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由《综艺》杂志、搜狐娱乐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评选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电视台尤其是地面频道的“诸侯们”纷纷围绕着中国电视行业当中的节目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盘点与研讨。
对于中国电视节目与内容这些领域,笔者并没有很深的研究,但在一场题为“地面频道节目访谈——民生节目地面频道差异化路线”对话中,笔者站在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角度来听这场对话,却再一次验证了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与地面频道方那种特殊的“唇亡齿寒、可互相依存”的特殊关系。
当天对话的嘉宾包括齐鲁电视台台长助理胡韶红、南方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周繁、浙江民生休闲频道总监陈立波,对于各自频道能够在当地的区域性范围内取得不俗的业绩,上述三位地面频道电视台的代表纷纷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抓住了当地观众的节目需求,进而不断做出适合当地收视人群与老百姓“胃口的电视大餐”,在这些“电视大餐”中,“民生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成为了各自“杀手锏”,当然,上述节目形式都是本地化的。
周繁在与中广互联主编交流时表示,各地面频道在与卫视相竞争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在于,“我们南方电视台‘自力更生’,可在晚上6点到半夜11点这五个小时里面,全部制作并播放广州当地的节目。上星台是不敢也没有能力做到这种程度的。”
民生新闻近几年成为齐鲁电视台特别强档的节目之一,为此,该台也一直在民生新闻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胡绍群在晚宴前与中广互联主编交流时表示,最终,齐鲁电视台坚持认为,应该把新闻的本质扎下根去,越扎根到老百姓当中,这个新闻就会越有生命力。
“就像我们去年的年度节目叫《拉呱》,去年也得了一个年度节目,当时的颁奖词把生活热腾腾的搬上了荧屏,这种生活状态是每一个人都会关注的,我个人觉得民生新闻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地面频道大约有上千家,这些地面频道与四十家左右的上星台之间“白热化竞争”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才越演越烈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西藏电视台、云南电视台上星的初衷是因为上述两地——一个地广人稀、一个多山,当地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很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达不到,只能通过卫星。
而在随后的广电发展史上,所有省份都积极开展上星公关,因为只有落地率高,收视人群、收视率和广告才能上升,至此,中国卫视的天空上成了一个大秀场,各省的卫视频道你方登罢我登场,轮流风光——先是四川、山东、浙江和云南、贵州几个“老牌”卫视先声夺人;后是湖南和安徽两个新锐中部崛起,吸引了大部分眼球。
其实,在竞争激烈、日益成熟的中国电视市场上,各地的地面频道各方面的压力(如收视率、广告收入、客户资源等)绝不比四十几家上星台逊色。
基于此,各地的地面频道也不断的从节目形态、内容、收视人群等方面进行创新,但在这样差异化竞争格局的背后,却让我们也看到了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与各个地面频道两者之间的那种“唇亡齿寒”的依附关系,双方都各自面临着市场内外的巨大的竞争——
对于地面频道而言:在不能上星的状态下,急需将其频道的收视人群最大化,除了传统的地面传输技术外,可通达到村、到户的发达的有线电视网络则可帮助其实现这一目标;
对于有线网络而言:在“网台分离”后,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通道来面对这个市场也是不完美的,也需一个本地化的节目内容使之成为其网络受众的一个基数,尤其是目前各省市之间的网络整合,当整合用户数越来越庞大的状态下,急需增加用户的黏合度,而本地化的节目内容则在目前被认为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笔者注意到,在获奖的地面频道20强名单中,绝大多数的节目形态都与民生类、新闻类的节目有关,这一点则再一次让我们广电人看到无论是电视节目的制作方、提供方还是电视节目传输方,差异化竞争的唯一的法宝也许真的就在于“要发自内地的把电视观众当成一个用户来对待,为他们制作、播放、传输他们日常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