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10月7日,以色列《国土报》的夏洛特·哈利展示她的贵宾证。参加世界媒体峰会的代表近日陆续抵达北京,代表注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从改革元年起,中国传媒见证了30年,走过了30年。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回眸30年的风云激荡,从单一的模式到多元的发展,从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飞跃,从经营模式的转变到机制体制的创新,我国传媒业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
30年来传媒的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有力扩大了中国媒体的影响力
家住北京晓月苑的张先生“十一”前特意买了一台42英寸的液晶电视,为了收看国庆60周年阅兵直播。“刚刚领了免费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安了这个收视更清晰、选择更多了!”
张先生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买第一台黑白电视时,只能收看中央一套等几个频道,如今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能收到100多个频道。
从1978年到现在,电视几乎延伸到每个中国家庭。目前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7个、电视台277个;而在1983年以前,我国只有几十家电视台,一家省级电视台基本就是一个频道。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媒体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说。
30多年来,我国报纸和杂志的种类也迅速增加。先是晚报进入百姓家,1979年11月《南昌晚报》率先复刊。两个月后,昆明《春城晚报》创刊。其后,《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老牌晚报先后复刊,我国传媒业掀起了晚报的热潮。
在晚报贴近受众、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带动下,都市报也应运而生。1994年底,《华西都市报》在成都问世。随后一些省级党报如《南方日报》《福建日报》等纷纷创办了子报--都市报,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报刊市场不断趋于成熟,报刊种类也开始细化,有生活服务类报刊、财经类报刊、情感类报刊、体育类报刊等。1993年《时尚》的创办,开启了时尚消费类杂志新时代。1998年《财经》的创刊,开启了我国财经细分市场的时代。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认为,30年间我国媒体经历了三大转变:从以党报党刊为主到报业市场异彩纷呈,从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主经营的市场化产业部门,从单一纸媒进入多媒体发展时代。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49种、出版报纸1943种。其中,期刊种数与1949年相比增长38倍、报纸种数增长6倍。
2008年世界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报业市场继续保持世界报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平均日发行量1.07亿份,是日报总发行量最高的国家。
2004年,《中国妇女报》推出手机报,移动媒体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
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带动下,电子杂志、户外电视等各种新媒体悄然兴起,推动传统媒体不断创新、转型,实现新的发展。
“我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认为,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传媒经济从广告起步不断延伸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传媒业的发展直观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变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更是质变。”胡智锋说。
30年来新技术层出不穷,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上的新媒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
1986年,《经济日报》在国内第一次用国产激光照排排版成功,传媒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自此,传媒的技术不断创新,全彩印刷、卫星传播技术、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快速成长。
同年,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在后一个十年里,新浪、百度、搜狐、网易等网络媒体快速成长,纷纷在海外成功上市。
在民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需求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的背景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经历着从功能化向多元化、市场化的变革,以手机媒体、交互网络电视、博客等形式为代表的新媒体,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
28岁的孟昆玉是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宣武交通支队交警,从警8年来,他在车流和人群中维持秩序、帮扶群众,尽力做着每一件事。8月初,有网友将拍摄的小孟执勤的视频传到网上,得到迅速转载,小孟以“北京最帅交警”的美誉红遍网络。据报道,中国青年网8月17日还组织社会各界围绕他的事迹进行座谈。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网上出现了许多抗震救灾诗词。网友“文烛”的一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献给在大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在网上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借由互联网等平台上的新媒体,民众开始对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发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事件的走向,并推动了一些问题的解决。除“北京最帅交警”外,“正龙拍虎”“做俯卧撑”“躲猫猫”等流行语也因为新闻事件受到新媒体的传播甚至延续到现实的语境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7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3亿。截至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占网民的46%。
英国《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马珍是个“中国通”,1995年到1998年在[FS:Page]路透社担任驻中国首席记者,2005年加盟《泰晤士报》。她表示,当她2005年再回到中国时,发现那么多人在享受网上购物、交友等生活的便捷,同时互联网成了继报刊、广播、电视后新的媒体力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月的数据显示,我国手机报业务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9.6%,更有19.4%的调查用户认为手机报已经与传统报纸同样重要。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过程中,受众对媒体产品的时效性、可读性、观点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传统广电媒体尤其是国有媒体也开始走上了一条拓展业务范围,精细化包装内容,加快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的道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今年年初改版;今年3月1日,新华社正式播出视频专线,6月16日,新华社电视进驻时下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站“开心网”,英语电视新闻线路也于7月初开始试运行;《人民日报》自7月1日起正式扩至20个版(周六、周日仍为8个版);中央电视台近期也对新闻频道等频道改版动作频频。
展望未来,媒介融合促进传媒产业创新,在“一体化”世界里人的信息需要将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30年一晃而过。回望30年发展之路,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发展寻找新的历史定位。
“虽然中国传媒业处在高速发展期,但是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体制机制难点凸显,传媒改革已近瓶颈期;产业融合难度很大,跨媒体创新临界解决期;新媒体广泛发展,政府监管面临提高期。这些都是在未来几年需要解决的课题。”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泓铎指出。
“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是数字化、融合化、多媒体化、国际化。”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总编辑胡勋璧说,在资源整合上要谋求从各自为政到共生共融的转变,当前我们思考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充分融合到大传媒时代中来。“以报纸为例,部分平面媒体出现了读者流失、发行减少、影响力下降的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媒体形态就没有了生命力。平面媒体的市场还没饱和,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杭州日报》的报网融合、成都传媒集团的全媒体运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对“第一财经”系列品牌媒体的产业链开发......中国媒体的数字化、融合化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媒介融合将促进传媒产业创新。
“未来,融合的不只是媒体,方方面面都能融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认为,媒体将不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渠道,其中有媒体所拥有的功能,也有媒体之外的功能,必须进一步增强我国媒体的综合实力。
“我18岁的时候在北京延庆县插队,家家户户都有从公社、大队直接接过来的小喇叭,了解国家大事就是听广播、看报纸。”程曼丽说,现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体发生了变化,“我儿子是90后,想和他沟通必须上网学习。”未来,媒体不仅仅作为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更多是作为一个信息终端,“在未来这样一个‘一体化’的世界里,人的信息需要将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传媒业也在从国内市场发展走向参与世界传媒竞争。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成为大势所趋。
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都在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许多地方媒体如广西电视台、《新民晚报》、山西黄河电视台等也都纷纷走向区域化或者特定的海外市场。
墨西哥国家通讯社社长瑟尔希奥·乌塞塔·穆尔西亚说,目前中国媒体不仅报道网点不断增加,同时也非常重视进行技术更新、不断发展国际用户,在报道世界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的声音带到世界各地,这是中国媒体近几十年来最突出的变化之一。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日益加深。
“中国距传媒强国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也意味着中国传媒的成长空间非常大。这既是中国传媒业的严峻挑战,更是中国传媒人的巨大机遇。”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认为,中国的传媒业正处在继往开来的关口,中国传媒业一定能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