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界制播分离的推行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性进展非常有限,原因在于制播分离在中国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
利
首先,从节目质量角度来看,节目制作的社会化有利于产生高质量高水平的节目。把一部分非新闻类节目放手给社会化制作力量后,一方面,市场对节目的考验使得节目的质量成为民间电视制作公司的立足之本;另一方面,民间电视制作公司可以在长年的节目制作中,积累经验,大幅提高专业水准,而且可以专攻某类节目,使之成为名牌。而电视台则可以更专心地研究自己面对的受众市场,精心、合理地设计节目结构和播出计划,同时集中人力物力,全面强化时政新闻类节目和一些重要的大型活动的制作和播出,以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其次,从节目经营角度来看,节目制作的社会化带来了节目经营的市场化。前期的投融资、市场调查,后期的推广开发、播出,和节目的制作一起构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有助于提高电视节目经营的产业化程度,同时促进电视节目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激活整个节目市场的活力,从而提高民间电视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再次,在这种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下,必然对现有体制下的人事制度造成冲击。由于使用节目优胜劣汰的播出方式,会对从业者带来很大压力。对电视台而言,也有助于其提高素质,精简人员,压缩队伍。
弊
1.对节目政治导向的影响
制作公司是从商业利益出发的,对政治缺乏敏感性,随意性大,难以负担起政治喉舌的责任。虽然电视台把握节目的终审权,但并不能完全控制节目生产的所有环节,电视台对节目的审定修改也常常和制作公司的商业利益产生冲突。.
2.对整体节目质量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的制作公司规模都不大,设备相对电视台落后,运作也不太规范,能承载的整体节目产量很小,对于大规模的节目生产需求难以满足。同时,由于市场尚不成熟,并不能形成良性竞争,一些编导也会为了个人利益与制作公司达成协议,这些必然影响到节目水准。
3.对电视台现有制作设备的影响
电视台往往有精良的系统和设备,但是在制播分离体制下,台内台外形成了竞争关系,此时对电视台内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长期在计划体制内的电视台往往管理不完善,体现为人员工资高,运行费用高,服务意识欠缺,这些往往造成制作量流失到台外市场,最终的结果常常是电视台精良的设备闲置,从而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4.对安全播出的影响
为了保障播出安全,电视台在节目制作流程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十分高昂的,一旦改制为制播分离,成本是降下来了,但节目的制作却变得分散随意,漏播、错播的几率会有上升,发生责任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增大。制作公司的人员流动性大,磨合常常出现问题,而节目是要在规定的时间播出,造成了节目制作的可控程度较低,发现问题难以控制。
5.对员工的影响
“电视台养了这么多人,如果不去做节目,难道等着下岗待业吗?所以电视台肯定要保证自制节目的份额。”制播分离体制会对员工有淘汰制,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有一部人市场化运作。而广电从业人员长期在大锅饭环境中生存,很多员工观念守旧,缺乏竞争意识,他们会对制播分离抱有抵触情绪。
我们的节目制作队伍是否有民营制作公司敏锐直达的判断力和铁板钉钉的执行力?再想想吧,原先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同事,甚至还可能在同一个大门出入,同一个餐厅吃饭,但是却变成了两种身份的人,收入的风险差异不算,一个是“公家人”,坐收旱涝保收的垄断大利,还可向往着衣食无虞的退休生活;而另一个呢,没有了“身份”,成为在收视市场争夺眼球的血汗民工,而永远悬而未决的将来更是渺不可期。
施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推行制播分离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初期,以“内部分离”为主,对节目部门和技术部门施行内部准成本核算,通过业绩考核,促使优秀栏目脱颖而出,从而让优势资源向优秀节目倾斜;第二步,开始实施“形式分离”,将部分栏目推向市场,让社会上的制作公司介入栏目生产,节省成本,以市场力量整合栏目,理顺栏目的运作关系,为栏目做强奠定基础;第三步,实施“部分分离”,挑选部分栏目陆续实施全成本核算,成立栏目公司,利用社会力量打造名牌栏目,促使节目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栏目运行阶段是制播分离的关键阶段,首先向委托外包制作1-2档节目,台内出导演,对方制作,进行试点,在台内固定播出;强势栏目要注册组建栏目公司,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作;清闲一些的时段可以开放,交由市场上的公司经营,台里保留节目最终审定权;还可以考虑拿出整个频道实施全频道制播分离,节目全部交由外面机构制作。
栏目运行阶段如果成熟,市场运行阶段就不可避免。此阶段进一步推动栏目深入走向市场,做强品牌,对全台无形资产进行整体策划。同时,要适度介入广播电视上下游及纵横向产业链,收购并改建节目交易中心、演艺公司、会展公司;推进主持人社会化,逐步将主持人职业半自由化,与主持人签约,最终推动更多的频道栏目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