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民:不是。我们在做一个合作整合,合并DMG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过去那种做法,我们是完整意义上的购并,另外,并购有很多方式,比如有些东西可能全部拿来,有些我们可以只是战略股东。
《21世纪》:1.6亿美元这个价格是怎么得出来的?
李利民:我们内部有研究两家公司并起来之后,能够得到什么协同效应。比如,在收入方面能够增加多少,在成本方面能够减少多少,这样合在一起的话,能得出一个数字,我们就用这个数字来推算一个比较合适的倍数。
《21世纪》:你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华视与DMG并购之后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利民:未来的收入上面可以体现,合并之后,如果广告价格可以提高,网络的使用率可以提高,将对整个收入是有好处的。成本这方面,也要一个个来算,哪些空间是可以来省成本的。
《21世纪》:此前作为竞争对手,也是彼此提高了对方获取资源的成本,尤其是今年3月份,据说DMG以比华视高出2亿元的价格中标上海地铁1-13号线未来5年的独家广告运营权。现在这个成本又转嫁到华视身上,你们将如何消化?
李利民:从这个意义上,2个亿的成本我是要消化。但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中国投资4万亿拉动经济,很多地方拿了这个钱都会造地铁,如果这个时候,我这里多花2个亿,而我跟每个地铁都能谈下来,就能降很多钱。为什么?大家都很理智了,特别是有些城市,过去做公交媒体一样的,一个电视台自己做一个移动电视公司,能支撑下去,但是做不大,而跟我们合作,可以有更好的收益。但跟我们合作,因为没有了DMG做竞争对手,谈价格就更理智了。
《21世纪》:人员也是成本之一,合并之后,人员如何调整,会裁员吗?
李利民:我们还是那个观点,所有的人,愿意留下来的,有专业能力的,有市场意识的,充满激情的,对这个媒体充分认同的,有归属感的,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在这个平台上去表现。但最后,这些人能不能陪华视一直走下去,由市场考核,当有一天我给大家不好交代的时候,我对资本市场不好交代的时候,我的CEO位置也可能被罢免了。
这不是裁员的概念。华视原来的销售团队每个季度都在接受市场考验,做得好,提职、提薪,做得不好一样被淘汰。我们不是国有企业,是市场行为。
《21世纪》:DMG是由一家技术公司转变而来的媒体公司,他们一直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华视更多意义上,是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合并之后,在这一点上,如何平衡和取舍?
李利民:我们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我们坚持在一个平台上,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我们的经营,把业绩做出来。如果DMG给我们带来一些技术含量的东西,我们觉得这就是收购的意义嘛,就是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会在他们的技术平台上不断地去研究创新。技术不能一成不变的。
《21世纪》:其实在华视上市的时候你就谈到,上市后会做一些行业并购。2008年也是一个蛮好的机会,价格都下来了,当时为什么没做呢?
李利民:2008年是上市后的第一年,中间在最难的时候,可能全球经济包括中国都发生少有的一次震荡。一个企业有了一定基础,要快速成长离不开收并购整合,但到底什么时候收,收到什么程度,对象是谁,一定要经过客观的财务分析,还要与使投资人获取最好的回报挂钩。
《21世纪》:华视未来会不会做上游,做内容?
李利民:我们坚持认为内容吸引眼球,可以大幅提高广告价值,但是有一点,我们不会去制造节目,每个电视台下面有那么多频道,他们有多强的力量和资源在做这个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去抢?各人做各人的事,每个阶段的华视做每个阶段的事情。
易凯资本CEO王冉:
我没有看到具体文件,听说这次给DMG的PE是4-5倍,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错。
如果我是他们的投资人,我是支持这次合并的。不想彻底打水票的话,并购退出还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一直以来,户外新媒体的整合是必然的,3-4年来,VC、PE对这个行业过度投资,大量资金涌入后,投资的公司不是每一个都有价值,整合是正确的逻辑。
但一个问题是,当初投资者进入的价位比较高,现在谈价格的话,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香榭丽传媒副总裁杜劲松:
不管怎样,1.6亿美金已经是今年户外媒体领域金额最大的案子了,我本以为今年户外新媒体会一直风平浪静,突然有这样一个并购发生,多少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慰藉。
其实,在新媒体领域,一直有这么两种想法,要么独立IPO,要么卖掉。这些不仅仅是这一个案例带来的想法。
Oppenheimer & Co.新媒体分析师Paul Keung:
近几年,中国户外媒体领域的过度投资导致目前供过于求,投资人回报下降。那些规模小的,资本实力弱的户外媒体将被迫卖掉甚至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