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又开始把目光转向3D电影。因为在此次3D电影大潮之前,好莱坞已经风雨飘摇。由于DVD播放机及网络的兴起,大量观众不再进电影院看电影,加之电影技术几十年没有变化,好莱坞最大的利润来源──DVD的销售一泻千里,盗版使好莱坞深恶痛绝。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更是给好莱坞以沉重打击。
好莱坞为何押宝3D
好莱坞暗暗看上了3D数字电影,如同赌博一样将宝押在这上边。
2008年10月,好莱坞五家电影巨头宣布将联合斥资逾10亿美元,在未来两三年间在北美安装2万块数字电影银幕,为3D电影推出作准备。由美国最大电影院线组成的“数字影院执行伙伴”联合包括迪斯尼、派拉蒙影业等电影巨头公司将影院升级到能放映3D电影。
从美国电影院的硬件来看,2005年以前,全美只有不到一百家影院可以放映3D影片,2010年的今天已经增加到4000家以上。好莱坞的第二步,是在技术上大力投资影院建设的同时,马上倾全力开始制作3D电影。
好莱坞曾对3D数字电影技术进行过多次实地试验。比如2005年出品的《四眼天鸡》以及后来的《送我登月》、《地心历险记》、《闪电狗》等,但是这些影片票房不尽如人意。真正冲破技术藩篱的是《阿凡达》。
高票房防盗版
《阿凡达》在全球票房大获成功,不仅缔造了好莱坞2009年最高票房纪录,也刷新了3D影片的票房纪录。这更让好莱坞看到了赚钱的门道,因此今年好莱坞主打招牌就是“让电影立体起来”,“展望未来影坛,请先戴好立体眼镜。”梦工厂总裁卡森伯格表示,“几乎每部电影都能从3D技术中获益,就像当年每部电影都从彩色技术中获益一样。当詹姆斯·卡梅隆携《阿凡达》归来,其他电影人目睹他的做法之后,也会纷纷效仿。”
3D影片还能有效地防止盗版。这也是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乔治·卢卡斯等好莱坞名导力挺3D影片的一大原因。
自相残杀刺激贪婪
《阿凡达》的巨大成功让好莱坞感受到大赚金钱的强烈兴奋。好莱坞2010年竞相推出大批量3D电影。以至于美国的各大影院高呼不堪重负。
定于今年推出的3D电影已经超过20部,预计还会不断有新影片推出。高昂的制作成本可能会导致这些电影在争夺大银幕的时候自相残杀。专家表示,3D影片的数量已经超出市场目前的容量,这让影院和制片商都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
3月,《爱丽丝漫游仙境记》上映。这部影片上映仅三周,美国国内总票房达到2.658亿美元,对于通常被认为是电影淡季的三月份来说,这样的成绩相当不俗。《爱丽丝漫游仙境记》的热映,进一步刺激好莱坞的贪婪。
爱丽丝硬生生改成了3D
对于爱丽丝,福州的观众有褒有贬:
褒:“想象力美好,没有让我失望”。
贬:“好莱坞模式颠覆经典童话,纯纯的一个童话故事硬被包装成好莱坞模式,简单而充满梦幻的主题扣上了虚伪、暴力、战争的面孔,真让人无话可说。从去年开始,国内外影片好像都在赶3D潮流,实在看得有点审美疲劳了。”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看《爱丽丝梦游仙境》?因为它是一部3D电影,视觉震撼。
其实《爱丽丝梦游仙境》最开始不是用3D技术拍摄,导演也表示,3D版毫无必要。但最终,通过3D的后期制作,电影变成了3D版,赶上了3D热潮,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票房,导演波顿的运气真好。
据业内人士估计,将一部2D片转换为3D片的成本最低约500万美元,而直接拍摄3D片成本要高得多,卡梅隆的《阿凡达》投资超过3亿美元,其中使用了专门用于制作3D片的新器材。
爱丽丝不是阿凡达
基于3D制作略逊、同档期多大片等诸多因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爱丽丝》很难重现《阿凡达》的辉煌。中影集团发行放映分公司总经理许兵预计,《爱丽丝》内地票房能达3亿左右。这显然与《阿凡达》的13亿元内地票房不可同日而语。
下个月3D扎堆
随着迪斯尼3D奇幻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在本月26日的上映。派拉蒙3D动画《驯龙高手》与华纳兄弟的奇幻史诗片《诸神之战》也即将在4月拉开大战,5月《钢铁侠2》会带来比上一集更华丽的3D视觉冲击。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年底上映的两部大片《纳尼亚传奇3:黎明踏浪号》与《格利佛游记》都将以3D形式发行。粗略算下来,今年年底将有6部左右的3D电影扎堆上映,包括之前公布的梦工厂动画片《超级大坏蛋》、《缠结/长发公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和《电子世界争霸战2》。
 [FS:Page]; 60年前的“3D泡沫”
电影史上公认的第一部3D故事片《非洲历险记》诞生于1952年的美国,此时的美国电影正处在30年代类型片黄金时代后的盛极而衰时期,新生的电视荧屏抢走了大量电影观众、反垄断政策开始束缚电影公司的手脚。
电影公司开始尝试放大电影本身的特点,出奇制胜:一招是大量宽银幕史诗电影开始出现;另一招就是基于3D技术的3D电影。《非洲历险记》大胆宣称能让观众体验“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的感受。尽管当时的《生活》杂志对于该片给出的评价是“廉价、荒谬”。
同年,第一部彩色3D电影《博瓦纳的魔鬼》(BwanaDevil)上映。3D电影在营造恐怖气氛方面的优势无人能敌。更多的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和电影人加入3D电影制作的行列,包括著名导演希区柯克。
回顾50年代的好莱坞,3D技术几乎是当时电影热卖的护身符。在电影《黑暗中的人》海报中,“3D!”(3DIMENSIONS!)的字样居于海报的正中间,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电影名称和男女主演。在电影艺术的每一次技术革新之时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有声电影刚刚出现时,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变成了歌舞片或者音乐剧。50年代,人们对于3D技术几乎是狂热的。
然而,这股热潮似乎来得太早,卖方市场很快变成了买方市场。大多数3D电影项目在匆忙中上阵,盲目逐利的制片商拼命压缩电影制作周期,题材也局限在恐怖、惊悚类,最终导致了大量粗制滥造、品位低俗的3D电影充斥电影市场,一次又一次败坏着观众的胃口。这一状况持续到了1955年,随着《怪物复仇记》(RevengeoftheCreature)的下档,好莱坞50年代的“3D电影泡沫”宣告破灭。本报记者吴海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