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推广卫星中频收转系统的“村村通”以来,初步解决了难收电费和线路维护费的问题,基本扫除了边远贫困山区收视“盲点”,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实际问题。但一转眼,3年的保修期已到,按相关说法是核批的设备缺乏维护费用,到期后将转给用户,流入市场自行维护、管理和使用。2009年以来,曾多次有用户来广电站反映系统及机器出现故障,鉴于以往情况,笔者始终有些迟疑,觉得骑虎难下;去年有2台接收机送上级维修了2次,几乎不能用,不得不另行更换其他牌子的机器,才向用户交了差事。
前段时间,直播卫星村村通下乡,跟几位小组长闲聊时谈到:今年由于经济危机,连废品也卖不动,金属价格下跃,废铁才6毛钱1公斤,连工钱和路费都赚不回来。卫视接收装置换为直播星接收装置后,C锅(还能用)、高频头、数字卫星接收机,甚至VCD影碟机便闲置了,都等着要出售......几天来,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些旧机器能否被赋予新用途,使有限资源得以循环再利用呢?
最近,一用户送来一台村村通工程专用接收机,一查,电源、接收高频头好像都有问题。开机吱吱叫,接上馈电线,一直处于开关切换状态,怎么都改不过来,也无稳定信号指示。初步估算如果修好该机市场价要在100元以上,跟新买一台的价格差不多,如果放弃不用,整个C锅系统也将被淘汰,是否值得投资呢?很让用户头痛。
笔者突发奇想,能否为用户牵线搭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双方相互转让旧机,费用适度补偿呢?一则帮助原用户解决将好设备当废卖的问题,二则合理出让,使部分无法修复的用户,降低收视本(正常情况下,从价值排序为:接收机大于高频头大于功分接头,所以用户端维护首推接收机),有机可看,盘活旧资产,何乐而不为呢?
基层的广电工作者和卫视爱好者都可作为桥梁,对其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服务和中介,费用由双方自行商定。按此法,原高频头10元左右,接头可修复,线路可沿用好几年,若接收机能调济,关键器材有保障,成本大幅度下降,并且在可随的范围内,服务亦可由广电提供。如此,原来已安装实施的卫星中频收转系统工程完全可以持续运行下去,比原先大小毛病都送上级维修更省事、便捷和高效,并且可以保证中央的声音天天通、月月通、年年通的转播要求,杜绝了“返盲”现象。此举可谓一箭三雕,既充分发挥国家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职能,也算是一名基层广电工作者对危机下的农村用户所作的一些切合实际情况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