么多电视台。为什么观众每天拿着遥控器换来换去,却感觉没的可看?为什么每个频道都播着相同的电视剧?按照这种情况,这么多电视台有必要吗?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是深层问题,但如果得不到解决的话,收视造假仍会愈演愈烈。”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