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工信部原部长,也是全国政协新委员,在经济界风云人物云集的铁道大厦驻地,李毅中成为各路媒体重点“围堵”的目标。
李毅中于今年2月底成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以前政府工作的执行者,以民主协商、建言献策的形式参加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对李毅中来说还是第一次。深入地思考,认真地发言,耐心地答问,敢讲真话,是记者记者在“两会”期间对李毅中的总体印象,这些天,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最后一个离开会场。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仍很关心工业和信息产业。在接受记者记者采访时,李毅中表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困难和压力也很大,主要困难来自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他还直陈,目前很多场合都用“产业”代替“工业”,不准确,第二产业是基础,中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在谈到“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李毅中建议,还要突出强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遏制盲目扩张。他直陈自己有两个遗憾: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行了七八年时间,怎么融合,规划纲要没有在“深入”上做文章;二是近两年来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草案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章节虽然写得比较全,但《电信法》十几年出台不了,很遗憾地看到今年被列为二类立法计划,“我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列为一类立法计划,迫在眉睫啊!只要《电信法》不出台,我就要年年呼吁。没有上位法,下位法怎么搞?”
有行业仍在盲目扩大产能
记者:作为工信部原部长,您如何看“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李毅中:我注意到,“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了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在前言部分突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了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突出了淘汰落后,但后面具体展开的时候,这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做点补充。比如说我们现在工业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有一点没有提出,即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但是还是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还继续在一定程度上盲目地扩大产能。
“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在草案中强调不够,应该增加些内容,即使现在不可能大改,也要在优化产业布局章节加入一句话:“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在具体章节里也还没看到,如果落后产能不淘汰,能耗不降下来,不减少环境污染,减排目标就实现不了,那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水平也是一句空话,所以淘汰落后产能是最艰难、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记者:产能严重过剩,哪些行业最典型?
李毅中:最典型的是国务院文件里面已经指出的几个行业,包括:钢铁、水泥、有色、煤化工、造船、平板玻璃,还有现在正在搞的风电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具体都有数字。近年来对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解决产能过剩,既涉及到企业层面,又涉及到社会层面,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记者:主要难在哪里?
李毅中:一些行业落后的产能没有淘汰,新的项目又一个接一个上马。前面所提的几个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按照我们现在的技术标准,水泥行业落后产能占25%,其他的都是15%到20%,平均是20%,五分之一应该是被淘汰的,所以说淘汰落后产能是很艰巨的任务。
例如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有的地方政府签订了保证书,但市场一好,钢铁产能又提上来,调整难度较大。例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整个工业走的“V”字形,而钢铁工业走的“W”字形,原因之一就是产能过剩。经过调控以后,价格上来了,小钢铁厂又复工了,大家一哄而上,结果价格又掉下去了。
记者:您在任工信部部长时,这项工作推进效果如何?
李毅中:淘汰落后产能很艰难。我在任工信部部长的时候,自任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当然现在卸任了。只要道理讲通,地方上对淘汰落后都很坚决,但要给他们政策,给出路,给时间期限。对于一些地方同志,我很同情,也很理解,比如小钢铁厂有市场,钢材价格也不错,现在要关闭,确实有点疼,地方财政要减少,工人要转岗,但是,我们把世界70%的矿石买进来了,还支撑不了经济发展,怎么办?能耗那么高,不能关大,只能关小,何况我们还有等量置换等政策出路。
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要在“深度”上做文章
记者:您也一直强调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李毅中: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但是,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入融合没有解释。国际上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中国要跨越式发展,不可能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必须同步,两步并作一步,是一个很大的战略方针。我们已经融合了七八年,怎么融合,要在“深度”上做文章,纲要草案对如何深入融合没有做解释,这是不是一个缺憾?
记者:您为何如此重视信息化?
李毅中:中国信息化有一定基础,覆盖面广、渗透力很强,前景非常广阔。某一项工作、事业、项目,只要和信息技术结合,马上要提高附加值,提高它的质量,所以说信息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动力。信息化有它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行业,它还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的行业,现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包括教育、医疗都是需要信息技术,所以我觉得应该更加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
记者:信息化和工业化如何深入融合?
李毅中:所有行业要全方位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建筑、物流等国民经济其他行业,都要用信息化提升现代化,而不仅仅是工业。要把信息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像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前后去了五次,深刻体会到城市要管理好,必须信息化。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交通、教育、人口、医疗,这些城市管理要是没有信息化,肯定管理不了。此外,政府的电子政务可以推进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府透明度、公信力和执行力。所以在“十二五”全面推进信息化,两化的深度融合应该展开说明,起码要点到,但是在纲要草案里面没有提到。
记者:农村信息化工程您也提了好多次?
李毅中:这个问题我要一直提。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工程不少,比较全面,但是我认为还要补充农村信息化工程。全国百分之百的行政村到现在可以说是村村通电话,但是自然村只有94%通电话,还有6%没有通电话,农民连电话都通不了,怎么进入小康?农民也要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村村通广播,乡乡能上网,宽带上网要进农村,例如宁夏的农民,种什么粮食,卖什么价格,现在都可以上网与当地技术站、专家取得联系。
新兴产业不能一哄而上
记者:信息化也要与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结合?
李毅中: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一开始要把信息技术切入到里面去,结合起来。最简单的就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不管是新材料、新能源,还是装备制造,必须要有信息技术,不要后面结合,一开始就要结合。
记者[FS:Page]:“十二五”期间,您对战略型新兴产业有何预期和建议?
李毅中:战略型新兴产业的灵魂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必须要有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才能够支撑和催生战略型新兴产业。首先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技术创新、技术攻关上,如果没有新技术就没有新兴产业;搞战略型新兴产业还必须和传统产业密切结合,搞新材料的离不开钢铁,搞新能源汽车离不开现在的内燃机车;必须同时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软件服务、工艺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型服务业,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配套。
记者:政府在其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李毅中: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企业是主体,市场是主导,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要有规划、产业政策和进入门槛,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要注意规划先行,防止一哄而上。例如,工信部等部门近期联合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这个产业的发展要有规划,要有序,要有市场准入,不能一哄而上,现在大家积极性很高,项目纷纷上马,有的水平不够,一些技术还需要攻关。
记者: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发展存在严重雷同的现象,比如新能源产业,各地一哄而上,往往造成重复建设。
李毅中:“十二五”有个很重要的新概念———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跟区域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应该是每个地方根据它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错位发展,不要搞汽车都搞汽车,搞钢铁都搞钢铁。差别化发展,不要一哄而上,这就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