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出售旗下连续几年财务亏损的《新闻周刊》杂志,全美第二大新闻类周刊的出售引发了美国本土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新闻周刊》式微的三大因素
196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将成立于1933年的《新闻周刊》纳入旗下,美国和加拿大的订阅读者达150万左右,其国际版本吸引了超过190多个国家的510万读者,《新闻周刊》的报道令其获得许多新闻奖项,使其在国际范围内建立起很高的声誉。在美国国内,好几代美国人一到周末便怀着急切的心情渴望阅读下周即将出版的《新闻周刊》(或《时代》),人们希望阅读这些封面文章来了解他们对于事件的看法。
然而渐渐地《新闻周刊》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强大影响力受到了挑战。
首先,有线电视新闻节目蓬勃发展起来,数量逐渐增多,节目形式更为多元化。有线新闻节目加快了新闻的更新速度,缩短了新闻的生命周期。一位来自纽约的分析人士认为,《新闻周刊》的确曾引导人们的谈话话题,但这一议程设置功能很多年前被有线新闻所替代。
其次,互联网的即时新闻令《新闻周刊》每周一次的新闻总结变得陈旧且索然无味。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为获取信息没有耐心等待片刻,更不用说等待7天阅读《新闻周刊》了,《新闻周刊》一度风靡的栏目“每周事件摘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栏目不得不同最新的网络新闻及网络评论竞争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美国读者感兴趣的是对事件的详尽分析,而《新闻周刊》却将自己视为一本对多个领域都有一些了解的“多面手”,恰恰这种一般化的风格很容易受到有线新闻和网络的冲击。
再次,经济衰退导致《新闻周刊》的广告收入下跌。2009年,当广告萧条期袭击杂志业时,《新闻周刊》的广告版面减少了25.9%,美国的杂志行业大致都削减了四分之一的广告版面,背后最主要的因素是广告基本盘受到侵蚀—汽车、金融、科技等行业广告都从杂志上消失了(《纽约时报》,2010年5月6日)。
从“新闻搜集模式”到“观点呈现模式”的转型
为应对有线电视新闻和互联网的挑战,《新闻周刊》于2008-2009年间启动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
一、为了应对网络即时新闻,杂志对内容进行了重新定位。
自2009年5月开始,内容更为注重观点和评论而非简单叙述过去一周发生的事件,话题更具有争议性,如“同性恋婚姻的宗教个案”,换言之,《新闻周刊》最大的调整是“新闻搜集模式”转型为“观点呈现模式”。同时更多依赖一些品牌知名度高的记者撰写文章,这些记者不仅出现在印刷媒体上,同时也是电视媒体的常客。
二、《新闻周刊》缩小了读者订阅规模。
2008年初从之前的310万缩减到260万,到2009年7月又进一步缩减到190万,同时杂志的订阅价格增加了近一倍以吸引更为富裕的订阅者,零售报摊上杂志售价为5.95美元,这些举措意在向广告商传达一个信号:这一杂志的读者属于为数较少的有购买力的中上阶层。
三、解散部分员工以降低成本。
大致四分之一自愿买断工龄的员工离开了杂志,到2009年杂志的员工为427名,尽管杂志的广告收入大幅下降,但成本也大幅削减,出版人希望这些举措可以重新令杂志盈利。
四、杂志对印刷版和网络版本进行了重新设计来和更高层次的杂志竞争,如《经济学家》和《纽约人》。
难以改善的财务数据
然而这些努力未能挽回日渐扩大的财务亏损,2009年《华盛顿邮报》财务数据显示,《新闻周刊》的广告收入2009年下降了37%,2009年杂志的营业亏损为2930万美元,这一数字超过2008年1600万美元的亏损额;与此同时,由于广告收入和订阅收入缩减,杂志的收入从2008年的22,740万美元下降了27.2%,降至2009年的16,550万美元(《华盛顿邮报》财务数据发布,2010年2月24日)。
更为严峻的是,《新闻周刊》为了与互联网新闻区别开来增加了许多观点和意见的内容,本应以客观新闻报道为主的新闻栏目则显示出极端的批评,无论是美国政府、以色列、还是经济和商业。然而许多《新闻周刊》的读者之所以阅读这本杂志是由于从中得到许多事实,当“事实模式”转型为“观点模式”时,许多原有读者不能接受一本新的“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的《新闻周刊》,因而许多读者不再订阅或购买这份杂志。
鉴于财务数据无法得到改善,2010年5月5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出售《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公司在宣布出售的内部会议中承认,在过去两年里《新闻周刊》的财务亏损高达数千万元,虽然采编人员做出许多尝试和调整,但未来杂志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新闻周刊》出售的几个标准是:价格因素、《新闻周刊》的未来以及在这里工作的人的未来。《华盛顿邮报》公司将出售杂志的新闻公之于众以便吸引尽可能多的潜在买家。
美国新闻类周刊何去何从?
经济衰退给杂志行业带来连续的打击,2008年杂志的广告版面缩减了11.7%,新闻类杂志主要依赖的广告投放量急剧下跌—如汽车广告、医药品广告和金融服务类广告。新媒体时代将运行了近一个世纪的新闻类周刊推向一个十字路口:要么转型,要么消亡。美国新闻类周刊的从业者做出许多努力来探索转型的策略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危机,这些策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详尽的分析。
新闻类周刊的核心优势是提供分析,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的确存在一个以分析为主的、非意识形态驱动的新闻类周刊的市场,填补这个市场会带来很大的商业机会。周刊这一形式和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节奏仍基本相符,多数美国人没有时间或兴趣阅读当天所有的海量信息,如果一本杂志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清晰的分析和解释,这无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二、改变出版周期,同时融合互联网的优势。
例如《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自2009年起从周刊改为月刊,并将重点放到互联网上。从内容看,网络版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增加了许多内容为消费者提供建议和引导,如“旅游”“共同基金排行榜”等栏目,每月访问量达700多万人次;该杂志并未完全放弃新闻报道,而是创办了收费的电子版的“每周政治新闻”,目前用户为9.3万人。从印刷出版物转型为电子出版物最核心的环节是向广告商做解释工作,因为广告商误以为电子出版物仅仅是将纸质杂志直接放到网络上,其间需要解释与沟通令一些大的广告商对电子出版物的运作模式加深理解。该杂志的“汽车”栏目会介绍最新的各个品牌的汽车,中意的读者可从汽车经销商那里获得最优惠的价格,每个月大致有12000人经由汽车栏目介绍而去咨询购买汽车。目前来自电子出版物的收入占《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总收入的60%。
三、通过压缩采编人员以降低成本。
英国杂志《周刊报道》自2001年起在美国发行,发行量超[FS:Page]过50万份,这一杂志仅有编辑人员15人,几乎所有内容都是新闻和观点的高度浓缩版本,而且杂志不必为这些在其它出版物上出现过的新闻和观点付费,极大降低了成本,近来《周刊报道》显示出上升势头。
四、从大众兴趣转向特定市场。
针对特定市场最成功的案例是《经济学人》,这份来自英国的杂志正在入侵美国国内新闻杂志市场,《经济学人》以带有英式风格的英语写作,主要报道商业和经济新闻,该杂志定位为中上阶层,在美国的发行量接近80万份,在过去7年间该杂志发行量翻了一番。
2008年经济危机时,在《新闻周刊》和《时代》杂志广告收入以二位数下跌的同时,《经济学人》逆市飘红,2009年广告收入比上年增长25%,《经济学人》从读者和广告商那里同时收取溢价。
《经济学人》在新闻类周刊面临集体危机的情形下为何能够一枝独秀?最核心的因素是其独特的定位,与大众兴趣的杂志不同,《经济学人》将自己的读者群定位为受过高等教育、许多是有影响力的管理层和政策制定者。《经济学人》的独特策略是对事件进行坚实的调研,大概每两周左右《经济学人》都会就某一议题发布特别报道,例如水资源、债务、博彩、世界经济、国家的作用、森林等。对于许多人来说《经济学人》是唯一一本每周都会一页一页仔细阅读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