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电视剪辑如何提升文艺晚会的整体艺术效果
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 2009-12-11 08:00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还处于“三少”(电视台少、频道少、节目少)状态,而今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3588个频道,每天播出的节目更是数不胜数。在空前繁荣的电视节目类型当中,文艺节目凭借着观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优势,始终占据着半壁江山。同时,作为电视节目的先锋阵营,文艺节目的剪辑思路锐意创新、包装手法也日臻完善。

文艺晚会一直是电视文艺节目中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设备极尽可能地实现了文艺晚会导演、编导们的艺术设想,极大地开拓了剪辑思路;越来越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文艺晚会顺应了观众迅速提高的欣赏水平。

一般意义的文艺晚会,可以简单分为前期录制和后期剪辑两个阶段。晚会的录制、剪辑工作不同于新闻或其他类型的节目,它要求前期导演、摄像师不仅谙熟切换、拍摄技巧,而且还要通晓剪辑门道;后期的剪辑包装的意义在于弥补前期的失误、全面提升文艺晚会的整体水平,是对舞台演出节目的二度艺术创作。一场成功的晚会,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令电视观众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要制作好一场文艺晚会,除了前期的转播保证之外,就是后期剪辑的艺术处理了。在录制一台晚会的时候,在录制切换好的节目素材带的同时,我们会同时全程录制全景和主机特写机位的信号,这样可以令后期的剪辑更加得心应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在文艺晚会后期剪辑过程中,我们应用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不断将新的工作方式引入传统的节目编辑作业中。非线在国内的使用已经历经十余年了,从使用彩色摄像机DXC-1640、后期编辑设备VO-2600、2800、5850、9850,BVU-850到BVW-65、70,DVPRO等,设备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化的过程。1994年中央电视台在全国首次引进3套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应用于时政外事活动专题、军事新闻和以及其他专题类节目、CCTV-2经济节目的后期制作。北京电视台在1999年前后也开始大规模使用非线编辑系统,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编辑,非线的优势显而易见。

传统线性系统使用磁带编辑,在多次寻迹、反复预卷、快进快倒、多代复制中,由于机械磨损、机械误差而产生信号损失,极大影响节目信号质量,这一弊病在文艺晚会后期剪辑过程中尤为明显。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节目制作处理过程全部是数字化的,从接收视音频信息到剪辑、特技处理等全部实行数字化,不易受干扰,不会增加噪声。系统设备的新旧对数据处理没有任何影响,制作的节目信号质量不会因设备新旧而有差别,存储的视音频信号能高质量地长期保存和多次重放,这一优势尤其应用于文艺晚会的后期剪辑。




非线性系统是把输入的各种音视频信号进行A/D(模/数)转换,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存入计算机硬盘中,所以其图像和声音的编辑精度是传统设备无法相比的。例如,在串编制作节目时,要求节目长短要做到1帧不差,这是传统系统很难达到的。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上,控制节目时间长度则非常容易,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一帧不差。因而在晚会节目之间的衔接上,编辑者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多媒体的特技功能,不断提高该节目的包装艺术,为观众奉献视听盛宴。

舞台上演出的文艺节目异彩纷呈、形式多样,有音乐、舞蹈、相声、小品、戏曲、杂技、魔术等,其中音乐又分声乐、器乐,声乐又分独唱、重唱、合唱等十几种,依次类推将派生出无穷之多。面对如此纷繁复杂、品种样式各异的文艺节目,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剪辑意识。

一 避免“视跳”

“视跳”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同景相接,若用在采访谈话节目中,会造成断章取义、降低可信度的后果。转播文艺晚会中的同景相接,会造成画面重复、罗嗦、没有节奏、原地踏步的感觉。比如,转播内容是正在演出的一个无伴舞的独唱节目,切出去的是1号机的演员近景,导演看到3号机送来的是人全,当人1号叠化到3号时,3号机已经推成近景了,像这样造成的同景相接,观众看了就很别扭。这种情况就需要后期剪辑时,利用非线的修改功能优势圆满解决。

运动镜头速度的差异也会产生“视跳”。因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各不相同,使用镜头表现时,运动速度会有差别。但是,摄像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运动速度一定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速度过快令人目不暇接,过慢则磨磨蹭蹭叫人心烦。所以,如果前期节目素材中使用运动镜头不当时,后期剪辑一定妥善处理,避免“视跳”。

“视跳”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镜头组接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动接动”、“静接静”。那么,“动”接“静”则称为“视跳”,“暗”接“亮”、景别变化突兀也称为“视跳”。

“视跳”是剪辑之大忌,在转播过程中,必须牢牢树立剪辑意识,那么,在前期的节目素材中,一旦出现了“视跳”,后期非线剪辑的作用就立即凸显出来。尤其是修改那些配好音,加好字幕的节目画面,可以用变速的方式来调整画面的长短。非线系统还能完成编导们在传统系统上难于完成的一些操作,如利用非线性系统中时间扩展或压缩的功能,在剪辑中展现更多的艺术效果和特点。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剪辑晚会过程中,所有关于节目的信息均一目了然地显示在两台高清晰的显示器上,编辑好的片段或是硬盘上的成片,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进行内容或顺序上的修改与增删,而不必考虑时间的连续性问题,体现了高效率编辑和再修改功能的特点。如此简单快捷的修改方式令后期剪辑编导深受其益。例如,晚会完成初编,经领导审看后,认为需要删去或增加部分内容,某一个节目需要前后移动位置,这时只要在系统上把需要修改的素材编辑菜单重新调出来,或增加一部分素材,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修改、增删或移动,重新进行组接。又如,歌词中出现一处错误,当时没有发现,又不能请演员重新演唱,可以用非[FS:Page]线在前面的声音中找出相同的音节,复制、插入即可。在音频信号的剪辑处理上,传统系统也是无法消除音乐的断点,无法进行圆滑过渡,而在非线性系统,断点痕迹可以精确处理得天衣无缝。再如,一组镜头编完后发现有些编辑点不合适,某一帧画面需要修改,可以即刻调出这一组镜头进行删改,重新编辑。这一功能如果想在传统系统上完成则是不可想象的。

录制文艺晚会,为了避免单调、呆板,使用最多的是动感强烈的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使场面跃动出火热的激情,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剪辑时一定要注意镜头画面的起幅、落幅,没有起幅、落幅的固定镜头画面是不完整的。比如音乐节目,应该按照乐句、乐节使用运动镜头,乐句开始为镜头的起幅固定画面,然后,随着音乐节奏的速度而运动,乐句结束时为镜头落幅固定画面。就像写文章使用标点符号一样,声画对位,流畅自然,给观众美妙的观感。

文艺晚会经常使用的剪辑手法之一是“叠化”,又称“化出”、“化入”,俗称“慢转换”。即第一个镜头逐渐隐退干净,第二个镜头逐渐显现完全。在这渐隐渐显的过程中,有一段重叠时间,根据需要,这段时间或长或短,从一秒到几秒钟不等。一般来说,我们是根据音乐节奏叠化,快节奏的叠化过程短;反之,慢节奏的叠化过程则长。另外,“出画”、“入画”的剪辑技巧也适用这个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当“出画”后一定要“定格”几秒钟,当完全“入画”后再进行其他视频剪接操作。这一手法在电视音乐作品中也是很常见的,例如,曾获得MV大奖的作品《日子》,就很好地使用了这一手法,诠释歌词、配乐的内涵、展示歌手的自身魅力,相得益彰。




二 精简剪辑流程

使用传统的制作设备来剪辑文艺晚会节目,一般要经过初剪、半精剪和精剪三个阶段,工作方式必须按时间的顺序来寻找节目素材——素材剪辑——特技处理——合成——最后完成节目,编辑要花很多时间根据工作顺序来完成相应的操作。手法单一,操作复杂,这些顺序必须一步一步来进行才能完成制作,节目的操作时间相对创作过程显得过长,同时,节目录像带的信号会经过几次衰减,节目的制作效率很难提高。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将上述三个阶段一次性完成,直接进行剪辑,无所谓“粗剪”、“精剪”,制作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画面长短、位置,随时可以修改出、入点。

三 剪辑操作灵活简便

与传统的编辑系统相比,非线性编辑系统有非常好的灵活性。

非线性系统集电视节目素材的图像、声音、特技、字幕等于一个环境之中,在硬盘上可以随机存取,素材共享,只要在鼠标的移动或轻轻一点之下即可调出所需素材、进行编辑、实现特技效果等。它可实现传统的复杂系统的全部功能,如常规的剪辑、快放和慢动作、倒放,多层画面叠加及转换,多通道二、三维数字特技效果,色键抠像,淡入淡出,运动立体字幕,高品质音效编辑与合成等。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传统的电视制作手段必将随着非线性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逐步淡出历史舞台,终将为多媒体电视制作系统所取代,这是大势所趋。新锐时尚的剪辑手法、推陈出新的功能设备,将进一步提高文艺晚会的艺术质量和整体效果。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