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中央外宣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布会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 国务院新闻办 | 2011-03-01 08:00

中央外宣办于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介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 国新办一局局长郭卫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文化体制改革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去年8月19号,中央外宣办曾就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举行过发布会,当时中宣部副部长和各位领导出席了发布会,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今天非常高兴再次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先生,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先生,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先生,还有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先生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下面先请几位领导做介绍。先请孙志军副部长做介绍。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发言: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前夕,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十一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一次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建议》中在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基于“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硕果累累、亮点频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一是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一五”时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全国出版单位(不含高校出版社)有90%已完成转制,发行单位完成97%,电影制片厂完成93%,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93%。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万2千多名,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两万名,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4千多个。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领军力量。

二是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

三是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完成局社分开、局台分开,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10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84%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有效改变了“多头执法”的局面。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设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机构,管人、管事、管资产有机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一是政府投入显著增加。“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

二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十五”期间提出并着手建设,“十一五”时期建成各级服务点83万个,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实现了数字化,年放映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间从无到有,建成39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在农村基层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1743家已向社会免费开放。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免费开放专项资金52亿元。到2012年底,我们将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

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

第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十五”计划建议中第一次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3年才开始实施文化产业的调研,2004年才明确文化产业的分类。近几年由于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所以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们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北京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比重已超过或接近5%,北京现在把文化创意产业含进去超过了12%,上海超过10%,文化创意产业去年才开始列入统计需要研究把握的范围。

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达43部,2010年电影票房超过100亿,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

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去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人民币。在这个意义上讲,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应该说有了明显的改善。去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千亿元,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

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专项政策,推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0年,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仅去年就实现融资额104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平稳,推进有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科学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明确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切实加大建设投入;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尊重规律,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既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考虑其产业属性,在确保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三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探索,在不断总结试点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面上推开。同时,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明确不同的改革任务和进度要求。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把维护职工权益摆在突出位置,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衔接、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余个政策文件,基本涵盖了改革发展的主要环节,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一大批地方性优惠政策。广大文化工作者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共识不断增强,普遍由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转变为越改越想改、越改越敢改、越改越会改了,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深化改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下一步,我们将依据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抓紧制定出台文化改革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主题,紧紧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中央提出了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二十字总要求”,我们要努力在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两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稳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以电视剧制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广电制播分离改革,推进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在基本完成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等改革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 孙志军副部长答记者问 】

中央电视台记者:


孙部长您好,过去五年乃至十年,我们见证并亲身感受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带来的惠及民生和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成效,但是目前社会上也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使文化产业化,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谢谢。

孙志军:


我想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在文化体制改革所出台的文件和相关领导同志的讲话中从来就没有提过“文化产业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不同的类型。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十一五”时期,提出并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标提前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

在我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几年来我们已经实现了4300多个事业单位,17.2万事业身份人员的转换,其中中央各部门直属的就19400多人,这当中出版单位就18000多人,这只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我们还降低门槛,鼓励和推动非公有制资本投资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像华谊兄弟上市,像宋城演艺上市,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此外,文化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改革,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等多个领域和方面。

凤凰卫视记者:


想请问孙部长,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也会造成一些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一些格调比较低下的文化产品会不会有一些管理措施?

孙志军:


我感觉文化低俗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表现,我们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始终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低俗之风。我在前面的介绍当中说了,“十二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三加快”、“一加强”,其中“一加强”就是加强对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引导,进而抵制低俗之风。具体来讲我们将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使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能够引领社会文化生活,进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企业、部分单位为了追求所谓经济效益、点击率、收视率而出现的低俗现象予以抵制。

二是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特别是在一些主要媒体开辟专栏、节目,设置专门的议题,引导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进而对低俗现象予以批评、予以纠正,使其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正在研究进一步规范文艺评奖,不断提高对文艺作品评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是加大对文化企业的引导和管理。加强文化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建设,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推动文化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文化推动经济、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的积极功能和作用。在推介优秀企业、评选文化企业30强以及文化企业上市等一些工作中,都把社会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一票否决。

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市场监管,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日常监管机制,不断净化文化市场。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使文化低俗现象得到遏制,积极健康的文化主流能够在社会上受到大家的欢迎,取得好的社会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希望媒体的各位记者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谢谢![page]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早上好。近年来,文化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成效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到2010年底,全国有461家国有院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并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公司。转为企业的国有院团中,除了歌舞、杂技之外,还有许多是话剧、地方戏曲和交响乐等院团。从去年各转制院团的报表来看,与转制前相比,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和职工工资都有明显增加,演职人员的创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明显提高,院团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明显增强。这些转制的院团在繁荣了演艺市场的同时,还为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文艺院团后续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各地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事业单位,都先后实行了人事、分配、社保等方面的改革,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的机制,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运营成本逐步下降。同时,创新了投入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另外,一些地方还探索了流动博物馆、自助图书馆等新模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到目前,全国有1700多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实行免费开放,去年接待观众人次超过4亿,比免费前增加了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惠民工程。今年,我们和财政部又启动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力争到2012年底基本实现所有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服务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是文化部机关和直属单位改革不断推进。首先,机关实行了行政管理职能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精简了办事程序、增加了服务内容,下放了审批权限。从而,使制定规划、研究政策、编制法规、引导监督等宏观管理职能得到明显增强。其次,六家直属事业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组建了4个文化集团公司,同时还有五家部系统的出版社,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工作,预计今年内可以全部完成。这些举措为全国文化系统的改革探索了路子、作出了示范。

四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市完成了综合执法的改革任务,其余省市的大部分地级市和区县也都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从而使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执法效率显著提升、执法成本大幅下降,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按中央要求,这项改革任务将在今年内全面完成。

以上就是文化部系统改革的主要情况。

谢谢大家!

【 欧阳坚副部长答记者问 】

法制晚报记者:


请问文化部欧阳坚副部长。外界有评论,文艺团体改制是推责任、卸包袱,您对此如何评论?您刚才介绍情况的时候,提到我国有1700多家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占总体的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像兵马俑之类的博物馆会不会纳入免费开放体系?

欧阳坚:


我先回答博物馆这件事。我们现在讲的博物馆是公共博物馆,是给公众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它有别于私人的、专业的博物馆。现在公共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已经达到了98%以上,只有少数还在创造条件,今年内会全部实现免费对公众开放。

回答你提的第二个问题,社会上有些对院团改革的认识和看法。这里需要专门说明的是,国有院团转企改制的目的绝不是推责任、卸包袱,也不是养得起和养不起的问题。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改革来破除阻碍院团发展的那些体制机制的障碍,改变以往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状况。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我们就是要在继续加大政府对国有院团扶持的前提下,通过事转企,使其成为现代的、规范的演艺企业。我们这样做就能够有利于院团用市场的资源来获得发展,就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来增强它们内生的动力和活力,就能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当中不断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也就是说,要经过转企改制的改革,使这些院团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演艺产业当中的生力军和主导的力量。谢谢!

北京电视台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广电总局如何看待植入式广告,在加强植入式广告管理方面有何打算?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艺术院团的改制不光是文化部门唱独角戏,还涉及到税务、工商、社保等多部门,如何能够保证扶持性政策落实到位,消除改革的后顾之忧?

张海涛:


植入式广告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植入式广告是从国外的电视媒体引入的一种广告模式。植入式广告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出现的新型的广告形式,它对于拓展广播影视的广告模式、促进广播影视的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植入式广告在一些国家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功的范例,在我们国家的广播影视作品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我国的植入式广告尚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确实存在着植入的数量过多,植入的手法生硬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广大观众对影视作品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欣赏。

为此,国家广电总局正组织力量,研究分析广播影视植入式广告问题,将按照坚持中国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并重、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尽快对广播影视的植入式广告做出规范,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切实保障观众的权益,推动植入式广告健康有序发展。

欧阳坚:


下面由我来回答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问题。下一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总体的考虑是,除少数要按照程序审批需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之外,力争到明年上半年,其余的国有文艺院团将全面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通过这项改革,培育出更多的现代的演艺企业,为繁荣我国的演艺产业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和体制保障。

刚才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推进改革,政策措施确实很关键。我们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下一步将在四个方面加大政策和措施:一是要加大部际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我们在中宣部的牵头下,已经建立了一个涉及改革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其目的主要就是保证中央有关改革的配套政策能够确实得到落实和贯彻,同时根据新的情况还要研究制定新的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为全国的院团改革提供更为有力、更为有效的政策保障。

二是要筹集中央有关专项资金,对于转制和正在转制的院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改善装备、开拓市场等方面,以帮助这些转制院团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是对转制的院团在贷款融资、争取上市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的帮助和必要的倾斜。

四是在公益性演出、对外文化交流和演艺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优先考虑和安排已经转制的国有院团。通过这些措施,就是要使转制的国有院团有保障,得实惠,真正实现早改革、早受益、早发展的目标要求。谢谢![page]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

记者朋友们,“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大发展的时期。与“十五”时期末相比,全行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都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2010年总产出达到13000亿元,增加值占到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多。“十一五”时期全国累计生产图书136万种、338亿册,是“十五”时期的两倍。到2010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年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报刊发行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从2005年的7.2:1变为2010年的3:1。

大发展源自于大改革。是改革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体制的大创新、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事业和产业的大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强化“四个主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强化人民群众在新闻出版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深化公益性单位改革,大力强化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服务主体功能;三是推动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强化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四是实行政事、政企、政资、企事分开,大力强化新闻出版部门的行政主体职责。

经过全面深入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到目前,全国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581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和军队系统的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100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集团。与此同时,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包括外资有序进入政策许可的新闻出版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行业均占到了80%左右。特别是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新闻出版惠民工程,其中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建成农家书屋39万家,惠及几亿农民群众。

“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和措施,提出到“十二五”时期末实现总产出29400亿元。为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转变,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促进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新闻出版业加快发展。当前,着重抓好六件事,这就是指导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国有文化企业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大力实施新闻出版惠民工程特别是农家书屋工程,不断深化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 蒋建国副署长答记者问 】

中新社记者:


请问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目前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现在重点难点在哪里?

蒋建国:


感谢您关心这个问题。对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改革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须要做的。但是,由于我们国家报刊的数量比较多,情况千差万别,这样就使这项改革成为一个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知难而进,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试点探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或登记为企业了。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抓紧研究制定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在推动这些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还要促进报刊资源实现重组、结构调整,并且还要关停并转一批不具备办报办刊条件的报刊出版单位,用这样一系列措施来构建我们国家有利于全国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新格局。谢谢。[page]

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局长张海涛: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十一五”期间,全国广播影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取得巨大成就。可以说,过去的5年,是广播影视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明显的5年。我向大家简要通报有关情况。

1、电台电视台改革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一是坚持新闻立台、特色立台,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新闻传播规律,建立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北京奥运、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直播报道,仅中央电视台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就被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电视机构引用。二是推动网络新媒体发展。各级电台电视台开办了10家网络广播电视台和63个互联网视听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等网站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网络视听节目提供者。三是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显加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中央电视台初步建立覆盖全球的新闻采编播发网络,国际频道海外用户超过1.6亿。

2、广播影视产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呈强劲态势。一是着力培育广播影视新型市场主体。全国有35家电影制片厂、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等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9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等一批影视、动漫产业基地已建成。二是影视产品创作生产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比2005年翻了一番,进入世界前三甲;2010年影视动画产量达22万分钟,比2005年增长4倍以上;电视剧产量达1.4万集,始终稳居世界第一。三是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2238亿元。2010年的国内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0亿元增加到102亿,先后涌现出《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潜伏》、《闯关东》、《喜羊羊》等一大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视剧。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扩大,仅2010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就超过43 亿元。

3、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十一五”是公共服务投入最大、覆盖最广、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仅中央财政就分别为村村通、西新和农村电影放映三大惠民工程安排专项资金96亿、110亿和27亿元。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达96.78%、97.62%,比“十五”时期末分别提高了2.43%和1.89%。村村通工程使全国所有已通电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能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近两年,随着直播卫星的应用,村村通正在向户户通转变,边远地区群众通过直播卫星可以接收到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西新工程根本改变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落后面貌,广播电视覆盖和节目译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需求。农村电影年放映量达800万场,覆盖60多万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4、广播影视数字化全面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明显加快。全国电台电视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8799万户,其中双向覆盖用户近500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不仅提供传统广播电视服务,还提供视频点播、电子政务、生活资讯、电视商务等多种新型服务,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地面数字电视已覆盖全国308个地市以上城市,能为用户提供多套高清和标清电视节目。高清电视快速发展,全国已开播16个高清电视频道。电影制作、发行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放映已成发展主流。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已在331个城市覆盖并提供多套节目服务,用户近1000万户。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正在成为人民群众收看电视的新途径。

谢谢大家!

【 张海涛副总局长答记者问 】

香港文汇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提给广电总局,关于现在广电总局推进“三网融合”的情况,未来将如何推进?另外,网络电视牌照的发放范围是不是会有所突破?

张海涛:


“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国务院高度重视“三网融合”,专门成立了三网融合的协调小组,并且确定了我们国家“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三网融合”的试点方案,而且也确定了“三网融合”的12个试点城市。现在电信部门、广电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按照中央的部署推进这项工作。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的“三网融合”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国家广电总局高度重视“三网融合”,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和认真地贯彻落实。去年以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紧建设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IPTV和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二是加快推进了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的改造以及下一代广电网的建设;三是积极筹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并与中央总平台实现对接,为开展“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国内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广电总局已审核批准594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有它的审批标准和条件,只要符合这个条件,都会得到广电总局的批准。谢谢!

北京电视台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广电总局如何看待植入式广告,在加强植入式广告管理方面有何打算?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艺术院团的改制不光是文化部门唱独角戏,还涉及到税务、工商、社保等多部门,如何能够保证扶持性政策落实到位,消除改革的后顾之忧?

张海涛:


植入式广告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植入式广告是从国外的电视媒体引入的一种广告模式。植入式广告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出现的新型的广告形式,它对于拓展广播影视的广告模式、促进广播影视的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植入式广告在一些国家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功的范例,在我们国家的广播影视作品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我国的植入式广告尚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确实存在着植入的数量过多,植入的手法生硬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广大观众对影视作品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欣赏。

为此,国家广电总局正组织力量,研究分析广播影视植入式广告问题,将按照坚持中国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并重、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尽快对广播影视的植入式广告做出规范,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切实保障观众的权益,推动植入式广告健康有序发展。

欧阳坚:

下面由我来回答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问题。下一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总体的考虑是,除少数要按照程序审批需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之外,力争到明年上半年,其余的国有文艺院团将全面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通过这项改革,培育出更多的现代的演艺企业,为繁荣我国的演艺产业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和体制保障。

刚才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推进改革,政策措施确实很关键。我们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下一步将在四个方面加大政策和措施:一是要加大部际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我们在中宣部的牵头下,已经建立了一个涉及改革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其目的主要就是保证中央有关改革的配套政策能够确实得到落实和贯彻,同时根据新的情况还要研究制定新的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为全国的院团改革提供更为有力、更为有效的政策保障。

二是要筹集中央有关专项资金,对于转制和正在转制的院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改善装备、开拓市场等方面,以帮助这些转制院团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是对转制的院团在贷款融资、争取上市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的帮助和必要的倾斜。

四是在公益性演出、对外文化交流和演艺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优先考虑和安排已经转制的国有院团。通过这些措施,就是要使转制的国有院团有保障,得实惠,真正实现早改革、早受益、早发展的目标要求。谢谢!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深广电王斌:数字科技引领媒体融合
 01月02日
深广电王斌:数字科技引领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