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的3D立体巨片《阿凡达》无疑打开了3D潘多拉盒子。在经历了2011年的“3D元年”之后,2012年1月1日,国内首个3D电视频道——中国3D实验频道试播,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近5个小时的3D新闻,体验3D立体电视时代来临。
从显像管电视到平板电视再到如今的3D电视,电视的发展突飞猛进,3D电视频道的开播将带动一轮怎样的产业升级?
1月5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样陈述3D频道开播的划时代意义,直言它“是对现有二维电视的扩展,真正的变革应该还在后面”。
中国的3D电视革命刚刚开启。国家广电总局宣布,3D电视试验频道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深圳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开办,各台分栏目制作3D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统一播出。频道内容主要包括动漫、体育、专题片、影视剧、综艺等类型,以及重大活动的现场转播,更有万众期待观赏的春节联欢晚会和伦敦奥运会。
原本定于2012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的3D频道提前2天开始试播,“我国开办3D电视节目,可谓适逢其时,与发达国家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国务院三网融合专家组成员杜百川教授说。
3D电视的最大好处是足不出户,只要具备四个条件:3D电视机、3D眼镜、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数字高清机顶盒,便能收看具有立体效果的电视节目。试运行的3D频道将于今年春节正式播出,2012年春晚“亲临现场”的感受令人期待。
“3D电视就是未来”,立体视觉专家、水立方光设计师安小杰对本刊记者说,从平面印刷到平面电视,再到今天的3D电视,是一个回归人眼本源的过程。国际电联将3D电视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两视点的3D电视,为平面立体显示;第二代是多视点3D电视,为多视点自动立体显示;第三代是基于“对象波”的3D电视,为全息显示。3D电视的原理,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对左眼球和右眼球视觉分离进行控制,从而调整显像。目前,中国在3D电视视觉的应用方面,尚未完全成熟,但是3D电视取代平面电视的未来已经不可逆转。
对于中国在3D电视领域的技术掌控能力,尹鸿表示,对行业来讲,中国3D技术与国外差距不大,但是在技术投入应用能力方面和国外还存在差别,技术转化和应用的能力还欠缺。
2008年以来,3D电视呈现发展态势,美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英国直播卫星公司等20多个国家的广电机构,共开播25个专门播放3D电视节目的频道。按照此次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开播10个3D频道。
有人说,最欢迎“3D时代”的,或许是各大电视机厂商。在家电下乡之后,3D频道的推出,无疑将再度点燃电视产业的希望,乃至带动整个产业链调整。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发布的《2011年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状况及2012年预测报告》预计:2012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消费需求规模为4200万台,其中3D电视需求为2000万台,占有率近一半。
尹鸿分析说,目前中国3D技术的电视应用还处在阶梯阶段,这是任何新技术成熟之前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他预计阶梯阶段将历时三年。
什么样的节目适合3D频道制作,也需要探索。尹鸿从传播学理论分析,一些时政类的新闻节目和谈话类节目,主要通道还是在二维,因为二维有着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的优势。因此,目前3D的节目类型主要针对少量娱乐综艺内容和非主流内容,真正的变革应该还在后面。
“后手是什么?”安小杰说,3D技术应用在中国还没有统一标准,相关硬件软件等都存在不系统、不成熟、不完善等问题,这会导致“碎片性技术应用,没有系统的应用”。他提出:“技术的进展应该是一步步可以按照人进化的过程来升级的,目前3D升级空间在哪里?”
此前曾有消息,中国的3D标准有望在2010年出台。时至今日,尚未有结果。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3D电视中国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主要针对终端硬件产品领域,由于中国企业在3D电视技术方面的积累还不够,同时还涉及到整个广播电视节目产业链的协调工作,所以,3D电视中国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推进得相对缓慢。尹鸿表示,3D标准的出台十分迫切。“谁占住标准,谁就占领了这个领域,中国有了自己的标准,世界才会跟着你转。”
“最好不用戴眼镜”,谈及3D电视未来,众多受访的体验用户表示。观看的舒适感是一个关键因素,首先实现裸眼3D,其次是解决在观看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晕的问题,这对3D内容制作提出高要求。
据了解,比利时已经研制出全息图像电视。全息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使观众没有了3D眼镜的束缚,不但能体验到裸眼3D的轻松,更能全方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临其境。
裸眼3D成果已经面世。上个月,日本东芝公司开始销售全球首款裸眼3D电视,12英寸的产品标价近1500美元。东芝销售部门负责人永一松泽在首发式上预言:“消费者现阶段仅把3D影像看作一项附加功能,但3D终将成为标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