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低端制作无效传播” 恶循环困死中国纪录片
人民网 | 2011-04-15 17:00

200万元的票房成绩就让《复兴之路》坐上了票房之首,《海上传奇》和《外滩轶事》分别取得60万元和50万元票房,位列第二三名——如此低票房的市场表现,却已让纪录片人备感欣慰。近日公布的《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共出品电影纪录片16部,而其中通过全国主流院线上映的13部纪录片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纪录片发展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杂志共同提交了《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从2009年开始发布,被称为“中国纪录片蓝皮书”。

据《报告》统计,目前,我国纪录片年产量1000小时,总库存量达到1.3万到1.5万小时,《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作品具有一定影响力。但与国际纪录片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相比,差距仍然明显,电影纪录片的制作和播映依然没有形成规模,年产量很低,票房不成气候。特别是面对2010年中国电影过百亿的庞大市场,以及姜文、冯小刚等人单片过6亿的骄人票房,纪录片的尴尬一目了然。

也是在去年,美国纪录电影《蠢蛋搞怪秀3D》以1.17亿美元成为北美院线纪录片票房冠军,法国纪录电影《海洋》和《宝贝》分别以1944.2万美元和732万美元占据第二和第三名。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纪录片市场涌现出一大批影响力极强的社会问题影片,如揭露美国天然气输送中的水污染问题的《天然气之地》、关注基础教育的《等待超人》、关注金融危机的《监守自盗》等都引起轰动。

关注现实生活,这是纪录片的社会责任,也是纪录片走进市场、赢得观众最有效的方式。相比之下,2010年中国纪录片市场上,思考社会问题、关注当下生存状况的作品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地方旅游产品增多,历史文化主题凸显,娱乐性、猎奇性、时尚性增强,快节奏视听大餐的倾向明显;有些民营公司创作的文化纪录片尽管活跃,但水平参差不齐、资金和技术没有保障,缺少播出平台,多数作品无法进入大众生活,只能在一些电影节上风光一把。

上海纪实频道的频道总监应启明认为,中国电影纪录片的观众群很有限,但上座率不算差,这说明市场前景并不黯淡,关键是要培育。

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介绍,我国曾经历过以“新闻简报”为代表的纪录片的大普及时代,那个年代的观众基本适应了放映故事片之前先看纪录片的程序,但这种非自愿的放映程序,并不适合市场经济的供销关系。电影市场形成以后,纪录片丧失了在电影院的空间,导致长期以来,观众没有养成在影院欣赏纪录片的习惯。没有习惯,当然也就没有需求,于是,市场形成多年的空白。

张同道认为,要培育观众进影院观赏纪录片,首先要有专门的场地,而让纪录片形成市场则需要从市场本身入手。但目前中国纪录片市场的问题是: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尚未成型,品牌类型较为单薄;市场动力微弱,资本运作不畅,产业链不完整;行业标准混乱,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仍在继续。

从当前的电影市场来看,所有院线都是为商业大片准备的,绝大多数纪录片因为缺乏明星号召力而排不上档期。离开了政策支持和商业运营,《海上传奇》和《外滩轶事》这样的作品即使有幸进了影院,短期内也无法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其实,各国政府都在加强对本国纪录片进行上至政策鼓励、下至资金扶助的支持。英、法、德、日、韩、加、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都通过税收、金融和政府基金对纪录片进行资助,因为纪录片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2010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从建立播映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到扶持优秀纪录片制作,都要给纪录片制作企业、创作者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

“对于创作者来说,重要的是拿出具有文化市场引领的优秀作品。”《故宫》、《外滩轶事》的导演周兵认为,建构主流类型、培育市场品牌是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只有真正的市场品牌,才能逐步撬动纪录片的市场意识和观众的观影欲望,从而形成纪录片和观众的良性互动。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深广电王斌:数字科技引领媒体融合
 01月02日
深广电王斌:数字科技引领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