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最初是作为语音通讯工具出现的。然而,随着通信技术和手机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不断向人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只具备语音通话单一功能的通信终端转变为集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多元终端。
手机向用户提供语音通话、文字短信、图铃彩信、音视频收听和无线网络通信等服务,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一个移动的信息传播载体,也因此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这一概念。“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介的进化是人类选择的结果,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来。①而手机媒体打破时空限制,移动便捷性就是对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性的一种补偿。在传播学中,受众人数超过总人口数量1/4的媒体被称为大众媒体。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2007年底,全球手机用户就超过33亿,手机普及率为49%,手机用户数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2%。国际电信发展局局长萨米阿里-贝希尔在《2010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上说2009年底,全球手机注册量达到46亿部,国际电信联盟预计2010年全球手机注册量将超过50亿部。②庞大的用户规模为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新的业务开拓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传播学看来,手机媒体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体。
一、 手机媒体的“使用”理论
(一)传统“使用”,使用“媒介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E?卡茨1974年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E?卡茨曾经谈道:“受众成员主动利用媒介内容,而不是被动接受媒介的控制,因此,它所假设的并不是媒介与效果之间的直接关系,而是推定受众成员能够利用信息,他们对信息的利用也会影响到媒介效果。”③很显然,E?卡茨认为受众利用的是“媒介内容”,是“信息”来满足人们的个人需求,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使用”,使用的是媒介信息。
(二)手机“使用”,使用“媒介信息”和“媒介本身”
手机媒体将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打破了地域、空间和计算机终端设备的限制,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而且还能同时发送信息,增强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手机用户既充当了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又充当了媒介内容的消费者,使传者和受者的角色能够自由转换。手机媒体传播中,受众不只是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他使用的也不仅仅是媒介信息,同时使用的还有媒介本身。用户使用手机媒体提供的通信、娱乐、上网等各种服务平台实际上就是使用了媒体本身,受众由传统的“使用媒介信息”向“使用媒介信息”与“使用媒介本身”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二、手机媒体的“满足”理论
手机媒体与以往的四大媒体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媒体特质和传播优势,用户通过使用手机媒体提供的信息和手机媒体本身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感。
(一)无线移动的特性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满足感
移动性是手机固有的特性和优势,手机的移动特征与以GPRS、3G等为代表的数字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使手机真正成为无线移动媒体,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获得海量信息,从而实现“一机在手,知晓天下”。
(二)媒体生产与消费的二重性满足了用户自我价值感的实现
媒体生产与媒体消费的二重性是指在手机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手机作为媒体互动参与的特性,媒体的受者和传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有严格区别,手机用户既充当信息的生产者又充当信息的消费者。④
传统大众媒体一般是“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而手机可以实现打电话、发短信的点对点传播,订阅手机报、上网等增值服务的点对多点、多点对点的多项传播,这些传播模式使手机信息的反馈性更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发帖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人需要了解别人,也需要通过别人了解自己,需要爱和被爱,需要归属和依赖,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手机媒体生产与消费的二重性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的格局,使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并不明显,双方均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使用户掌握了信息的控制权,通过对信息的控制来实现自我价值感。
(三)个性化和互动性满足了用户探索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传统媒体发布信息面对的是不特定人群,庞大的信息量是为不同人群设计的。大众面对大量信息,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其关注和急需的信息。而手机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定制服务[FS:Page],例如可以点播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可以订阅符合自己需要的手机报来获取各种新闻资讯。另外,手机提供商也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手机媒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高速浏览网页和电影,以及即时炒股等。而追求新鲜是人的本性决定的。用户订阅个性化的手机服务彰显其独特的个性,通过手机独特的移动性和强大的互动性不断寻找和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例如手机飞信业务就是不但可以免费从PC给手机发短信,而且MP3、图片和普通OFFICE文件都能随时随地任意传输,还具备防骚扰功能,只有对方被您授权为好友时,才能与您进行通话和短信。这种贴心的个性化服务极大地满足了用户探索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三、“未满足”带来手机媒体变革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另一个观点是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另一种是未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虽然手机媒体受时空限制较小,但是,它优越的展示平台与薄弱的内容提供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对优质优量的媒介信息的使用。另外,尽管目前的手机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个性化服务,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将越来越不满足于已得到的服务,人们使用媒介本身的愿望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因此,按照“未满足”的观点,手机媒体变革迫在眉睫。
(一) 手机媒体与其它媒体融合
手机凭借其随身携带的特殊优势,成为对受众粘性很强的贴身媒体。⑤而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和手机媒体的无线网络功能又促成了媒体间的融合,四大媒体借助网络平台为手机媒体解决了最主要的内容提供缺乏的瓶颈。
国务院在《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中就提出,要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该意见中指出,“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这意味着IPTV、手机电视以及网络视频等业务的规模化发展的限制条件已被取消。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也决定要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后,手机媒体不仅可以使用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还能自己制作符合手机传输特点的音视频等信息,将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对手机媒体信息的使用。手机媒体与其它媒体融合将成为今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 智能化手机升级
3G手机是集语音通信和图像音乐、信息资讯、实时视音频业务和移动商务等增值服务于一体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它最大的优势是极大地增加系统容量、提高通信质量和数据传输速率,向用户提供高速、宽带的数据业务和移动多媒体业务。它的服务将比第一二代手机更加智能化,用户可以快速处理图像、编辑音乐,体验视频流媒体和Flash动画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享受网络聊天、可视电视和网上冲浪等多种无线互联网信息服务。
2001年底,国产品3G标准在制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之后,国家“十五”计划和“863”计划启动了移动与无线通信发展的“4G”计划。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⑥与手机相比,4G手机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应用也更广泛。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⑦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并通过ID应用程序成为个人身份鉴定设备。它也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成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中的一个纽带。此外,4G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便宜。而且,4G还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当用户每次通话的时候,都可以根据国际、国内长途或互联网连接费用的差别,以及服务内容的不同,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不必更换电话卡,就可以在拨打电话时随心所欲地选择移动电话公司切换网络,从而享受最优惠的价格和最理想的服务。4G手机是继3G手机以后的又一次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它比3G的通信速度更快,智能性能更高。
3G、4G手机的实现给用户使用手机媒体本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极大地扩展了用户对手机媒体本身的使用功能。尽管目前我国的4G的发展方向仍然不明确,但是智能化手机不断升级必定是手机媒体变革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