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Network 简称CIBN)正式成立。CIBN广泛涵盖网络视听节目、手机广播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CMMB等各种新媒体业态,以视听互动、资源共享、语种集合为特色。在CIBN成立前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接受《世界新闻报》专访,介绍了CIBN的业务构成及建设理念。
CIBN使生活更现代化
从CIBN的名称来看,其中既有中国,又有国际,既有广播,又有电视,而且最后不是Internet,而是Network,这意味着国际台建立的CIBN是一个来自中国、建在中国,但同时又是国际化的全球化广播电视传媒机构。马为公说,CIBN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别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分割,但与此同时,它又是以新媒体为基本平台,以新媒体为龙头的机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国内的媒体,如广播电台、报纸、电视等彼此之间划分明确,传媒被分成条条块块。目前,媒体界限已经模糊。CIBN 将以跨媒体、多媒体,并且瞄准了多终端的手段去打造自身。
据悉,在CIBN旗下将有三大业务平台。一是以CRI为品牌的传统业务,包括多语种广播和纸质传播;二是以“国际在线”为品牌的新媒体业务,包括互联网、移动终端业务等;三是以“天地视频”为品牌的视频业务,包括IPTV、互联网TV等。CIBN今后将依托这三大平台,向全球受众提供更好的时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旅游、社会和汉语教学等综合信息服务。采访中,马为公副总编拿起自己的手机,向记者展示说:“网络电台的广播依然是广播,只不过我们将之送到了不同的终端上,甚至于送到了手机上,轻松一点,都可以收听到CRI各类节目手机的广播,我们不同的节目正向不同的终端输送。”
快速转变中的国际台
在数字化新媒体时代,国际台顺应时代潮流,带着进一步把自己做强做大的追求,多年来做了很多探索,尤其“十一五”规划的5年,更成为国际台探索转变非常重要的5年。国际台在这5年里形成了三个转变的发展思路,即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我们将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一个现代、综合、新型的国际传媒,我们没有提一流,因为一流是我们的目标,目标的完成需要一个过程。”马为公说。
另一方面,在这5年的转变过程中,国际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仅从广播语种上看,2010年2月8日,最新的两种语言——立陶宛语和爱沙尼亚语上线,标志着国际台的传播语种从原来的43种增加到了61种;截至目前,国际台在海外本土化通过调频中波播出的整频率电台达到了53个;与此同时,国际台在中国境内也有了众多有特色的调频广播。
先进的媒体发展战略
人们可以看到,国际台的媒体发展呈现由单一向综合的发展趋势,广播也越来越分众化。与此同时,国际台在规划这些业务时,首先强调原创,其次是整合,尤其是对高端和优秀产品的整合能力。
马为公强调,国际台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科学的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在王庚年台长的带领下,秉承缜密、前卫、现代化的媒体发展思路,不断思考研究,对同行、竞争对手、国外知名媒体如美国之音以及新闻集团等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运行和传播特色。马为公说,“是否有好的理念,是一项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有了成熟的思考及科学的规划,扎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从CIBN的建设战略规划可以看出国际台长期的思考和布局。“坦白讲,做国际化的传播同样需要很多市场化的运行元素,”马为公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有钱就能把事情做成,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做出什么,能否把自己的产品做得与众不同,归根结底还是产品的内容本身。”马为公说,CIBN将来的发展既要考虑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播理念,也要考虑到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传媒运行模式,市场化经营的模式是其必走之路。
相关链接:
当广播插上新媒体翅膀
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欣欣向荣。相比之下,传统广播媒体似乎显得有点“没落”。然而在马为公看来,当今并不存在某一种媒体消亡或没落的局面。早在10多年前,他就开始研究广播节目在互联网的运作形态。200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国际广播会议,全球200多家广播机构参会,当时会议的主题为“挑战”,不少参会者都觉得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对广播冲击巨大,忧虑声此起彼伏。马为公却刚好相反,他认为这种忧虑是不必要的。“广播会有新的传播平台出现,今天的网络电台就是证明”。目前,国际台已经拥有18个不同语种的网络电台,当广播这种声音媒体在互联网上运行时,这实际上正是对广播的一种延伸。他说,广播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艺术,它没有消亡,也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