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给予政策支持。会议为三网融合设定了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
众所周知,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物理层面合一,而是指业务应用上的融合,其核心是在运用统一的IP协议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和服务的互联互通。但是中国的“三网融合”并非是一个自然的市场演进过程,而是政府意志从中主导。近年来呼声不断,但路径设计却摇摆不定。而此次国务院会议明确了“路径”,其关键之处是: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过程中“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强化网络建设,尤其是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强化网络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
简单地说,主导“三网融合”的路径原则有两条:一个是“规制主义”,一个是“产业力量均衡”。“三网融合”是一个从单向变成双向(例如广电网大多是单向的HFC网络,需要双向改造)、窄带变宽带的过程。前者是一种用户导向模式,后者是一种传输上的提升。而这两点的最终指向其实都是互联网,互联网是核心。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行业主管部门的“可管、可控、可信”的思路有些距离,所以他们采取一种“支持专网思路”,对基于互联网上运作的电信商的IPTV(交互电视)业务采取了规制,他们认为IPTV具有过度自由和开放性,而这让意识形态官员感到头疼,他们目前正在发动一场以扫黄为旗的“网络整风”来尽量保证互联网的信息和文化安全。
另外,我们看到最高管理层支持广电网的“专网建设”,支持“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构建的“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赞同用3T来对抗电信商的3G,强化三网融合之后的竞争。实际上,在当前投资拉动经济的大背景下,驱动广电网对数字电视和“NGB”的投资改造,也自然题中之义。
从“产业力量均衡”上看,电信商的实力要远远超过广电网企业。电信商已经进入寡头垄断时期,形成三大势力,而广电网则还在区域主义的泥潭中打转,地方割据、互不连通无法形成全程全网;在宽带业务上,理论上广电网企业拥有更大的带宽,但是却受制于带宽使用的峰谷时期的调配(电视节目一通,有线接入的带宽减少),需要通过3TNet来强化带宽稳定,以及扩大消费者的自主力(可选择性),但这种自主力和“双向性”是在已经给定“内容菜篮子”基础上的挑选,而不是像互联网那样自由传播内容。但是广电网的出口带宽依然被电信控制,即广电有线网络即使经营宽带,因本身是局域网,需要租用电信运营商的出口带宽,这其实是产业间的一种“控制”,这意味着有线运营商(局域网)经营语音业务也只能是市话、省话,跨省通话同样需要向电信运营商支付网络费用;另外担心三网融合后电信商的“捆绑销售”策略,从而挤压广电的有线数字电视,扩张其网络电视,导致产业间力量的更不平衡。
所以,可以预料“三网融合”必然是一种“非对称双向进入”,国家将扶持广电业,纠正电信业的强势。除了支持NGB之外,将弱化电信对广电业务的控制,比如广电的增值业务许可证是由工信部发放的,很可能这个权力以后将被分散;电信商控制出口带宽的权力即使不变,那么广电业交付的出口带宽费用将由广电总局和工信部商议,价格肯定比目前价格要低;电信商的IPTV牌照管控将不会放松,而广电企业本身也不会轻易进入到网络电视领域,因为他们在数字电视上投入过多,这是一笔“路径锁定”的成本,况且政府的“规制主义”立场并不乐见其进入以互联网为核心平台的领域。
所以,初期“三网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投资驱动、费用谈判以及权力让渡的过程。实际上,广电也许是中国最热衷投资的领域,大量资金沉淀。从模拟到数字、从高清到3G,政府支持、财政投入、百姓缴费,这一切都是因为广电代表了一种可以掌控的专网模式,可以事前审查;而互联网代表是一种互动自由模式,只能事后惩罚。整个三网融合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供应激励并不是政府关注的重点,这其实暗示着“三网融合”也是一个凯恩斯主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