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球经济风声鹤唳与物联网产业青黄不接的敏感时期,满头大汗的企业与满脸通红的政府部门对待物联网的态度犹如在一片烂泥地里围剿一条硕大的泥鳅。
无锡
2011年10月20日。上午。
从高铁站出来,搭车驶入无锡市区,的士司机并没有像奥运时的北京的哥一样沐浴着盛会的荣誉,他甚至找不到我们要到的地点,也就是无锡国际物联网大会的现场。在与这样一位连路都找不到的的哥交谈,也让我找不着2009年夏天到无锡时的好感。
刚进入会场已经是西门子的代表在演讲,我正想问主办方有没有同声传译,这时一位女士坐在我身旁搭讪说:请问您需要租同传设备么?我说:我租这个干什么?她指着前排屈指可数的几个带着耳机的听众......也就是说,中间的外籍嘉宾演讲,台下多数听众基本都是心安理得地在看电影。
物联网被当做口香糖的时候,就会有人貌似正义地指出"物联网被当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今天这场论坛也不例外。其实,物联网本来就是一个框,只是有人把它当做相框,有人当做粪筐,有人将它当做一个输入框......只是,这块口香糖有人嚼一嚼就吐了,有人一不小心就咽了下去。吊诡的是,口口声声指责乌合之众将物联网当做一个筐的人,他们也正在干着他们所反感与不齿的事体。
跑马灯一样的嘉宾走上讲台,讲的依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案例以及令人神往的未来假设。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有什么比没有新的思想、理念以及价值观更加令人恐惧?那些头衔超载的嘉宾们所把玩的令人审美疲劳的辞藻,让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楼下一层的自助餐,人均170多元人民币,而陈列的却都是水果加蔬菜。
论坛上也有专家开始在担心物联网被急功近利地整成一锅"夹生饭"。现场那些无人落座的座位也仿佛在暗示,人民不再狂热,人民开始变得冷静。其实,在这个青黄不接的特殊时期,我们该担心的不仅仅是"夹生饭",我们还需警惕不要整成一锅稀饭。
刘海涛
相比一位科学家,刘海涛先生更像一位演说家。他操起他那特有的沙哑嗓音与溢于言表的激情,像机关枪一样在媒体访谈间里扫射,向一群懵懵懂懂的记者阐述他的思想以及理念,而记者们回应他的却是"无锡物联网研究院主要做什么"、"物联网的难点与瓶颈是什么"、"中外物联网的差距在哪里"等等这些在百度贴吧都可以找到的答案的马屁问题。这让我想起互联网才女梁宁评价柳传志先生的一段采访时写的一段博客:没有媒体,给这个直面乔布斯干一仗的人,一段真正的采访。
当然,我们应该向这样把物联网视为自己"精神支柱"的学者表示敬意,同时那些眼花缭乱的头衔与混合着政治芬芳的合影、视频以及演讲,正在透支一位科学家本该拥有的崇高与纯真,尤其是当笔者看见他对着镜头无比淡定地说"首席科学家在这里"的时候。
拿到刘海涛先生的新著《感知社会论》,设计精美而华丽,也许在他同意用硬壳作为封面出版的时候,他就已经下定要做"中国物联网牧师"的决心,也许他给这本书附加的使命就是与《未来之路》以及《数字化生存》分庭抗礼。
下午。坐着去展馆的巴士去了展会现场,现场很热闹,形同"物联网嘉年华",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三大运营商,看上去它们对参展已经感觉到像吃饭喝水一样必要,而其实,它们只是"被需要"。引人注目的是一字排开的"深圳展团",来自南国的物联网终端厂商们,他们的西装革履与红扑扑的脸蛋给这场展会增添了一缕生意气。
离开无锡新区的展会场馆,连续打了两辆车都没有司机愿意去火车站,只是因为太近,不如跑一趟市区值钱。
苏州
苏州电博会已经走过了十周年,2011年也设立了物联网展区,虽然国内知名企业都有到场捧场,但相比无锡物联网博览会明显相形见绌。当问及物联网企业为什么不多的时候,举办方的工作人员不无失落地说:被无锡"抢"去了。而作为一个刚从无锡离开的观众,却感觉无锡拥有的是"热闹",苏州拥有的则是"生意"。因为在二层展区,那些厂商已经将气氛营造得不逊于中关村的海龙大厦以及鼎好商城。
苏州金鸡湖夜色撩人,电博会的酒会就在岸边的咖啡馆里举行,这里聚集了参加第十届苏州电博会的台湾同胞,他们相互举杯,不谈"两岸统一"的大事,只关心产品的销售状况和大陆的商业政策。
物联网在当下主流话语中的处境,就像昏黄迷离的灯光下那个马来西亚乐队一样,贝斯和键盘的旋律感都很好很动听,而那位女主唱的歌词让人一句都听不清,但台下的人们还是为了她的白色低胸超短裙时而鼓掌时而吹口哨。
政策来了
对于将看《新闻联播》作为一种工作习惯和战略决策依据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而言,《物联网"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对物联网企业来说应该是一支"神曲"。
自"物联网"概念兴起以来,除了三大运营商外,从来都只看见一些做RFID、传感器或移动应用的企业在传媒的版面上上窜下跳,而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们却鲜见其身影,大家可能都误以为他们沉浸巨额的利润中鼾声正浓。而在近期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笔者却不无尴尬的发现,首先坊间传曰的"物联网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正濒临扯淡的边缘,因为规划已经明确"要积极发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农林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规划中还提到"培育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什么是骨干,根正苗红的才能[FS:Page]成为骨干。因此在这些垄断/民生行业,中小企业还是只能继续被当成登不进厅堂的"私生子"。其次,物联网在媒体和专家嘴中那种类似于美国科幻大片里的各种"特异功能"已然被有关部门重视,并被视为一种新时代的"维稳手段"。这也就意味着,新的科技变革带来的将不是自由,而可能是更漂亮一点的枷锁而已。
物联网的发展将重构商业模式。正如马化腾先生所言,"这个新时代,不再信奉传统的弱肉强食般的'丛林法则',它更崇尚的是'天空法则'。"这个时代将不会再有你死我活的竞争,有的只是在"用户用脚投票"的时候产生的"抛弃"与"被抛弃",有的只是如何恰当的分配利益从而达到生态链的和谐完整。这个时代不会再有寡头,也不会再有英雄,有的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有的只是平台的提供者,以及在平台上忙忙碌碌的生旦净末丑。
物联网的红旗还能打多久?
这一年,我看见无数个企业使尽浑身解数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个名目繁多的展会;这一年,我看见无数个人粉墨登场嘴里含着物联网挽起衣袖随时准备点射每一个对物联网颇有微词的人;这一年,我看见有人将物联网招商会修饰为一种骗局;这一年,我看见游走在各大论坛的中字头"专家"被自己公司的员工爆出拖欠工资;这一年,我看过有人因为权力寻租成功的兴奋,也看过有人因为权力寻租未遂的失落;这一年,我也曾听说一位"专家"将市面上的"专家"粪土了一遍后希望一个论坛能够给予一个演讲名额......
这是我所了解的物联网,这个已经被有关方面当成了"科技阿胶"的词汇,它当下责任就是为中国经济"补血",然而这个全世界都看不懂的市场真正缺的并不是血,是钙。你看每到年底那些被财政拨款补血补得营养过剩的地方部门,他们不得不去买几个ipod当优盘。
或许真如瑞士圣加伦大学 Auto-ID 实验室副主任Florian Michahelles 在参加了2010年无锡物联网博览会后博客感言的那样:物联网能否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要等到The big eighteen以后!?不管怎样,鄙人始终深信,当我们不再夸张地谈论物联网的时候,就是我们正在享受其成果的时候。当我们不再将物联网视为"精英话题"的时候,就将是物联网属于人民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