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的全球热映掀起了一轮3D热潮,这股热潮很快从大屏幕蔓延到家电产业。有机构预测,2010年全球3D立体电视会增至120万台左右,2013年增至1560万台,到2018年全球3D立体电视的出货量可望达到6400万台。届时,3D电视将成为家电领域最大的收入来源,预计年营业额将达到170亿美元。虽然其中中国企业的份额尚未可知,但很明显的一点是,3D已经被国内的家电龙头当作依靠自主研发摆脱低附加值困境,从而能与欧美、日韩家电巨头同台竞技的契机,同时也将带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全面升级。
一部《阿凡达》烘热了整个3D电视产业,而即将来临的世博会又添了把火,台湾馆、四川馆都将用3D技术展现全维度、跨时代的全景景观。不仅如此,3D也正从大屏幕的空间体验走进家庭,家电厂商几乎同一时间推出的3D产品在市场上掀起一轮3D热。业内人士估计,这一新兴显示技术正带动着电视行业从内容到显示终端的一系列变革。
而这一引领性的新技术已经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明确支持。据知情人士透露,科技部已将3D列入十二五重大战略新兴产业;而工信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也在积极推进3D产业标准制定;另外内容方面,今年部分地区也将对3D节目进行试播,北京电视台已经开始相关的筹备。
分析人士指出,3D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技术,其火热已率先体现在家电终端中,因为其又多与互联网电视进行“捆绑式”推广,从而使得那些同时具备终端及数字电视相关软件研发优势的TCL、海信、长虹、清华同方等龙头企业更具优势。但这只是开始。3D显示技术与互联网电视的联合发展也必将带动一批3D内容制造商的兴起,上市公司中,华谊兄弟、中视传媒等有实力率先行动。
家电厂商扎堆3D 跟风还是有心布局?
一直以来,中国的彩电厂商都是跟在三星、索尼等大鳄的背后抢食,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外观设计方面,一旦某产品步入到中国厂家量产的阶段,也意味着进入价格竞争的时期,可以说与高附加值无缘。
而提到最新袭来的3D风暴,四川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话语中流露出一股由衷的自豪。“这是中国的家电厂商第一次和外国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告诉记者,“几乎就和这些国际大鳄同步,国内的家电厂商也推出了自己的3D产品来抢占市场,中国家电厂商已经在和松下、三星等国外巨头同时竞争。相比以前处于下游的低附加值链式合作,现在称得上是并驾齐驱。”
正如阳丹所说,集中在2010年的第一个季度,创维、TCL、康佳、海信、长虹相继发布了自己的3D电视产品,有的处于备货阶段,有的已开始接受消费者预定。
然而,种子虽然播下去了,但离收获时节还比较远。受附加成本高、片源节目少等多重因素影响,彩电厂商抢先推产品的前景并不明朗;再加上目前3D电视的核心专利50%以上都被日本企业掌握,国内无论从软硬件配套还是行业标准上都还处于发展初期。家电厂商若急于将3D的收益体现在财务报表中,恐怕还不现实。
但一位长期关注家电行业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此轮争抢中,他们所关注的并非眼前收益,而是更长远的未来。”而多位家电业高层也对记者证实,此轮推出3D新品既不为噱头炒作,也不急于赚钱;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在重磅的3D轰炸中先记住自己的品牌,并为后续研发争取宝贵时间。
“实际上,我们是在两条腿走路,”阳丹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一方面,现在我们推出基于液晶屏基础上的3D整机,走的是集成创新为主的路子,即将某些相对成熟的技术注入整机,是为了抢占市场,并为后续研发争取时间。”阳丹告诉记者,长虹正和一些大学、科研院所一起组建技术研发联盟,并努力建立国家级的产业联盟,力推国家标准的出台。
除长虹外,其他家电厂商也在积极布局。据记者了解,海信2001年就研发出了3D立体电视,采用了虚拟立体视频系统设计加快门式眼镜方式实现3D观看。TCL多媒体也在2007年成立了专门的3D研发团队,目前已开发出适合不同场合的系列立体电视产品,其中包括:用于商业广告的不需戴眼镜的立体电视,适合于游戏玩家和家庭立体影院的立体电视以及立体投影机。
据海信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以来,海信已经开始量产47寸、55寸3D LED电视,目前已经正式销售,其中55寸售价19999元,包涵视频聊天等网络多媒体功能。此前索尼、三星公布的55寸3D电视价格均在2.7万左右。而TCL集团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梁启春也透露将在2季度推出自己的3D互联网电视机。高端的价位注定各厂家将率先抢占一、二线城市市场。
尽管现有产品的高端价位还很难打开市场,成本也无法摊薄;但正如中国电子视像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所言,从显示技术来讲,未来一定是3D或全息。鉴于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判断,家电厂商选择了迎头而上,在现有的市场及产业配套基础上全力出击。
3D或入十二五规划 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
尽管市场的成熟还需要时间,但政策层面已经开始关注3D的发展。据知情人士透露,科技部已经将3D列入十二五重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国电子视像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也对记者证实了这一可能性,但具体细节仍有待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后方能知晓。
另一方面,工信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也在积极推进3D产业标准制定。据有关媒体披露,国家广电总局某高层就明确表示,今年中国将在部分地区试验播出3D电视节目,广电总局正在研究制定3D电视的产业链标准,技术基础已经基本成型。
正如格兰研究的韩凌所说:“3D和高清一样,都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业内人士指出,在产业链上,同时具备终端及数字电视相关软件研发优势的家电厂商、数字电视设备制造商及3D等多媒体内容供应商,都将受到拉动。
如今,产业链上的彩电终端已率先反应。调研机构DisplaySearch预计2010年全球3D立体电视会增至120万台左右,2013年增至1560万台,到2018年全球3D立体电视的出货量可望达到6400万台。届时,3D电视将成为家电领域最大的收入来源,预计年营业额将达到170亿美元。
但其中中国家电企业能占多少份额,目前并不乐观。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全球的3D显示技术和标准并不统一,抢先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将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后续跟进的企业将不得不向他们缴纳高额专利费,并为达到相关标准而承担相应的成本。如今,日韩及欧美企业已经组建了相关联盟,中国企业如不能掌握自主话语权将十分不利。“这就好比3G中的国产TD-CDMA标准,国家希望借此能将自主研发的深度和水平带动起来,以便充分发挥本土企业的技术专利。”
而3D产业链的成熟除了要靠终端厂商之外,还需要电信及广电运营商、芯片商[FS:Page]以及内容供应商的共同努力。阳丹告诉记者,在3D电视的生产中,软件所占的分量正越来越重,涉及到3D内容的传输、接收、编解码等方方面面。长虹也将根据3D技术方案的确定进行相应的布局,增加软件方面的投入。
而海信、TCL也在尝试自我开发部分芯片,以摆脱3D影像处理芯片主要从日韩和欧洲进口的格局。国都证券家电分析师王京乐告诉记者,拥有自主技术配套和研发能力的TCL、海信和长虹在此轮3D电视竞争中将更有优势。
而另一方面,3D内容产业则面临更大的发展契机。据海信内部人士透露,如今3D电视的最大障碍还是节目源。以海信为例,目前的节目主要来自于四方面:一是3D电视广播信号,二是3D蓝光播放,此外还有网络、移动硬盘等媒体播放以及个人3D拍摄。尽管节目来源不同,但具体到内容生产环节,据格兰研究的韩凌介绍,除了个别电影公司的零星尝试外,电视台更多是靠有限的储备来应付,大规模的提供内容还很困难。
有资深传媒产业分析师提出,内容才是王道。由于3D内容制作的技术复杂且成本较高,国内3D影片的数量在电影产业中还不足1%,而大多数电视台也属于整合片库的筹备阶段。这就为华谊兄弟、中视传媒等内容供应商创造了机会。据悉,华谊兄弟已经开始筹划3D动画电影《老夫子》的拍摄。
以技术推应用 敲开三网融合之门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广3D产品时,TCL、海信等彩电企业都将3D与互联网电视功能捆绑在了一起。TCL内部人士认为,3D只有与“互联网应用技术”结合之后,才能焕发出真正的魅力。而海信相关负责人则表示,3D电视还不仅限于浏览网页等传统的互联网电视内容,更应抓住三网融合的契机,发展视频聊天等多种网络多媒体功能,并与数字电视和互动业务等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电视就摆脱了仅仅作为接收和播放终端的被动地位,通过独特的显示技术优势,而得以主动对接传输通路及内容供应商,从而在三网融合中取得自己的话语权。
而在应用上,无论是依托广电网、电信网还是互联网,只要通过稳定高速的传输网络、并在海量网络资源中迅速搜索到合适的3D内容,就能够通过电视终端来接收和播出。
这种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动众家电企业在相关政策未明朗之时,率先敲开了三网融合之门。正如中国电子视像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所言,三网融合真正惠及普通消费者,如今还是在家电方面的表现最明显。
尽管业内人士认为,3D电视受制于节目源、用户的接受度等要素,也许市场效果要等待2到3年才会体现。也有可能3D显示技术的生命周期太短,马上又会被4D替代。但目前家电厂商的热情显然已经超越了预期。希望借助政策东风和技术研发的大力投入,中国的家电制造商们能够在三网融合的浪潮中找准并且守稳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