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母亲60岁华诞,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的群众游行和阅兵仪式。对于无缘前往现场的群众来说,透过电视直播观看盛况无疑是最佳选择。家电卖场早已嗅准国庆商机,纷纷推出大屏幕平板电视优惠促销。为祖国母亲祝寿,各行各业都在盘点,我来说说我家的“电视变迁”。没准,您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听
父母说,我家买第一台电视机是上世纪70年代末,父母忐忑怀揣400多元“巨款”,买回的12寸“昆仑牌”。在那个衣装仍以黑、蓝、灰为主色调的年代,这个图像不时变形的“黑白盒子”让爸爸妈妈见识到了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那时候看电视还是论“群”的,谁家有电视机,谁家晚上必定“高朋满座”。谁家有电视机,家里人的腰杆都比没有电视的硬。30年前买台电视机,还被视为“有钱人”。
家里的第二台电视是1984年买的“日本原装”18寸彩电。我依稀记得大人们说,这台电视不仅“相当贵”,而且要“凭票”购买,搞一张“彩电票”,要进行相当“公关”。电视机运回来那天,邻居一位大伯主动上门帮助“调台”——那时的电视,还是要在屋外架设天线的,电视机的频道也是要手动调拨的。当时还不懂“高科技”这个词,但大人们不让小孩“乱动”,已说明这个能放“彩影”的家伙很稀罕。
星月斗转,到了上世纪90年代,票证制成了老黄历。“画王”、“彩霸”听得人心里好痒痒,21寸、25寸、甚至29寸大彩电,一步一个台阶地成为家庭购买的“主流尺寸”。新电视不光“面子”大,而且“标配”遥控器,不再需要手动调台,代之以“傻瓜式”自动搜索,画质与清晰度也有了明显提高。进入新世纪,平板电视又开始走红,“50寸高清”已不算新鲜。与屏幕越来越大相反的是,电视的体积却越来越轻薄。
与电视机同步升级的是,电视天线从自家“立根杆”,到“公共有线”,再到“数字机顶盒”。能够接收的频道数从80年代的4、5个,到90年代中央台加上本地台的十几个,再到如今卫星传输、让人目不暇接的全国各地上百个频道。现场直播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令观众“身临其境”各种竞技比赛;香港与澳门回归的镜头,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让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随着历史的脉搏有力地跳动。通过“双向机顶盒”,人们还可以电视购物、电视炒股、订制点播。电视台逐渐实现高清信号的录制与播出,令大千世界更加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电视机不仅早已走下“神坛”,政府“村村通”、送电视下乡、以旧换新等工程,更让电视机抵达了最偏远的山区,走入了最寻常的百姓家......
某种程度上,电视的“一代新机换旧机”,何尝不是中国人民生活、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持续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越来越多电视机的铭牌印上了“中国制造”,人们买东西不再迷信“原装进口”,“中国制造”已成为一面旗帜。老百姓更新电视机频率加快,一个家庭拥有几台电视,表明人们的消费能力今非昔比,社会消费向更高端转移。电视台与频道数量迅速增长,映衬出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电视广告众多让人“有点烦”,却是企业对宣传投入与市场回报有信心的证明。电视直播、卫视频道司空见惯,彰显出中国航天与卫星制造技术的可靠与成熟......
管中窥豹也好,电视映衬社会也罢,电视机的变迁好比一部长篇历史剧,置身其中的中国百姓,真切地见证了祖国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品尝到了越来越甜的发展果实,我们更让世界领略了“中国速度”。中国的改革还在不断深入,“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目标越来越实际,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但人们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