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低价,即可胜出;也只有价低”的反向竞标模式破坏了原本正常的生态链:低质低价的竞争冲击着我国的光纤光缆产业,造成不可自愈的损害。反向竞标已经不适合当前的产业环境。
每一个深耕于光纤光缆的业内人士都会怀念10年前的行业:上世纪90年代,通信行业还是卖方市场,器件、线缆、设备以及系统都不愁销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2001年至2003年末,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引发了光通信的危机,通信行业的格局被重铸,业界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兼并、重组、转型甚至破产的“大浪淘沙”,一批经营管理不善的光纤光缆企业被淘汰,我国的光缆企业从200多家锐减至30家。
2003年末,光通信市场复苏。但经历了危机洗礼的产业链愈发成熟,“需求上涨、价格下降”开始成为行业趋势,时至今日,这仍旧是主旋律。
2012国内光纤供不应求
据统计,2006年~2008年中国光纤的需求量从2900万芯公里增至4800万芯公里,年增幅为18%。2009年,3G牌照发放,3G市场爆发,同时FTTB建设也大规模开展,2009年光纤需求量大幅增长了84%,达到了8845万芯公里。3G需求的延续以及FTTx的推动,2010年与2011年,我国光纤的需求量均保持在9800万芯公里左右。
一位光纤厂商高层向记者介绍:“在2011年,中电信新敷设光纤2600万芯公里、中联通新增1000万芯公里,中移动新增超过4000万芯公里,其余光纤消耗在国家电网、广电以及出口。”
2012年我国光纤的需求会是多少?上述人士分析:“中电信、中移动的需求量会略有增加,会分别达到3000万芯公里、5000万芯公里;而据中联通的多位内部人士透露,2012年中联通将会加大投入,其中光纤的敷设量会提高3倍,达到3000万芯公里。”此外,国家电网历经了2011年全国规模的PFTTH(电力光纤入户)后,2012年也会加大投入;广电同样也会有所动作,二者光纤需求量都会在800万芯公里左右。
同时,我国光纤厂商在海外亦有突破性进展,2011年出口800多万芯公里,较去年增长56%,2012年预计可出口2000万芯公里。其他如中石油、中石化的自建网络需求光纤约为500万芯公里。“合计,2012年我国光纤产量将可能突破至1.5亿芯公里,超过全球50%。”上述人士对于2012年的光纤需求量做此总结。
但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7家光纤企业,光纤拉丝机150台,拉丝生产线279条。除去一些年老设备,目前总产量约为1.25亿~1.3亿芯公里,此外我国每年约进口1000万芯公里光纤。由此推断推断,2012年光纤市场将供不应求,会出现1000万芯公里的缺口。
反向竞标劣胜优汰
然而,面对大好形势,厂商们却颇多无奈:需求量猛增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利润增长。
从2006年开始,每芯公里光纤价格从90元一路跌至2010年的65元。2011年,由于受到日本地震的影响,国际光纤预制棒供应紧张、价格上浮,光纤价格亦随之上涨,中联通、中电信的招标价均锁定在71元。
然而,一根合格的光纤其价几何?如今我国光纤产业链为长飞、烽火、亨通、中天、富通五大领军企业主导,记者采访五大厂商所得:在具备完整产业链的情况下,合格的光纤价格为60元/芯公里,如今集采毛利润不足10%,而加工成光缆之后,毛利更低。
五大厂商的产能超过我国总产能的80%,正常情况下,他们与运营商之间可以互相协调,实现产业链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从2010年开始,光纤产业的局面已经失控,我们竭尽所能才将价格维持在65元,2011年局面已经完全无法把握。”一位厂商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一切都从“反向竞标”说起。通过集采降低采购成本,本身很正常;厂商之间进行良性的价格竞争也是必然。然而,近几年有的运营商采用“反向竞标”模式,破坏了原本正常的生态环境:只要低价,即可胜出;也只有价低,才有份额。这往往形成过度竞争,促使低价恶性竞争的出现。
“企业轮番降价竞争,以争夺有利排名”,上述负责人表示:“屡次出现企业的最终报价低于产品的材料成本价,采用回收料、再生料代替换取低成本来维持生存。我们认为,这种反向竞标模式已经出现问题,不适合目前的产业行情。”
生态环境已不可持续
从2011年前三季度通信企业所公布财报可以看出,在三大运营商资本支出增长的情况下,通信设备、线缆行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提高通信行业的营业成本,运营商集采价格下降以及较长的付款期不仅影响通信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危及部分企业生存。
虽说我国五大线缆厂商都已经位居全球前十之列,我国线缆销量也已超过全球50%。但规模、销量却不能与实力直接划等号。长久以来,我国光纤预制棒一直受制于人。2006年之前,我国拉制光纤的光纤预制棒绝大部分靠进口。直到2008年之后,住友电工、藤仓、信越、OFS等公司先后与国内厂商合作,成立光纤预制棒合资企业。2011年,我国光纤预制棒已可满足国内需求的40%,预计3~5年可实现完全自给自足。
然而,合资方式基本都以国外厂商占51%或者以上的股份,对于光棒的定价权、核心技术掌控权,国内企业集体失语。
“自主研发光纤预制棒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并且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投产。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利润持续被压缩,我们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这是行业对于核心技术缺失的统一解释,低价竞争直接导致了产业链生命力的流逝,光纤预制棒受制于人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观。
[FS:Page]此外,2011年我国光纤还遭遇到一直潜伏的资源制约:中国缺少光纤预制棒与光纤拉丝环节的冷却气体——氦气。在华为遭遇美国市场障碍的时候,中国光纤产业也受到国际阻力。“一直正常供应的氦气在2011年开始出现间断性断货”,据国内气体供应厂商反应:“国际供应商可能要限制对中国的出货量,2012年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如此一来,2012光纤正常供应也将受到制约。
内忧外患兼具,民族光纤企业的生态环境已经难以自愈,在这种背景下,2011年8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电[2011]8号出台了遏制低价招标的文件,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光纤供不应求状况。同时,运营商2011年也加大了产品抽检力度,开始排查不合格产品。
业内多位专家建议:“反向竞标必须遏止,否则我们很可能遭遇十年前的危机,这会波及我国整个光通信产业,谁也不愿看到如此局面。建议运营商采用合理采购机制,如:去掉最高价与最低价,取平均价;降低价格权重,加强质量检测。”如此,即有利于运营商保证网络质量;更有利于线缆企业回归理性报价,维持我国通信产业链的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