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CN独家2011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了第三批共61张非金融支付业务许可证,累计共已发放了10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央行第三批“支付业务许可证”(下称“支付牌照”)不出所料,歌华有线、银视通等多家广电系企业率先获得此类业务牌照,而备受业界关注的三大运营商下属的支付公司也全部“上榜”。
拥有数字电视支付牌照,通过数字电视支付业务,用户可以通过“电视+遥控器”的方式进行银行卡支付,这将为广电行业的电视购物和影视点播业务提供支付的可能。“电视商城”可能成为电子商务的又一入口。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电视支付业务如能成功落地,将成为新的金融自助支付渠道。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项很有“钱景”的业务,也为广电业界带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近日,中国银联、康佳集团和东方传媒集团联合推出了首款具有银联支付功能的智能电视机,用户通过智能电视机的遥控器进行操作,便可完成付费点播、电视购物和公用事业费用缴纳等在线支付。
微利时代,第三方支付的尴尬处境
自1998年3月,我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交易成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淘宝”为代表的主流电子商务行业兴起,第三方支付也逐渐为老百姓所熟知。
包括互联网购物在内的电子商务,往往交易金额较小,银行没有精力去提供服务,第三方支付由于其付费便捷、小额支付灵活,因此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整个支付清算体系的一个补充。
从被称为“支付元年”的2005年开始计算,这个产业的第一次成规模爆发到现在不过5年,历年来第三方支付持续出现爆发式增长,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仅2011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额预计将达到17200亿元,如此巨大规模自然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参与,经过多年的竞争与残酷的市场淘汰,第三方支付走进了“微利时代”。
据业内人士介绍,第三方支付主要依靠手续费盈利。99年的时候每笔网上支付,支付公司收取3%的手续费,03年至04年手续费就下滑至1.3%-1.6%,04、05年以后如果还是在单纯经营银行网关生意,把银行接入提供给商户的话,毛利率估计会接近零。
纯粹的第三方支付,显然无利可图,第三方支付公司盈利模式的不同,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空间也不一样。各类收单业务逐渐出现"通道化"的特征,盈利模式将由收单业务向更高层级的增值业务发展。进入电视支付领域,固然有着鲜明的广电个性,但个性不等于盈利,电视支付只是开始,摸索盈利模式更为关键。
在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大背景下,广电独立介入支付领域,无疑将经受诸多考验。
二维码,广电摸不到的杀手级应用
在康佳电视支付业务上线后,有媒体人士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评。就测评结果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该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水电气”缴费等业务;
2.相比互联网支付,电视支付整体的开发力度不够,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例如手机冲值时间长,电视商城所能选购的产品少等等);
3.“电视+遥控器”模式仍然缺乏新意,用户体验一般;
4.在线支付都存在一定的泄密危险,康佳应用在这方面是否有有力措施,仍然存在疑问。
在笔者看来,康佳电视支付平台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比互联网业界优质的支付体验,以上四点明显缺乏吸引力。
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3.18亿,而超过9亿的手机用户为移动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成长空间。
业界普遍认为,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第三方支付主流,09年以前,支付宝就已经开始部署移动支付业务,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同比增长93.8%,环比增长20.9%。随着2011年第三批牌照的发放,业内人士预言移动支付将迎来其“黄金十年”:在线支付格局初步已成的状况下,移动支付将会是下一个业绩增长重点。
在如此形势下,“石破天惊”的应用“二维码”横空出世。
二维码是二维条形码的一种,可以将网址、文字、照片等信息通过相应的编码算 法编译成为一个方块形条码图案,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摄像头和解码软件将相关信息重新解码并查看内容。
2010年,二维码技术已经拥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进入了飞速推广的阶段。日本和韩国是手机二维码应用最为普及的国度。在韩国,二维码有着一个有趣的称谓“Magic Code”(魔码),颇有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意味。而日本的二维码应用更为广泛,名片、户外广告、杂志、产品包装上,到处都印着二维码,人们可以通过二维码获得非常多的应用。
个人手持终端与二维码技术结合,出现了剧烈的化学反应,用轻便的手机扫描豆腐块大的二维码,就能读取广告上几乎所有信息。这种“傻瓜式”操作模式让第三方支付出现了革命性的进步:淘宝、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二维码购物,只需要用手机软件扫描事先定制好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到网店开始购物。
广电与其苦心研究“电视+遥控器”这种老掉牙的输入模式,不如想想如何让遥控器读取电视屏上显示的二维码,甚至可以索性抛弃遥控器,研究个人手持终端和电视的联接,夺取三屏互动的主动权。
老人小孩,充满疑问的购买力
从近期收视观众的结构上来[FS:Page]看,显然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中老年与幼儿是收视的主力人群,对以上人群在电视上施行第三方支付的可能性,笔者表示担忧。
据淘宝网的调查数据显示,80%的网购人群年龄集中在18—35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普通民众已成为网购主体。年龄超出33岁的中年人群整体占比不足13%。可见,年轻化是中国网购消费群体的显著特征。换言之,擅长利用第三方支付的人群是80后、90后,对比收视人群的年龄构成,显然电视支付处在了尴尬的位置。
第三方支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目前电信业忙于升级,在数据中心等领域积极布局,迎接V6时代;移动领域相继推出包括微信、微博在内的杀手级应用;反观广电,地方有线网络整合磨磨唧唧,双向改造仍然缺少标杆式的案例。过去十年,广电错过了黄金发展期,如今出于“补偿心理”,广电业界对诸如“第三方支付”等业务表现出不正常的热衷,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忽略广电系统自身传统优势,却在在三网融合业务方面四处蔓延,久而久之,恐怕会成为三网融合中第一个出局者。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得益于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熟的信用体系、完善的监管体制、规范的法律法规指引以及政府的积极参与等。在以上各项体系建设中,移动支付的完善程度都远远的走在了广电的电视支付前面,广电运营商与其热衷于加入这场惨烈的混战,还不如利用好手头的牌照和内容播控的“看家本领”,安心成为移动支付在客厅的重量级合作伙伴。
三网融合,自身优势是立身之本
在笔者看来,要在三网融合大潮中乘风破浪,就要充分发挥广电网络优势,实现广电网络双向数字化、增值业务规模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在高清、互动业务方面站稳脚跟;加速省网整合;巩固传统媒体播控能力。
广电系只要利用好政策优势、牌照优势与播控平台优势,随时都是第三方支付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将自己的数字电视业务加载到智能电视上之后,相关支付应用都能轻易加载,届时有线网络运营商将获得合作或议价的主动权。
占领了客厅,自然在增值业务方面就占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