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下午,看到央视曝光移动计费问题觉得很惊奇,想到第二天各大媒体会一齐炒作,于是也弄了个头条放到飞象网上。不过,今日发现,除了《新闻20分》、《每周质量报告》,《焦点访谈》、《新闻1+1》也曝光了。里面的线索提供者有海南的黄精生,中科院的博士李强。搜索一下,黄精生已经为此事一直在和移动纠缠,而李强则以彩信问题再次成为反对中移动的“同期声”,以前曾是挑起央视扫中移动黄的主力。
这两个人,已经是“老油子”了。
看中国移动葛长伟的文章,我觉得他说的有点意思。或许我们这些媒体人也跟着不明真相地曲解了。有人上升到争夺三网融合计费权的高度,我觉得是不是有点扩大化了。不过央视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来曝光计费,也别有深意。
但是,假若央视希望通过此举为广电系在三网融合中赢得一些计费的话语权,在现在的条件下,是不是动手有点早了呢?
央视称,移动是“通信”,而不是“收费”。如果我们实际观察一下用户的感受,那就是,通信就等于收费。我们打电话联络感情为什么要顾及时间的长短,就是因为与自己的话费有着分秒的关联。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电信运营商已经建立了庞大、复杂、精密的计费系统,管理着中国10亿电话用户的电话和宽带消费记录。这不能不说其实电信运营商还是很伟大的。而今日的央视曝光,称误差率多达多少多少,但这应该是个例,不是普遍现象,以前我也仔细观察过自己的消费清单,我觉得还都是很准确的。我也没有遭遇过分割计费的情况。
恕我孤陋寡闻,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分割计费一说,在我的通话详单里也一直没有出现过。
再看广电,广电给我们的印象,是党和国家给我们的免费娱乐,精神文化生活。在过去精神生活贫瘠的日子,广播和电视还有图书主载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后来,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逐渐和无线电视区别开,于是,有线电视开始收费,后来有了数字电视,开始按频道的多少收费,后来有了高清电视,我们按高清电视频道的多少来收费。从广电的收费史来看,广电一直是粗放型的收费模式,按月收费,按频道收费,而不是按电视剧集或者节目来收费,广电收费一直欠缺精细化的收费模式积累。而这却是电信运营商的强项。
如果现在广电就想在三网融合过程中,不受电信计费的制约,那它首先应该自己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boss系统,但现在广电的boss系统只是说建,但一直没有好好的建起来。包括CMMB,除了和中国移动的合作,中国移动按月收费,和其他终端厂商的合作,都是采取的买终端,包三年的政策,还没有建立起精密化收费的模式。
从两者的对比来看,我觉得广电在计费平台这块准备严重不足,应该不是在计费权限上和电信运营商较劲。倒是,所有的曝光和鞭策也可以让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做的更加完善,我期待着中国移动的具体措施。
是不是央视此举也有敲山震虎之意呢?
三网融合的决议之下,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感受着广电和电信的较量。按说融合应该互相借力,取长补短。但是,现在双方的实际情况是,大家都在融合的决议之下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这个利益的本质是不受对方制约,而且是最大化的。
为什么电信和广电在集成播控权上打得不可开交,因为电信不想在节目上看广电部门的脸色,而广电为什么要强力争取号码分配权,因为广电也希望自己成为真正的三网融合业务运营商。
所以,最近我一直在怀疑,这样的三网融合是否有必要呢?这双方的较量中间产生的交易成本是实在的,而三网融合拉动的产值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融合,则是虚幻的。说6880亿,还是68800亿都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