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透视三大运营商智能管道:重构话语权
通信产业报 | 张九陆 | 2011-04-20 14:00

【编者按】伴随着“经营数据流量,实现精细化运营”的呼声,运营商转型战略如今又有了更明确的新目标——智能管道。本期我们继续探讨运营商建智能管道所导致的产业生态变化和通信经营模式的改变。

构建智能管道,最大的作用就是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环境。在这个由“云、管、端”构成的新通信架构中,通过智能管道,运营商可以实现IP网络的可管和可控,进而在用户、应用开发者、服务提供者和网络资源之间建立一个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新契约关系。在这个新契约体系中,智能管道核心可对整个网络的资源实现合理和充分的调度,从而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创新空间。

正因为智能管道恰好契合了通信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无论是运营商还是电信设备商,对于推动智能管道的实现,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本期特别报道中,我们也将看到爱立信、华为、中兴、上海贝尔等产业巨头对“智能管道”的深入思考与解构。

引领精细运营时代 “智能管道”重构话语权

建设“智能管道”,已成为运营商必然的选择。因为它能帮助运营商利用手里最重要的资源——网络,构建一种新的契约关系,重建在互联网产业链中失落的话语权。

走在通向互联网时代的道路上,运营商们的失落感溢于言表。

在一周前的中国移动战略发展论坛上,中移动副总裁鲁向东在作结束语时说:“过去八年来,我们一直避免发展成为纯管道公司,为此做了很多创新努力,建立了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但现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依然把我们定义为管道。我感到失落。”

这番话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当前运营商的困境:多年转型之后,本以为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却在转弯之处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互联网应用,发现对方比自己走得更快、更远,当年拟好的许多道路已经变得不合时宜,除了所谓“管道”——网络,其他的一切依旧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网络本身也有被人过度占用的危险。

于是,建设“智能管道”,就成了运营商必然的选择。因为它能帮助运营商利用手里最重要的一项资源——网络,构建一种新的契约关系,重建在互联网产业链中失落的话语权。

智能管道与通信架构变革

提到“智能管道”,就不能不提当前通信网络整体架构上正在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简单(但并不全面)地概括为从“终端、传输、交换”到“云、管、端”。

传统的通信网只有一个交换和传输管理者——通信运营商,只有一种流量——语音通话。运营商拥有网络,拥有语音通话的定价和计费权,就无可辩驳地拥有了产业链的主导权。后来虽然增加了短信等新的数据流量,但其只是语音流量的附属物。然而,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却完全打破了这种架构。大屏幕智能终端和多样化互联网应用的崛起从两个方向对运营商的传统领地进行了挤压,有时这两大压力又合为一个平台,比如苹果iPhone。一方面,终端在业务实现和体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户对终端的痴迷甚至将超过对运营商品牌和网络的忠诚度;另一方面,更多的付费渠道也完全可以旁落运营商的经营权。

于是,运营商手中,只剩“管道”。

这是一种危险的局面,危机的根源可能有两个:一是运营商欠缺提供“云”服务的能力;二是没找到健康的、有竞争力的个性化服务盈利模式。要想解决问题,运营商必须将“烟囱式”的业务垂直子系统向业务云化、网络IP化和终端智能化的“云管端”信息服务架构转变。

但是相对于传统电信网络而言,IP网是个“黑匣子”,同传统通信网相比,IP网络没有内嵌的性能监控功能,加上“尽力而为”的网络设计理念——网络节点能转发就转发,不能转发就丢掉,所以根本就谈不上网络性能监控能力;同时,网络隐患无预警,导致故障修复不及时,容易引发“亡羊补牢”事件;不仅如此,Ping、Traceroute、Syslog等传统定位工具故障定位速度慢、技能要求高。因此,要想真正将通信网络架构于IP之上,就必须让IP网可感知、可控制,“智能化”就是必然选择。

实际上,中国电信在年初提出的智能管道概念,其目标就是“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加强网络与平台的协同;而中国移动也提出了可称为“智能管道”的策略控制架构(PCC)方案,以应对IP流量冲击,实现差异化、精细化管控和网络运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电信的“智能管道”与中移动的PCC方案异曲同工,其核心思想和特点都是对用户、对业务进行区分,达到对流量可控、对网络可管的目的。

更好地经营流量

“让流量可控”并非“智能管道”的最终目的,“让可控的流量带来收入”才是“智能管道”的价值所在。

记者从某地方运营商网管中心人士处得知,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通信网络程控化以来,网络管理重心已经经历了三次转变:最初,网管是以设备可用率为核心的,体现了对设备的关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转变为以“电话接通率”为核心,体现了对通话质量的关注;大约从2004年开始,网管统计转向以“话务量”为核心,体现了对业务发展的关注。而如今,整个网管数据正在转向以流量统计为核心的精细化运营时代转变,这也是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战略转型的关键。

事实上,以中国移动为例,流量费收入占非话收入的份额已经从2006年的3%上升到了2010年的20%,而被业内津津乐道的飞信、无线音乐俱乐部、12580、手机报、手机游戏等重点规模性业务累计占非话收入的比例仅5%左右。据记者了解,当前短信、彩铃这两大业务已开始出现收入负增长的势头,而语音增值和重点规模性业务的增幅也在放缓。这种情况下,“经营流量”对运营商下一步收入拓展来说已经成败攸关。

长期来看,数据业务流量的增长幅度注定要大大超过营收的增长幅度。据咨询公司Informa测算,从2008年到2013年,数据业务的营收预计稳步增长180%,但数据流量将增长17倍。而据某亚洲运营商的统计,从2007年第2季度到2009年第2季度,9个季度中该运营商的每Gigabyte产生的平均营收,已经从5600美元降到仅仅11美元,即每兆字节的营收仅有0.01美元。Informa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移动宽带、P2P电子邮件、P2P短信每兆字节所产生的营收分别是0.05、0.37、260.72美元。相比传统的业务而言,新兴业务数据流量的边际收益正在迅速降低。

更令运营商们担忧的是,网络管道中将充斥着低价值的数据[FS:Page]流量。据测算,在全球范围内,以上网卡为代表的便携式宽带流量的营收价值很低,但其在整个网络流量中的比例将从2008年的60%,增加到2013年的83.5%。而且阿尔卡特朗讯的内部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移动宽带网络资源被极少数百分比的用户所占用,体现出极大的不对称性,10%的用户消耗了80%的网络流量。事实上,研究还发现,长期的“资源吞噬用户”会持续地使用网络。前一天数据消耗前5%的用户将在第二天高峰时期消耗30%到35%数据流量。很明显这些用户在忙时将侵害其它用户的使用体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正常用户和资源吞噬用户区分开来。

因此,运营商必须制定灵活的定价模式和资费方式,最大化每兆字节产生的营收,同时要不断地降低每兆字节的生产成本,运营商需要建设基于SDR(传感器数据记录)的接入网络,并转向智能包管理,为现有业务交付模式增加附加值。种种新的“流量经营”商业模式即由此而来。

新契约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新的流量管理体系必将催生通信生态链中新的契约关系。

在“云管端”三者当中,往往存在一个相互博弈的局面,运营商尽管只在管道一侧有绝对的发言权,但有了“智能管道”以后,智能管道核心可以对整个网络的资源实现合理和充分的调度,运营商利用这一条件,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环境,在用户、应用开发者,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与计算资源之间建立一个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契约关系。

比如,在中国移动的PCC方案中,就可以采用业务、累积流量、用户签约信息、位置/接入、时间等多维管控手段,与业务营销、计费策略相关联,通过端到端的QoS控制,实现新的服务契约。而在日本软银和国内的一些先进运营商,这种“流量经济”已经开始影响产业格局。

从网络架构变革,到流量经营,再到新型通信服务契约关系,“智能管道”在这里成立整个通信运营业走向互联网时代的轴心和出发点。

巨头一起推“智能”

无线设备商 爱立信与华为是急先锋

提到智能管道产业链中的通信设备商,爱立信这位“通信老大哥”首当其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爱立信拓展了智能管道理念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而发展的切入口,则定位于承载500亿连接的最佳选择。爱立信中国及东北亚区总裁马志鸿表示:“今天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电信大国:全球最大的3G网络覆盖全国,M2M通信连接超过500万个,对通信技术全球标准的贡献亦与日俱增。”“爱立信认为,通信网络是运营商最大的资产。运营商应该强力打造能够提供包括LTE和GPON的应用和相关智能化网络服务在内的智能管道,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拓展500亿连接的蓝海。”

由此,爱立信一直致力于推动智能管道、移动宽带以及融合网络的演进,并在全球具有多个成功商用案例。在技术上,爱立信持续推动着智能管道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接入网、核心网、终端芯片及操作系统。此外,爱立信还具有丰富的实施经验及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实施相关建设,并具备对智能管道的端到端理解。除了和索尼、LG等保持长期渗入合作外,爱立信还在硅谷设立了庞大的研发中心,与谷歌、雅虎、苹果等互联网公司进行研发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管道的建设。

在爱立信推动“智能管道”概念普及的同时,华为则通过其“金管道”理念协助运营商实现着这一理念。

华为认为,通过逐步提供端到端、面向体验的智能网络,就能够提升网络的商业价值;面向演进的高效网络,就能够增加网络的长期竞争力。这样一来,运营商就能够把粗放式的“流量管道”打造成“金管道”,从爆炸式增长的流量上获得相应收益。智能网络就是要实现网络在体验和性能上的双提升,华为以其SingleRAN@Broad作为解决移动宽带时代运营商所面临问题的利器,并进一步提出通过精细化运营来使得网络变得可视与可控,“这将会是运营商提高管道价值、向流量要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华为技术专家表示。

目前,中兴、上贝、诺西等设备商已陆续针对智能管道推出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如上海贝尔的“彩色管道”,中兴通讯的ZSP(ZTESmartPipe)智能管道解决方案等等。随着智能管道概念的普及,整个行业已经达成共识:网络要能够区分业务,并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管道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从而让管道产生附加值。

承载网 从宽带提速到智能分组

在承载网方面,智能管道的概念也是由来已久,PTN、OTN、ASON以及边缘路由器研发和推广的时期,目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刚性管道传输的旧理念,推动分组化、业务等级划分、带宽高利用率等。

透视三大运营商智能管道:重构话语权

进入全业务发展阶段后,因运营商数据业务种类更加复杂,PTN、OTN、边缘路由器等技术和产品迅速被引入到网络建设当中,以打造“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的智能管道。

建设承载网智能管道第一步是宽带提速。这是智能管道的基础和保障,带宽首先要能够满足现有不同业务发展需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裕度,以便为后续新型业务开展做好准备。

针对宽带提速,xPON、40G波分已经广泛部署,10GPON、100G波分也在积极的商用推进中,华为、中兴通讯、上海贝尔、烽火通信、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通信,都有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出。

有了大容量带宽,运营商再通过做好用户规划和业务规划来充分利用带宽资源,通过采用用户逻辑和物理信息以及定位和识别技术,来实现用户区分和业务的区分,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质量,保障增值业务的用户体验。

具体到技术和产业层面,PTN推动了3G数据网分组化演进,目前,华为、中兴通讯、烽火、上海贝尔的主流PTN厂商已经形成;边缘路由器加大了数据业务分级力度,上海贝尔、Juniper等已经由相关解决方案面世;OTN、ASON提高了大颗粒业务的智能调度能力,获得了运营商的高度认可,多数设备商已经将OTN和WDM产品融合推出,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已经大规模部署OTN。

此外,由于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光纤、铜缆资源管理也是打造智能管道的一个途径,引入光纤、铜缆网络智能管理手段来实现对于基础设施管道的有效检测和管控,提供全流程一体化平台,从网络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理运维等多层面实现光纤、铜缆等多介质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华为的iODN产品、烽火OSP方案都是提高光纤管理的特点方案。

内蒙古电信的3G“彩色管道”

作为内蒙古第一家开启3G业务的运营商,在3G业务启动之初,中国电信集团内蒙古分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信)总经理隋以勋就敏锐地感觉到,3G网络缺乏有效管理将对3G业务发展产生严重制约。特别是未来数据卡用户大量增长后,EVDO网络若缺乏有效管控,将导致上网速度过慢,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网页浏览,会频繁地接到用户投诉。而且,传统的EVDO网络是“灰色的管道”,运[FS:Page]维部门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无法解决客服中心提出的困难。他意识到,变“灰色管道”为“彩色管道”,有效开展流量经营,将成为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战略关键。

因此,在3G网络建设之初,内蒙古电信与华为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在2009年5月份成立了联合项目小组,开始着手EVDO流量监控项目的合作开发。在需求整理和分析时,内蒙古电信要求网络发展部、网络运行维护部、市场部门等多个横向部门共同讨论分析,最终共同确定了EVDO流量监控整体思路,即分别从业务和网络运行维护两个角度进行监控。2009年9月,合作开发的EVDO流量监控平台开始在内蒙古电信上线运行。EVDO流量监控平台在网络分析层面,提供包括小区、基站、BSC、PCF等设备资源的分析数据,并有效控制到具体的设备和终端;在业务分析层面,对各个层面网元设备承载的业务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对P2P、HTTP、IM、在线视频等多项业务应用生成了丰富的统计报表,并根据网络负荷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手段,形成了“彩色管道”的可视化管理。

靠着这套“彩色管道”分析平台,内蒙古电信在市场、资源管理和服务方面,创新出一系列3G网络管理思路与方法:

在市场方面,通过“彩色管道”分析平台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基于基站、基于小区的业务组成和流量变化,了解客户的上网行为和兴趣喜好,并据此制定合理的资费套餐和合理的市场策略。

在资源管理方面,通过“彩色管道”分析平台采集到的数据,分析无线热点区域的流量情况,为内蒙古电信移动办公室无线网络建设规划提供详尽的建网分析数据。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WLAN进行分流或者部署多载波,缓解网络资源紧张状况,同时分析用户上网流量的协议组成,对低价值大流量的业务采取移动的控制手段,使得网络效益最大化。

在服务方面,通过“彩色管道”分析平台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单个用户的资源占用情况,输出单用户ARPU值,进行用户价值分析。同时结合用户投诉的分析,定位造成用户投诉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用户的感知。

如今,内蒙古电信已经提前实现了3G的精细化管理,下一步就是差异化运营,内蒙古电信已经着手对客户聚合分类。由于这套体系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极具创新性,内蒙古电信已经对EVDO流量识别相关技术提交了知识产权专利申请。

作者:张九陆 孟祥初 于尚民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