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关于隐私谷歌还有九件事没有告诉你
CBN | 李蓉慧 杨樱 | 2012-02-17 08:00

有线电视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产品不仅记录了用户看电视的习惯和喜好,这是用户数据继电话之后再一次被媒体产品所利用。

微软以捆绑操作系统的方式成功地让IE占领了浏览器市场,从此cookie和缓存成为记录你网上活动数据的工具。

谷歌搜索的逻辑是“通过搜索可以收集一切数据,所以理论上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被解决的”。搜索就是数据本身,它记录的是你的思维活动和方式。

Facebook以联接个体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关系,扎克伯格鼓励用户开放一切数据,你的基本数据主动呈现给网络,扎克伯格说,控制权在你。

Gmail诞生的意义在于人们第一次知道程序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邮箱里有些什么,当然也可能是人。

苹果的iPhone重新定义智能手机的时候也搭建了App平台,移动互联集合传统电脑、GPS和通话,将个人隐私连成一条轨迹,全天候暴露并被采集。

谷歌发布Andriod系统以和iPhone竞争。所有Andriod系统智能手机使用者的数据都存在于谷歌系统之中。

2011年上半年,苹果通过iPhone手机存储分析Wi-Fi热点搜集来的用户信息的新闻曝光,移动平台隐私与个人家庭数据信息被挖掘。

谷歌发布Google+,这意味着谷歌不仅从搜索而来的“群体智慧”构筑的数据中获取信息,同时将个人社交信息纳入数据搜集体系。

2011年,SoLoMo工具全面爆发。社交+活动+移动通话信息统一。在此之前你很难想象你的个人通讯录会被扫描上传到某个公司的服务器。

2012年3月1日。谷歌将把搜索信息与个人社交信息整合。谷歌知道你是谁,你去哪,曾经做过什么,有什么朋友,还知道你在想什么。而所有一切不过是为了它更好地卖广告。OMG......

除了那封公开信,关于隐私谷歌还有九件事没有告诉你。

01

发生了什么?

1月31日,谷歌给所有Gmail用户发了一封邮件,“我们将弃用 Google 目前使用的 60 多种不同的有关隐私权的政策,代之以一个统一、简洁、更易理解的新政策。”不过你没办法一眼从这封邮件里看到隐私政策的具体改变,因为谷歌始终在谈他们如何让产品“统一、简洁”。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你得沿着邮件里提供的链接起码再点开3个网页。

02

什么变了?

关于你这个个体,谷歌的确可以知道得更多。过去,搜索框只知道你想要什么而不知道σ你在哪里;你只在Google+上分享自己喜欢的内容给朋友,YouTube无法了解你分享了什么......单独的产品只了解你的某个特定需求,无法从中获知你的其他喜好和需要。在新隐私条款下,谷歌通知你:他们把所有这一切都连起来了。

打个比方,如果你昨天在谷歌搜索引擎里搜索了食谱,今天打开YouTube首先看到的可能是美食频道;如果你今天在Google+里分享喜欢的某个品牌,明天,你的Gmail就会收到相关的销售邮件。前提是这一切操作都要在你登录了谷歌帐户的状态下完成。

当然,谷歌卖广告的盈利模式没变。

03

为什么谷歌要这么做?

谷歌隐私、产品与工程处主任阿尔玛·惠顿的说法是为了让谷歌更理解你需要什么,而且解释几十款产品分别对应的隐私条款实在太麻烦,现在用一个条款说明一切,“这可以节约掉85%的复杂法律文书表述而无损用户对于谷歌的理解。”

美国的一家隐私监督机构,数字民主中心负责人杰弗·切斯特(Jeff Chester)对《第一财经周刊(微博)》说:“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把用户的数据变成自己商业利益的来源,这可能是一个商家通过竞价广告买到在线用户信息的交易过程。”

04

为什么是现在发布这个政策?

每年的1月28日,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的政府和公司都会联合起来,宣传“数据隐私日”,《纽约时报》认为,“这关乎个人信息所体现的个体尊严,还关乎构建消费者信任,以便公司能利用个人数据做更多的事。”

切斯特提到的另一个理由则是:“这是谷歌为了和Facebook在网络世界争王而走的一步棋。”

这两家公司在越来越多的产品线发生微妙的重合,专利和隐私已经成为竞争的两大筹码。正如《纽约时报》所说,隐私已经关乎构建消费者信任,如果谷歌或者Facebook无法让消费者相信他们在那些网站或者终端花费的时间是安全的─哪怕有时候只是看起来是安全的,他们就不会停留太长时间。而这对于任意一家公司来说都是致命打击。

但《连线》杂志资深编辑史蒂文·列维(Steven Levy)在这个问题上对《第一财经周刊》的说法是:“这是一个巧合。”Steven Levy 还是《In The Plex》的作者,那本书讲述谷歌的成长史等众多内幕。

05

谷歌如何搜集用户个人数据?

谷歌新隐私政策发布以前,你可能知道为什么用谷歌搜索时使用的关键字和网页右边的广告似乎有点关系,说不定你还知道cookie是“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存储在用户[FS:Page]本地终端上的数据”。

但很少有普通用户主动并且经常删除浏览纪录和cookies,它最直接的麻烦就是下次所有网站登录时都要重新输入账户和密码,你像是从没在互联网上生存过。

但除了重新输入数据,你还不知道大公司为何对你了如指掌,这不怪你。

史蒂文·列维说:“那些隐私保护工具应该被设置得更简明一些;大公司一旦侵犯用户隐私应该面临严重的惩罚;如果你愿意,你的个人数据应该可以轻而易举被删除,即使你没有这个个人意愿,政府也应该要求大公司有相关的隐私保护设置。”

换言之,除了技术上你没有被友好对待以外,诸如谷歌这样的公司的确没有像推介它们的产品一样认真介绍隐私的重要性。

2009年11月,谷歌推出了隐私控制面版,上面罗列了所有你在谷歌产品里留下的痕迹─当然你也可以删除它们─但是现在看起来知道的人没有那么多。

06

Facebook是怎么做的?

这也是一个受隐私问题所困的公司,如果要给Facebook写一本企业发展历史,“Privacy Policy”这个词绝不会像在招股书里被提到35次这么少。

2006年,Facebook擅自向用户原有联系人公开个人网站信息,引来一场关于隐私保护的危机。Facebook的工程师听到骂声之后不得不赶快增加新的隐私设置功能让用户掌握自己信息的控制权。

没过多久,2007年用户在“灯塔”(广告项目的一部分)的合作网站上进行任何操作都会显示在Facebook网站上,也就是如果你通过 “灯塔” 的合作网站租了一间房子,你的Facebook好友们立刻就知道了你将搬到哪里去,租金是多少。用户怨声载道了三个星期之后才有所改善让Facebook的公司形象跌落谷底。

2009年修改隐私条款招来了用户和加拿大隐私委员会的指责;2011年甚至爆发了一场由一个维也纳大学学生发起、在欧洲吸引了4万人参加的抗议运动,原因还是它擅自收集和贩卖用户个人数据。

扎克伯格不止一次表示用户愿意分享信息,只是需要控制权。Facebook如今的做法就是让用户控制自己的信息能被哪些好友看到─你可以点击各种各样的“否”。

07

到底怎样界定隐私?关于泄露隐私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隐私权最早在《哈佛法学评论》中被提出时说的是“不受干扰的权力”。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楚门的世界》里那个身边有成千上万个摄像机却毫无戒备的年轻人:他生活在放大镜下,自己却没有察觉。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各类社交网络出现,现在人们似乎越来越愿意把个人信息拿出来分享,或者仅仅是记录。你在哪里和谁吃饭,你临睡前听了哪首歌,你的宠物狗最近得了什么病。

因为难以界定隐私的界限,《彭博商业周刊》曾经在一篇关于Facebook的报道里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只要能够提供足够好的广告过滤工具的话,关于隐私这件事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最坏的情况可能还是会出现,它可能透露了你的健康细节,孩子的情况以及职场敏感话题。毕竟即便你删除了个人数据,诸如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公司依然会保留它一段时间。(2007年年中,谷歌承诺保留用户历史数据时间从2年缩短到18个月)

08

谷歌背弃了自己“不作恶”原则吗?

史蒂文·列维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颇有逻辑的回复:“谷歌喜欢计算一切东西,但好恶却无法被计算......我能告诉你的是谷歌人不认为他们正在作恶。但是谷歌并不总是擅长预测其他人对它的看法。”但他也给出了一些明确的回复,恶代表“某些伤害用户的事情”以及“撒谎”。《纽约客》专栏作家肯·奥莱塔在他写的《被谷歌》(Googled)一书里面引用了斯坦福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的话说:“我们为什么期望他们从现在直到永远都当好孩子?”

《被谷歌》写于2009年。2011年年底,谷歌宣布其社交网络Google+的内容会加入用户的搜索结果─这说明莱斯格担心的坏事发生了第一件,谷歌正在违背他们“不使用用户个人数据”的承诺。你看到的结果并不来自Pagerank算法的群体智慧,而是直白的个人数据。

09

谷歌和Facebook的竞争会让互联网环境变得更好吗?

尽管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已经变成了大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和比拼谁更高明的较量,但值得乐观的一点是,这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他们正在“听取”用户的意见,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被化解为:我的隐私被使用一定是坏事吗?

当冷冰冰的机器和网页表现得更有人情味,隐私似乎是个可以略过的事情。史蒂文·列维认为事情并非绝对,“让这些公司负责任地使用我们的信息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不少好处。”

在谷歌的新隐私政策下,如果你不太介意,你可以在谷歌获得最快的服务,谷歌可能比你自己还了解你需要什么而提供准确的广告信息,这些信息没准不是那么讨厌;Facebook也是如此,朋友看到你随时更新的信息,说不定正好为你省了电话费。

暴露隐私的利弊,取决于你有多在意它。这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表现。譬如在美国,Facebook在隐私保护上的独断做法可能会让人们讨厌它,而在欧洲却能引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

“这些大公司轻而易举获得了我们的信息并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信息所属个人却无法决[FS:Page]定自己网上的命运。”切斯特说,“这不公平”。

10

相信谷歌或者Facebook?还是离开它们?

比这个问题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看你有多依赖这两家公司的产品。调查公司Enders Analysis发布的报告显示用户每天停留在Facebook上的平均时间是12分钟,占用户总在线时间的15%;而谷歌的数据为10%。

Facebook给广告商们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如果你在谷歌上买一则广告,只在有人键入“数码相机”的时候出现,那么在Facebook上你可以将一则类似的广告专门呈现给在加州的一个有小孩却没有上传任何照片的已婚男人。但当大多数朋友都在上面活动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去看看他们都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这也许是一个看起来不太好的局面:没有什么理由相信一家公司永远会扮演一个好公司的角色,但你无法离开。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谷歌,这篇报道甚至都无法完成。

但情况其实并不仅仅局限在两家公司─如果做个互联网的大公司横向比较,它们可能是最透明的两家。史蒂文·列维的说法是:“谷歌没有像微软那样把你圈在一个封闭环境里,Facebook圈住你是因为你的朋友都在那里。但事情不会永远是这样的。”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