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俨然已找到对抗移动的“杀手锏”。自从今年3月浙江联通率先推出“随意打”以来,这一业务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蔓延至广西、湖北、甘肃、北京、河南等地。联通开始以“网内免费通话”的方式争夺用户,这一攻击性策略引起业界震动,但这一做法对监管部门却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它折射出当前电信监管的威权与公信都是何等脆弱!
联通的“随意打”是否为一种合理的竞争策略?业界分歧巨大。有人认为这能给用户带来实惠,有助提升联通的市场占有率;有人认为这势必把企业拖入恶性竞争,导致联通与移动之间“两败俱伤”。但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前提——联通的做法是“违规”之举,它违反了我国通信业不得“网内网外差别定价”的规定。时至今日,工信部多次叫停“随意打”,但联通表态:无意收手。这显然是对电信监管权威的挑战。
即便我们从竞争策略的观察角度认同“随意打”,联通的做法也是危险的。无视电信监管的威权,将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这对任何一家电信运营商都绝非幸事。今天的中国电信市场,依然没有改变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从最新的财报来看,今年一季度移动净利润278亿元,联通净利润10.1亿元,移动几乎是联通的28倍;联通员工苦苦忙上3个月,不过就是移动员工3天赚的钱。在这种失衡的市场格局下,正是靠政府监管捆住了移动滥用垄断地位的手脚,维持了最底线的市场竞争。而如果联通可以公然违背监管政策,移动自然也可以,一旦粗壮的移动和瘦弱的联通不顾规则地“打野拳”,结果可想而知。
近几个月来联通的“随意打”业务颇见成效,这是它不肯罢手的原因。但取得战果的前提是移动并未大举反击,一旦移动也突破禁令,推行“网内网外差别定价”,以移动近七成的市场占有率,联通很可能吞下反噬的苦果。违反监管政策,无论如何不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
在联通“随意打”业务蔓延的过程中,被挑战的不仅是政府监管的威权,也包括政府监管的公信力。为什么“随意打”这一违规之举,在业界和用户中都能得到如此多的支持?因为很多人都对当前的电信监管思路产生了怀疑。
全球电信业的发展史,都是从自然垄断走向市场竞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通过“不对称管制”消解既有垄断是必经的一环。但在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下,我国的政府部门并未坚定推行不对称管制,这招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满。以国外几乎成为普遍服务的“携号转网”为例,民众呼吁了多年都不实行,2010年好不容易宣布在天津、海南试点,手机用户以为终于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河边的石头都摸光了,就是不过河,全国推行携号转网依然遥遥无期。
我国没有推行携号转网,没有对居于垄断地位的运营商限定市场份额,没有根据运营商的强弱实施资费的差异化管制,这使得弱势运营商挑战强势运营商变得极其困难,也使得实现市场均衡竞争的过程无比漫长,因此当联通不惜违规铤而走险,向移动“虎口夺食”时,赢得的竟然更多是支持。
“随意打”边叫停边蔓延不是一件好事,它见证了当前电信监管的软弱与困惑。这一事态事实上也在逼问着有关部门——对理应权威的管理制度,何以用户不信服、企业不听令?该如何调整现行的电信监管政策,才能重新树立威权与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