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年代早已远去,电子阅读的产生和日益随身,使得日日读书成为一种简单的习惯,也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电子阅读日益火爆更吸引了运营商的眼球,与媒体报业合作,与出版集团签约,向设备厂商定制,一系列手段都在为运营商加速拓展数字阅读市场开道。
运营商与电子出版物合作加深
继中国电信与出版总署确定合作关系之后,中国联通也在数字阅读领域大展手脚。7月26日,中国联通集团宣布,公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此同时,我国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手机报《中国文化手机报》正式创刊。
中国联通集团总经理陆益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双方的合作必将成为通信行业与中国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强强合作的成功典范,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联通与文化部在文化产业信息化发展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文化产业和通信业的协同发展、和谐共赢。
此前,中国电信则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加大在数字阅读和数字出版领域的合作。这一合作无疑为中国电信浙江数字阅读基地开展“天翼数字阅读平台”建设提供了最为大力的支持。
无独有偶,对于数字阅读市场,中国移动也积极参与其中。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表示,他特别关心手机媒体,对于手机媒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这一点完全赞成。目前,手机报、手机杂志等数字读物已经出现在中国移动的手机业务序列中,并被广泛使用。
尤其在3G技术商用之后,更多的新闻资讯和传统信息加速了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数字终端之中,包括手机、电子书、上网本、MP4、PDA等掌中设备。需求的快速增长加速了运营商参与其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阅读习惯的转变
自有文字以来,阅读一直伴随人类,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所不同的是,承载文字信息的平台介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山洞岩画到竹简传书,从纸帛印刷,到今天的电子书。人类对于阅读的渴求从来不曾改变,但是新介质的层出不穷却在不断改变人类阅读的习惯。
据报道,亚马逊周一称,该公司上周推出的两种新款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均已售完,当日下订单的用户最早要到9月4日才能拿到货。亚马逊Kindle的销售一空已然说明阅读习惯的改变。研究公司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统计数据则显示,自2007年11月第一代Kindle发布至今,亚马逊一共售出了300万台Kindle。
在数字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这种习惯的改变,有时候快得让人无法接受。2009年亚马逊Kindle还是最热门的数字读物阅读器,今天发售仅仅4个月的iPad已经销售了327万台,成为数字阅读世界的新宠。
移动时代正在加速这种终端的推陈出新,传统阅读在进入电子设备后,如何更多更快更为便捷的伴随读者,决定了谁的产品更能适应读者的消费需求。今年4月的第2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拥有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的中国出版集团发布了自有品牌电子阅读器。阅读习惯的转变也开始为电信运营商创造出更多的商机。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8亿,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超过1.49亿,并且这一规模还在扩大,而在2005年底,全国手机报用户仅有100多万户。数字阅读的广阔天地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增长中成为香饽饽。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年度报告》称,截至2009年底,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50.6%,总产值首次超过传统书报刊出版物总值。专家预计2010年,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整体收入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不仅是手机报
对于运营商而言,能否把握用户规模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电子书付费用户是成败的关键。目前,运营商的数字阅读都主要集中在手机报这样的单一阅读业务上,并且三家运营商在手机报中的扎堆还存在更大的隐忧:手机报用户中,有大量是套餐赠送而非用户主动订阅。
数字阅读不仅仅是手机报。面对同质化的竞争,运营商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找到新的蓝海,获得强大的图书资源无疑是当下不二之选。这也是中国电信寻求与新闻出版总署合作的理由,在消除版权风险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出版物无疑是领先于对手的一个关键。
王晓初在中国电信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签约仪式上表示,目前手机用户已经可以通过“天翼数字阅读平台”使用中国电信的数字阅读业务,“现在的问题是,在内容方面需要亟待加强,这也是我们和出版总署合作的意图。”
这样的合作,实际上是为运营商打开一片新的疆土。毕竟数字阅读不仅仅是手机报,也不仅仅只是文字的数字终端化,而是更为广义的一种信息化,即借助移动互联网,把更多的信息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聚合,并传达给读者。
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博客以及移动互联网,手机媒体所能实现的数字阅读形式越来越多样。运营商只有通过聚合移动互联网大量的应用,才能避免变成单纯通道的结果。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掌握数字阅读产业链的主控权。
如同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所说,“把最正确的内容,按最正确的方式,在最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价格和营销模式提供给最正确的读者。这就是全媒体未来的运营时代,这就是数字出版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