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全国喜庆的日子里,作为广电人,自然会由衷地为6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我从1963年到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一直没有离开广播电视;而从事的主要工作都与广播电视覆盖相关。因此,想就广播电视覆盖方面,谈谈60年走过的路子和自己的感受。
一、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业基本情况
经过6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建立了广播、电视并重,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移动多媒体广播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天地交融、模拟与数字并存的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电视覆盖网。听广播、看电视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百姓最显著、最愉悦的实惠之一。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覆盖人口,都居世界前列。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全国广播和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5.96%和96.95%。全国共有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257座、电视台277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969座;有中、短波广播发射(转播)台774座,调频发射(转播)台有1.7万多座,电视发射(转播)台4.8万多座,微波线路10.47万公里;有线电视终端用户1.64亿户、数字电视用户4527.86万户、国家光缆干线3.8万公里、省级干线30万公里、地市县分配网300多万公里。我国在两颗通信卫星、一颗直播卫星上共使用35个转发器传输197套广播节目、208套电视节目;有广播影视地球站34座,拥有卫星地面用户接收机几千万台。收音机(录音机)和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分别达5亿台和4亿台以上,千人平均拥有量居世界首位,经常听广播、看电视的国内受众达到12亿人以上。中央和地方的网络广播电视,也已具相当规模。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还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向世界五大洲传送;国际台的广播节目,通过中波广播、短波广播、卫星广播和互联网传向全世界。
二、60年来广播电视覆盖的发展历程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总共有广播电台49座,其中中央台1座,地方台48座,发射总功率仅有138千瓦,全国只有100万台收音机。
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广播电视走过艰苦创业的历程,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1.1950年~1957年,着力发展声音广播
1950年~1952年是国家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1957年是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财力很困难的情况下,对广播事业给与了相当的投入,着力发展中波广播和短波广播。到1957年,我国广播事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国内外的广播实力明显提高。全国广播发射总功率上升到2861千瓦,比1949年增长了近20倍。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按照“城市听无线,农村听有线”的要求,农村有线广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
2.1958年~1980年,创建电视广播和调频广播
这时期,国家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文革”和执行第二至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8年5月1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出国产电视设备,开始了黑白电视的试播,我国电视事业从此起步。1973年5月1日,我国开始彩色电视试播。1977年,经中央批准我国彩色电视广播正式确定采用PAL-D制式。
我国调频广播最初是用来解决广播节目的传送。1965年,中央台第一套节目实现了用调频广播向河北部分市县传频。1968年和1971年,开始实施“820工程”和“711工程”,形成高山建调频(电视)发射台的高潮,用接力差转方式向地方传送中央台的广播节目;同时,也为用作调频广播大面积覆盖打下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我国农村有线广播发展也十分迅速,形成了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乡镇广播站为基础,连接千家万户的庞大的有线广播网。到1980年,全国约有48%的农户家庭安装了有线广播喇叭,广播喇叭总数达9000万只。
3.1981年~1995年,创建卫星广播和有线电视,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
这时期是国家实施第六至第八个五年计划的时期。
1983年10月,党中央37号文件批转了《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这也是党中央就广播电视所发的惟一的中央文件。该文件明确: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以及大力发展调频广播收听的政策。这一政策,大大调动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政策的重大突破。此后10多年,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别以年均122%,134.7%的增长速度发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显著增加。
1985年8月,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上通信卫星传送,开辟了广播电视节目传送的新纪元。通信卫星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过去一直依赖传统的地面无线传输方式(微波、差转、短波等)的瓶颈,使得我国西部地区及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也开始通过通信卫星,传输到世界各国,扩大了我国的广播电视在海外的影响。
1990年初,广电部二号令《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使我国有线电视走上了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的道路。二号令解决了此前我国有线电视发展中,存在的自发、无序发展和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二号令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有线电视进入了系统管理、法制管理的发展新阶段。
而随着卫星传送和有线电视的不断发展,使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播电视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
1994年底,广电部批准成立了部监测中心,加强了对监测的领导,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此后,全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监测的规模和领域得到很大的发展,对保障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和提高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及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播电视监测真正成为了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1996年~2009年,发展数字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西部地区和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发展受到空前的重视
这一时期,国家实施了第九至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1998年初,国家广电总局提出“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和要求,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重视和支持;1999年中央领导又对实施“西新工程”作了重要批示,开始了大力度的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建设,以后又扩大到“走出去”工程。这些大举措,大大加强了对农村,尤其是对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力度,也扩大和改善了我国对外广播的覆盖和效果。
“九五”、[FS:Page]“十五”计划提出广播电视向数字化发展的技术政策,此后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加快,现已全面推进。数字化是广播电视科技的发展方向,数字化的实施为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局面。广播电视台的台内数字化、有线电视数字化、卫星传输数字化和数字音频广播已在我国相继推进。
1995年起,我国广播台、电视台陆续走上因特网,大大拓宽了广播电视的传播领域。传统媒体和因特网的结合,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给广播电视以新的活力。至今,网络音视频广播电视已成为视听新媒体。2007年,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得到大力推广。
1998年国庆50周年,CCTV用高清电视直播庆典,开启了我国高清电视的发展新纪元。此后,我国有关高清电视的标准,陆续出台和完善。现在,高清电视已开始通过卫星、有线电视和地面电视相继播出。
2008年7月,我国第一颗直播广播电视卫星的成功运行,是我国广播电视卫星应用的新的里程碑,它开启了直播卫星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第一期“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的实施,将有效地解决自然村老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可将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直播卫星的进一步应用,将会使全国人民看到更多套高清电视和很多个性化的电视节目,以及丰富的信息。
三、60年来广播电视覆盖取得的的辉煌成就
60年来,中国广播电视覆盖取得了巨大发展:
1.广播电视覆盖面迅速扩大,覆盖率达到很高水平
我国在1982年才建立广播电视统计制度。表1显示了建立统计制度以来,广播电视覆盖率增长的情况。
从下表统计的数字中,我们可看出:
(1)作为地域广大、地形复杂、经济处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能达到96%,是非常了不起的。
(2)从1985年起,我国电视覆盖率就超过了广播。
(3)从2000年以后,由于国家对西新工程的投入大大增加,广播覆盖率与电视的差距缩小。
(4)覆盖率愈高,要再增加覆盖率会相当困难,覆盖率的增速明显放慢。
2.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1998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西藏、新疆广播电视工程),并以此为基本框架,初步构建了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中央和地方累计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投入资金超110亿元,全面实现了全国已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在西新工程上,国家总投入超过了100亿元,新建扩建各类发射台近千座,新增更新发射机2600多部,增加了译制设备和译制经费等。为切实提高中央广播电视节目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覆盖水平,从2006年开始实施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已于2008年6月完成。该工程对转播中央台第一套广播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第七套电视节目的6065部电视、调频和中波发射机进行了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其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4%,82%和68%。省、市、县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工程也正在推进中。
中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系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要项目之一,旨在采用直播卫星技术扩大我国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解决全国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2008年7月,我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成功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广电总局召开会议要求:在2010年底前各地要完成71.66万户“盲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为此,国家将投入34亿元专项补助款。2008年底前,在完成了第一批366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集中公开招标后,该工程立即启动。2009年6月底,各地已完成第一批369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集中公开招标工作也将启动。
据最新报道,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以来,已解决近亿的农牧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
3.广播电视数字化成效显著
广播电视传输的数字化是从卫星广播传输开始的。中央电视台从1995年11月开始进行卫星电视节目传送从模拟向数字技术过渡的实践。1997年元旦开始,中央电视台和一批省级电视台陆续采用DVB-S技术,通过通信卫星的C,Ku频段转发器进行传送。1999年我国确定等同采用DVB-S为国家标准。到21世纪初,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星电视节目都实现了数字化传输。到2008年7月,我国第一颗直播广播电视卫星成功运行后,用户可直接用卫星接收设备接收到48套数字电视节目和43套数字广播节目。
从2003年开始,广电总局在全国40多个城市进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试点,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至今,全国超过100多个城市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全国数字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4500万户。
1996年,广电总局会同广东在珠江三角洲开始进行DAB(DMB)数字声音的实验广播。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进行了数字声音广播试验播出。
国家在2007年制定了地面数字电视的标准。广电总局从2008年开始,启动地面数字电视,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青岛、秦皇岛、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播出地面数字电视,同时转播了中央电视台的高清频道,收到良好效果,推动了高清电视一体机发展。国家还将投资25亿元,发展地面数字电视,计划在3~5年实现全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
目前,数字化已在有线、无线、卫星、新媒体多层面、多层次全面展开,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时代。
4.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发展和应用取得突破
近几年来,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电视、通信方式手机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等新媒体业务发展迅速,特别是CMMB和中央三台的网络新媒体发展很快。
广电总局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发展:建立标准体系,建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平台和业务支撑系统,构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借着北京奥运会而突然蹿红的CMMB手机电视网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7个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奥运城市)开展了相关试验,转播中央和当地的7~8套电视节目和4套广播节目,结果表明:传输、发射、覆盖、接收试验效果良好,信号稳定、图像清晰、画面流畅。到2009年5月,CMMB已覆盖全国175个城市,今年年底将覆盖337个城市。今年,中广移动还和中国移动就TD+CMMB的运营进行了积极地合作。
中央三台的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至今,“央视国际”已在线播出央视12套电视[FS:Page]节目,对重大活动进行了网上直播。“国际在线”已在线播出国际台全部43种语言广播节目,并开办了9种语言的环球网络电台等。“中国广播网”已在线播出中央台全部10套广播节目,自办银河网络电台5套节目等。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业务也已开办。
当前,传统广电媒体在模拟转数字中改造升级,与视听新媒体业务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行推进。
5.广电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
广播影视是我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载体,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主要领域。特别是最近几年,落实中央部署,加快实施“走出去”工程,各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我国对外广播在播出语种、播出时间和发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寄送节目、外台互转、租机合作、租借卫星、建立互联网站等途径和方式,推动了我国广电节目和频道在境外有效落地,扩大了覆盖范围。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十几座境外整频率电台、153家境外合作电台、15个对内外宣频率、12家环球网络电台,通过53种语言对外播出;进一步扩大了长城平台覆盖范围,中央电视台的英语、中文国际、法语和西班牙语频道,海外用户总数已超8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