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酝酿已久的安徽广电系统转企改制画下了句号:将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相结合,组建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以推进安徽电影制片厂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此举一出,引发各界关注。
那么,怎样理解安徽将经营性文化单位与业务彻底分离?实施4年的制播分离试验贡献了什么?安徽迈出的改革新步意味着什么?
将经营性文化单位与业务彻底剥离
“广电系统不可能再单纯地依赖广告这种单的一商业模式,有自己跨地区的自主品牌、完整的产业链和版权输出才是制胜之道。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基础上,集团公司成立有助于提高传播能力,培育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和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臧世凯在集团公司挂牌仪式上说。
2009年,上海广电制播分离拉开了国内广电系统改革大幕。相较于上海模式,安徽此次改革,重点则是将事业单位改革、企业转制与资源整合、制播分离结合起来。
按照安徽广电的改革思路,新组建的集团公司在调整、划转省广电局及省电台、省电视台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产权,及部分经营业务的基础上组建。
集团公司同时承担安徽电视台部分广告业务,合作经营安徽省电视台购物栏目及家家购物数字频道经营业务;并在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等方面与省电视台以股份制方式进行合作运营。
早在4年前,安徽电视台电视剧创作已经在台内实行“制播分离”模式,不过,这种台内的制播分离与上海试行的制播分离有一定区别,安徽是电视台在台内部专门成立影视公司从事电视剧生产,公司独立运作,以此培育市场意识,繁荣电视精品创作。
“如果没有4年前的制播分离试验,不会出现《新四军》、《五月槐花香》等一批‘飞天奖’及‘五个一工程’一等奖获奖作品。” CMMB负责人对记者说。
而4年的制播分离,让安徽广电从一个比较单一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逐步成长为一个融合多种媒体业务和文化产业形态的综合性传媒集团,自2007年以来,影视剧、动画、综艺娱乐、体育、生活、少儿等制作业务、广告经营业务和其他衍生业务与新闻业务和传统播出平台逐步剥离。
而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成为组建集团公司的序曲和铺垫。
培养地区品牌 打造文化“小巨人”
2010年1月18日,安徽新华传媒(600825)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上市,当日涨幅达到49.41%。对此,文化系统与资本市场有关专家预测,安徽传媒业将就此迎来“大媒体”发展契机。
与发行、出版相比,安徽的广播电视行业相对比较年轻。“我们的平台,要向资本开放,要向社会开放,逐步做大做强。”臧世凯说。为了将集团公司扶上一程,他表示,安徽电影制片厂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原有的事业费由财政继续拨付,总量不减。转制涉及的职工安置补偿,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所需改革成本,按照有关政策,给予充分保障。为加快全省有线电视网建设,从2009年开始,按每年1000万元安排贷款贴息,连续拨付5年。同时安排不少于1500万元开办费用,积极促进集团公司加快发展。
对此,他坦言:“亲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一步步深入,安徽广播电视领域迈出的将经营性业务实现剥离这一步,实则不易,理当珍惜。”
按照改革方案,新组建的集团公司为省属大型国有独资企业,集团公司全部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同时,为投融资创造条件,打造一批面向市场的独立子公司,使之成为文化传媒产业的“小巨人”。
臧世凯表示,改革有望促使集团公司从地方传媒机构转变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内容提供商、发行商和服务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