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质量报的一篇《有线电视“怨”出何处》的深度报道,直指产业弊病,字字见血。回顾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十年,这种投诉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出现过群众围堵营业厅的群体事件,更在有些地方数字电视工程被迫叫停。现在,在北京,这件事情因为消费者的不断投诉而被重新提起,进入公众讨论的视野,有线数字电视再次登上风口浪尖,面临着舆论的口诛笔伐。
本来,数字电视转化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那为何又变成了民怨工程?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下面笔者尝试对整个数字电视工程进行一下解读。
数字电视转换方式埋祸根。数字电视作为一项整体工程,在用户家庭里体现为数字电视终端一个名叫机顶盒的产品,作为消费者而言,消费者的权利之一就是拥有选择自主权。购买任何一台电视、微波炉哪怕是个漱口杯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是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和自由。而数字电视工程并没有给消费者这个自由,或者说这个自由被严重缩水。几乎任何一个城市进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时候都会下这么一个文件:不进行数字电视转换的用户,保留6到8套模拟电视节目免费收看;转换的用户赠送机顶盒,免收一年收视费,收视费翻倍(粗略)。给消费者出了一个选择题。几乎所有消费者都能知道,这看似公平的政策,其实分明就是变相的强制转换,区区几套模拟节目根本无法满足哪怕低保用户的收视要求,那么就必须要转成数字电视,缴纳几乎翻倍的收视费。让消费者哑巴吃黄连。这首先在老百姓心里埋下了“怨”的祸根。其实对于中国的老百姓,对政府政策还是配合的,毕竟数字电视让很多电视信号不好的地方都能看上清晰的节目,虽然看不了那么多的台,毕竟能看的台的数量也增加了,看一个台一毛钱,看两个台两毛钱也是说的过去的。再说,又只能是这种选择。假如,机顶盒能是一个稳定的产品,消费者不满的声音也就持续几天就很快消失了,然而机顶盒有些不争气,不能提供消费者稳定的收视状态,这样一来,本来消费者心中之火会借助这个机顶盒而再次冒出,机顶盒越不稳定的地方,这种情况会越严重,服务再跟不上,最终就会导致消费者对有线数字电视的强烈不满,心灰意冷。
数字电视技术方案存在严重问题。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白为民在中国质量报的采访也指出了问题的所在。机顶盒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运营商制定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智能卡CAS捆绑机顶盒,无法实现市场化销售,于是消费者根本无法从商场里买到机顶盒,更不用说挑选自己喜欢的机顶盒产品。在没有进行数字化整体转化之前,一个县城的广电就是一个运营商,县城跟县城的技术方案不一样,县城跟地级市的方案不一样,地级市跟地级市的方案又不同,各个地方的前端软硬件和终端机顶盒都是不通用的,这样对于正在整合的省网在技术方面的整合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以至于多数省网的整合仅仅局限于行政性整合,各地还是按照各地的方案在运营。可为什么省网已经完成行政整合但还是没有进行技术整合?这又暴露出一个根本的核心问题:没有标准!既然没有标准,那让各地运营商应该按照什么技术方案来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如果各省又按照自己认为先进的技术标准进行省网技术更新,那么若是跟成立后的国家网络公司标准不统一,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责任谁来承担?于是,很多行政整合完的运营商也都静观其变,等待新政策的出台。起码要跟国家网络公司的标准统一起来吧。
整个数字化改革都在等着新标准的出台,据广电业内人士讲,国家广电总局早在去年初就开始宣布要制定新的CAS技术标准,以统一机顶盒技术标准,然而这个利国利民的技术标准实在是千呼万唤难出来,一年多过去了还是杳无音信。
作为市井小民,只能从星星点点的报道中,管窥蠡测,妄揣天下,很多地方的机顶盒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势必故障频出,新的方向又不甚明朗,是不是还是像以前一样强行塞给老百姓一台他不喜欢的机顶盒?还是让老百姓自己选择?广电从业者一定在饱受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