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制播分离”概念登陆中国后,节目制片人中心制开始逐步走进中国各级电视台;而电视剧制片人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1993年,东方电视台率先成为摆脱国家拨款、自主经营、依靠电视节目的经济效益自负盈亏的新型电视媒体,拉开国内同等级电视台竞争的序幕。
时至今日,我国电视业发展仍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这里,笔者将电视台的发展层次作大略划分,继而描绘各层次节目制片人应担当的角色。
第一梯队是居于先行者的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他们于2010年上半年先后“变脸”,实现跨省“联姻”,其发展已进入大媒介联合企业的全球化时代。两台的节目播出和生产都将进行整体布局。从集团内内容竞争的机制来看,节目制片人就是“产品经理”,更确切地说,是“项目经理”。他的选题必须在集团指定的框架内,受众也已定位明确。作为项目经理,他有权调配和管理项目内的资金、人员,当然也必须对节目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负责。需要明确的是:项目经理不同于职业经理人,他只对节目本身的内容与品质负责、不直接对节目播出后的收益负责,因为节目市场收益与节目的品质和竞争力关联,更与集团的整体布局关联。
已转型为第一梯队附属台的宁夏、青海等广播电视台,其节目制片人的权责内涵与第一梯队相似。但由于附属台往往与第一梯队错位经营受众,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其节目制片人将更具挑战性,也面临更大机遇。附属台节目制片人的角色,可认为是介于“职业经理人”和“产品经理”之间。他应该在大框架中进行开创性尝试,即:思想上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眼光和胆量,着眼于电视台的大方向,大胆、创新;操作过程中有“产品经理”的务实精神,稳步跟进,在符合节目品质要求的基础上抓住市场(收视率)。
第二梯队是指已有明确定位、在某个领域初具影响的电视台。他们具备挑战第一梯队、并跻身为第一梯队的实力,其节目制片人为偏市场型的“产品经理”。如何夯实节目、锁定目标群体,是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为目标群体生产尽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挖掘和拓展商机。电视受众分别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素质也有高有低,只要你找准了目标,就能从“人”中圈出自己的那一部分。这就是第二梯队和第二梯队节目制片人的最大机遇。
第三梯队是指自身改革起步不久,或改革一直未落到实处、尚未定位的电视台。他们在广电总局《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下发后,才开始正视节目制片人的角色定位。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已在全国兴起,大势所趋,谁不重视,谁就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第三梯队节目制片人正处于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角色向“职业经理人”转型的关键期。这种转型看起来很大、很困难,但对于正在跃跃欲试的“怀才不遇者”,转型正是他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他的角色自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面临最大机遇,同时也背负着最大的风险。从第三梯队电视台的角度来看,节目制片人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电视台面临生存考验,任何一个节目的运作都关系着电视台的命运和未来。
广播电视的竞争实际上是传播力的竞争,即内容的竞争。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核心,是节目内容的经营,是节目的收听率、收视率的经营。“节目为本”是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永恒追求。其他经营活动应当围绕节目进行,并最终为节目的经营提供支持。以“节目为核心”的广电新生态,给节目制片人机遇的同时,也对节目制片人的经营、管理、专业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人的战略眼光、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抗压心理品质,都在面临极大挑战。那么,节目制片人如何充实和完善自我,才能顺应改革的步伐,在机遇面前脱颖而出呢?笔者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希望能给成长中的节目制片人以启示。
1.找准位置,有的放矢。
“找准位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所属电视台在中国电视业中的位置;第二个方面是指自己在电视台里的位置。
如果制片人处于第一梯队,前一个问题就不在考虑范畴,而后一个才是必须认真地思考。因为台里王牌节目的地位不易撼动,所以应尽量避免题材的趋同。
第二梯队的制片人,最大的机遇就是能够做一档收视与收益都很稳定的频道主打节目,为频道积累跻身第一梯队的资本。或者退而求其次,做稳同领域范围的一档节目,突出强化频道的特色定位,也是一个不错的、相对稳定的位置选择。
第三梯队的制作人如果具有勇于挑战的人格特性,那么大可以放手一搏,定高自己的位置,让你的成败决定电视台的命运。
2.讲究品质,精打细算,平衡把握。
在“制片人制”试点初期,“不计成本”一再被传媒专家所呼吁,这是因为当时的试点电视台,并未摆脱国家拨款,“收益”是考查制片人的唯一标准。如今的制片人,做计划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成本核算与投资回报。
但这种做法如果只强调“精打细算”而忽略“讲究品质”的话,也是不可取的。为了商业利益影响内容品质,一定会得不偿失。央视虎年春晚的植入式广告一度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其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讲究品质”和“精打细算”就像天平两端的砝码,需要细细掂量、思虑周全。
3.勇于走出贴身模仿的怪圈。
为什么要用“勇”字?因为从现阶段电视业的发展来看,“贴身模仿”或者“模仿中创新”比开创性的创新来得更经济和有效。从制片人的角度看,开创性的创新具有两大缺点:一是较高的风险性,二是较高的创新成本(人力成本、试验成本和调查成本)。
“选秀类”节目从2004年兴起,到2005年的火爆,再到2006年的风波不断,中国电视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民选秀热潮,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负面影响。如今,“相亲类”节目充斥银屏,连带着“情感类”节目遍地开花,有专家预测此类节目火不过8年。笔者猜测,这些节目的制片人应该能听到一部分观众的怨声:“怎么转到哪个频道都是相亲啊?!”目前,他们可以不予理会,因为也有一定数量的观众非常喜欢,他们正在抢夺着这个相对稳定的“市场”。
但节目制片人应该意识到,自己正从事的职业赋予了自己推动整个电视业健康发展的的责任;在模仿中求创新,勇敢地走出贴身模仿的怪圈,是节目制片人的本份。其实,从长远来看,这种“模仿中求创新”的逐步提升,是任何一档节目(哪怕是第一梯队的主打节目)稳固地位的基本思路。否则,再好的节目,几年一个面孔,谁都会厌烦。
4.不断修炼内功,迎接职业考核的到来。
[FS:Page]节目制片人在电视台的作用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一家电视台的节目水平是由其制片人的整体水平决定的。因此,理应科学合理地考核节目制片人,以保证制片人队伍的质量和活力。“节目为核心”的经营形式,给了制片人大显身手的机会,同时也起到了磨砺制片人队伍的作用。当制片人队伍逐步走向成熟、新成员不断涌现的时候,制片人自身的硬指标将成为竞争的主要砝码。
创新意识、业务技能、资本运作、推广宣传等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都会成为制片人职业内PK的项目。因此,在还没有成为电视台不可或缺的人物之前,勤学苦练、提升自我仍是制片人必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