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固有模式 探出惠民新路
在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辽宁创新思路,下定决心,将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作为传输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渠道就是辽宁的创造。
辽宁省陆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市、11738个行政村、43131个自然村,常住人口4375万。要在如此广阔的地域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让每一位百姓能享受到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成果,让文化资源由人民共享,工作怎么开展?主要的抓手又在哪里?
辽宁原来的想法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将电脑送到农村,用电话线连接互联网,补贴上网经费。按照这个思路,辽宁计划用3至4年的时间来构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要建设这样一个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财政估计需要支付4.5亿元。
可是,通过在一些地区试点和在其他省市调研,辽宁发现,走互联网的渠道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困难重重,也不符合辽宁实际。
“首先,我们要由专人将电脑送到广大的农村,不少地处偏僻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二是农村的电脑技术人员匮乏,大多数农民不会使用电脑,电脑的安装、维修都需要专业人才;三是辽宁冬季漫长,一个行政村只配一台电脑,一到天寒地冻的时节,农民都不愿出门,谁还会翻山越岭去看这个?”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分析说。
文化信息资源是不是只能走互联网这一条传输渠道呢?为了摆脱工作的困局,辽宁决定突破原有的思路,闯出一条新路。
思路一变天地宽。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有线电视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乡村通达率高、带宽容量大、维护成本低等突出优势,文化信息资源也适合广播电视“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而有线电视网覆盖了辽宁所有的行政村和大多数自然村,没有有线电视网的地方还可以用天线接收卫星信号。
张江饱含深情地说,“通过这个传输渠道,文化信息资源可以直接送进农户家中,送到农民的热炕头上。”
最终,辽宁确定了通过有线电视“村村通”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方案。2008年11月15日,辽宁省下发了《关于推进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的通知》。辽宁省文化厅成立了文化共享工程推进小组,实行项目负责制,将每项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
“在省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打了一个100天的攻坚仗!我们用100天的时间将文化共享工程送到了辽宁全省1000多个行政村。”张江告诉记者说,“我们制订了100天工作时间表,请来国家广电总局的专家,请来几家机顶盒生产厂商招标,最终用5000万元完成了原本需要财政4.5亿元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
辽宁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所投入的资金全部由各级政府筹措,没有增加农民群众一分钱的负担。
创新需要勇气和魄力。辽宁用100天的时间让文化信息资源遍及全省每一个行政村。
织好惠民网络 整合优化资源
辽宁省利用覆盖全省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成功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
抚顺市清原县在2008年底被确定为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进村入户”试点县。据介绍,清原县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乡村总人口约26万,下辖9个镇、5个乡,辖区内山峦重叠,地势高低不平。清原县因地制宜,采取了开通专用频道、推送式、VOD点播式和卫星接收4种模式来接收和传输文化信息共享节目。
“我们采取‘进村和入户相结合、广播和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推进,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里用电视机就能收听收看共享工程的节目,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辽宁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许波介绍说,“从传输渠道上,我们有两个模拟频道用于传输文化信息资源,由省市县广电机构无偿提供,确保有线电视网络连通地区的农民群众能够收看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从系统结构上,分为省级分中心和前端播出平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以及点播型机顶盒四部分;在接收方式上,分为广播和点播两种方式。其中,广播方式采取播放模拟电视频道的方式直接进入每个农户,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在特定频道上收看。点播方式是每个自然村设立服务点,配置点播型机顶盒,将信息资源推送到机顶盒中,农民在服务点点播收看。”
据统计,自辽宁省全面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以来,截至目前,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农业科技协会组织,全省已经设立了6万多个基层服务点,采购机顶盒也已经全部投入使用。辽宁各地市推广机顶盒用户达到224万户,模拟频道用户达到226万户。
网络构建好了,平台搭起来了,还必须解决播出资源从哪里来的问题。在辽宁省图书馆,有一个23人组建的网络中心,肩负着整合辽宁省内省外文化信息资源的职责。就是在这个网络中心,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被分门别类、整理编辑,源源不断地通过电视网络渠道输送到农村。
记者在网络中心看到,一台电视机通过连接数字机顶盒就可以与有线电视网对接,收看到“文化共享工程”频道,该频道包含了金农热线、聚焦三农、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学园地、知识讲堂、文化艺术、新闻回放、阳光政务、图书阅览、电影欣赏等11个一级栏目和43个二级栏目,内容非常丰富。
目前,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的视频资源总量已达到6209小时,包括了国家中心提供的各类资源2500小时、国家和省内有关部门资源1179小时以及专门采购的适合农民群众需求的资源2530小时。
服务基层百姓 群众积极参与
“努力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和推动力,我们要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做成温暖百姓的民心工程。”——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
石良扶今年67岁,与老伴住在铁岭市凡河新区农民新村2区12号楼3单元103室。老人告诉记者,家里的电视机在2008年底就装上了数字机顶盒。
“可帮上大忙了!”老人说,去年,她在“文化共享工程”频道的农业科技栏目中看到介绍黄豆(4180,0.00,0.00%)种植的节目,“专家说在雨季向旱季过渡的时候黄豆容易长虫,我儿子种了10多亩黄豆,我告诉他专家的话,一开始他还不信,后来到地里一看果然长虫了。”由于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减少了损失。[FS:Page]说到这些,她非常高兴,拉着记者的手说,收看“文化共享工程”频道是免费的,平时最爱看的是农业知识、健康节目和文艺节目,“图像特别清晰,操作也很简单,农闲的时候我们全家还会点播文艺娱乐节目,看着乐呵乐呵!”
文化共享工程为百姓送去了科技知识,送去了欢声笑语。目前,住在凡河新区农民新村的4000多户农民,大多数都安装了数字双向机顶盒。铁岭天光有线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永祥告诉记者,铁岭市从2008年开始推进“三网融合”的工作,全市推广安装的数字机顶盒具有双向互动功能,除能为农村用户提供包括“文化共享工程”频道在内的60多套数字电视节目外,还具有宽带上网、可视电话的功能。
“借助这个平台,文化信息资源不仅可以覆盖广大农村,而且在城区已经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用户也可以收看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具有迅捷、方便、全覆盖、低成本的优点,真正地惠及百姓。”铁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勇说。
大连市也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一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已覆盖全市30万涉农用户传送了20套模拟节目、40套数字节目、28套电视节目,并可通过数字机顶盒互动点播辽宁省广电局传输的所有文化信息资源节目和地方政务信息节目。
抚顺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刘英伟认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民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了解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还能欣赏到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对于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新型农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及时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及基层群众的需求,辽宁省文化厅还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对工程建设、资源需求、存在的问题等情况进行调研。2009年7月29日至8月5日,组成了5个调研组,对全省14个市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进行了调研督察。调研督察组实地调研了36个市县级图书馆、97个乡镇、120个行政村的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召开了14个座谈会,包括各市文化局主管副局长、文化处(科)长、主管副县长、乡镇党委书记、文化站长、村支书、村民等总计280余人参加。
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已被列入《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把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惠民工程全力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