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一幅漫画:一消费者花高价在网上买了一个“超级娱乐健身器材”,到货付款后打开包装箱一看,原来是一条跳绳。漫画隐喻的是:在非实体店购物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网购、电视购物均属此类。
也许会有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此上当受骗只能说明辨识能力低下,想占便宜反被便宜咬了手。但笔者要说的是:消费者虽应有“火眼金睛”辨识真假,但面对欺诈,市场监管部门难辞其咎。如果一味地将真假留给消费者去辨别,电视购物这个平台难免沦落成假货泛滥的“骗子天堂”在规模巨大的电视观众数量上,商家打着“概率牌”,坑害消费者。那个时候,那些正规商家、优质商品想电视广告一番都没有平台,这无疑是对市场,对电视广告环境的戕害。这一点,尤其值得市场监管部门反思。
电视是强大的广告载体,有广告就会涉及真伪、欺诈与否,而相关部门到底有没有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明显看着就是“免费午餐”的电视购物活动,工商部门咋就看不出来呢?更重要的,即便有人举报,又有谁严肃查处过?大多数情况下,电视购物欺诈以商家赔偿为监管终点,而电视台很少受到责任追究,这就造成了电视台刊登虚假广告有恃无恐,当虚假广告在电视上播出后,说再多的监察、套话都是事后诸葛亮。
对于电视购物骗局,广电部门也不可坐视不理。在寄希望于电视台的自律已经不现实的背景下,惟愿广电部门在不遗余力消灭“三俗”的同时,也能在消灭虚假广告上做更多努力。毕竟,恶性循环的商业欺诈带不来繁荣,更带不来电视传媒的发展。
新闻背景:
“买价值557元手机,即送500元话费加99元大礼包。”4月22日,银川市民杨先生向记者反映,他看到贵州卫视诱人的手机广告后,购买了一部手机,没想到上当受骗。(本报4月23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