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篇点击率很高的文章《不完备的DVB标准套牢中国广电运营商》,说的是由于DVB CA接口标准的缺失,造成了私有CA标准的泛滥,各个广电采用这种标准后被套牢的事情。其实并不只有中国运营商被套牢,在DVB标准的发源地——欧洲也是一样,有些情况甚至更严重,到Lyngsat网站上看看,有的欧洲卫星运营商甚至同密了8种CA,其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网上有一篇点击率很高的文章《不完备的DVB标准套牢中国广电运营商》,说的是由于DVB CA接口标准的缺失,造成了私有CA标准的泛滥,各个广电采用这种标准后被套牢的事情。其实并不只有中国运营商被套牢,在DVB标准的发源地——欧洲也是一样,有些情况甚至更严重,到Lyngsat网站上看看,有的欧洲卫星运营商甚至同密了8种CA,其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别看欧洲最早开展数字电视广播,直到现在,欧洲老百姓要看加密电视节目还主要通过机顶盒,数字一体化电视机主要用于接收地面免费节目,能看加密电视的一体机主要是通过PCMCIA大卡,再插上一个小卡。这个大卡在欧洲价格相对不高,一般老百姓也能够承受,在北欧比较富裕的国家有一定市场,但总的来说不是主流,占很大部分市场依然还是机顶盒,所以运营商至今也不能摆脱机顶盒的束缚。
2007年7月1日,美国FCC强制实施“有线卡”(CableCARD或POD卡,PCMCIA卡的美国称谓)法规后,有线运营商不再拥有对机顶盒的绝对控制权。全美6500万有线电视用户可以通过各种零售渠道购买带有CableCARD插槽的机顶盒或一体机,再从运营商处租用CableCARD即可收看数字电视信号。在此之前,用户必须租用运营商提供的机顶盒,否则就无法正常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CableCARD将CA模块从机顶盒中剥离出来,这一模块是运营商对用户实施控制的关键技术手段,但在成本上并不比机顶盒便宜太多。美国人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理想:在保证运营商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之后,机顶盒成为完全通用的消费电子终端,终端制造商也不用再视运营商脸色行事,消费者更是获取了选购的自由。在中国,这种做法被称之为“机卡分离”。美国产业界对这个法规很重视,甚者称7月1日为数字电视的独立日。两年多过去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和有这个法规之前的情况差不多,这是有其原因的。
同欧洲、中国类似,在美国,私有的CA标准也是垄断了整个市场,很多CA公司参股运营商使得这种控制力加强,形成封闭的商业和技术环境,软硬件捆绑也同样很严重。美国数字电视收费很高,一台普通的机顶盒与一两个月的收视费用差不多,购买机顶盒的费用对美国运营商来说负担不重,所以这种捆绑给运营商带来成本的提高能在运营商的承受范围之内。运营商最关心的是控制机顶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加密系统的安全性,控制用户或通过机顶盒赚用户的钱还在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都是使用的无卡CA,也根本不需要“机卡分离”。
美国的黑客水平很高,机卡分离后降低CA的安全性是CA公司不愿意看到的,更是运营商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美国数字电视的软件和硬件捆绑也是非常紧密。美国的“机卡分离”也仅仅是产业界分不到运营商市场这杯羹的那部分人的吵嚷而已,美国普通老百姓和中国老百姓一样,恐怕也不知道“机卡分离”是何物。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运营商主导市场,机顶盒市场就应该是长期存在的,这个存在源自于DVB标准里对CA接口定义的缺失,形成众多私有CA标准和机顶盒的捆绑,进而私有标准对运营商造成控制形成的。
从用户使用习惯上讲,一体机最方便,运营商也可以不用负担机顶盒的费用,应该是一个两全齐美的事情。但这个理想因为各个利益[page]团体的博弈,变得虚无飘渺。而这个博弈,就是因为DVB标准里缺少对CA接口的定义,造成了私有CA标准的混乱。如何消除这种混乱,看来只有像日本当年数字化之初那样强行统一CA接口规范,但现在各国都错过了制定这个标准的最佳时期。统一的CA标准让日本运营商减少了巨额的机顶盒支出和资源消耗,一步跨入了以一体机为主的高清双向的互动时代。现在看来,虽然日本企业界和政府当初制定的这个标准有很多安全漏洞,但却大幅度降低了运营商数字化的成本,没有让私有的标准对日本数字电视市场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点是值得中国乃至世界学习的。
除了信道解调部分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数字电视都遵循了DVB标准中的后端标准。北美地区的数字电视情况比欧洲稍微好一点,私有的CA标准没有欧洲那么泛滥,机顶盒混乱不是很严重,这和北美运营商规模比分散的欧洲市场强大有一定的关系。在和CA、机顶盒公司的利益博弈方面,北美的中小运营商也是处于被动地位。北美比较大的运营商可以制定自己的标准,芯片厂家根据运营商的标准设计芯片,例如DirecTV。国内规模较大、有技术实力的运营商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从标准的高度考虑问题,仔细研究分析,避免继续混乱。别看欧洲最早开展数字电视广播,直到现在,欧洲老百姓要看加密电视节目还主要通过机顶盒,数字一体化电视机主要用于接收地面免费节目,能看加密电视的一体机主要是通过PCMCIA大卡,再插上一个小卡。这个大卡在欧洲价格相对不高,一般老百姓也能够承受,在北欧比较富裕的国家有一定市场,但总的来说不是主流,占很大部分市场依然还是机顶盒,所以运营商至今也不能摆脱机顶盒的束缚。
2007年7月1日,美国FCC强制实施“有线卡”(CableCARD或POD卡,PCMCIA卡的美国称谓)法规后,有线运营商不再拥有对机顶盒的绝对控制权。全美6500万有线电视用户可以通过各种零售渠道购买带有CableCARD插槽的机顶盒或一体机,再从运营商处租用CableCARD即可收看数字电视信号。在此之前,用户必须租用运营商提供的机顶盒,否则就无法正常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CableCARD将CA模块从机顶盒中剥离出来,这一模块是运营商对用户实施控制的关键技术手段,但在成本上并不比机顶盒便宜太多。美国人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理想:在保证运营商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之后,机顶盒成为完全通用的消费电子终端,终端制造商也不用再视运营商脸色行事,消费者更是获取了选购的自由。在中国,这种做法被称之为“机卡分离”。美国产业界对这个法规很重视,甚者称7月1日为数字电视的独立日。两年多过去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和有这个法规之前的情况差不多,这是有其原因的。
同欧洲、中国类似,在美国,私有的CA标准也是垄断了整个市场,很多CA公司参股运营商使得这种控制力加强,形成封闭的商业和技术环境,软硬件捆绑也同样很严重。美国数字电视收费很高,一台普通的机顶盒与一两个月的收视费用差不多,购买机顶盒的费用对美国运营商来说负担不重,所以这种捆绑给运营商带来成本的提高能在运营商的承受范围之内。运营商最关心的是控制机顶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加密系统的安全性,控制用户或通过机顶盒赚用户的钱还在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都是使用的无卡CA,也根本不需要“机卡分离”。
美国的黑客水平很高,机卡分离后降低CA的安全性是CA公司不愿意看到的,更是运营商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美国数字电视的软件和硬件捆绑也是非常紧密。美国的“机卡分离”也仅仅是产业界分不到运营商市场这杯羹的那部分人的吵嚷而已,美国普通老百姓和中国老百姓一样,恐怕也不知道“机卡分离”是何物。从这个角度来[page]讲,只要运营商主导市场,机顶盒市场就应该是长期存在的,这个存在源自于DVB标准里对CA接口定义的缺失,形成众多私有CA标准和机顶盒的捆绑,进而私有标准对运营商造成控制形成的。
从用户使用习惯上讲,一体机最方便,运营商也可以不用负担机顶盒的费用,应该是一个两全齐美的事情。但这个理想因为各个利益团体的博弈,变得虚无飘渺。而这个博弈,就是因为DVB标准里缺少对CA接口的定义,造成了私有CA标准的混乱。如何消除这种混乱,看来只有像日本当年数字化之初那样强行统一CA接口规范,但现在各国都错过了制定这个标准的最佳时期。统一的CA标准让日本运营商减少了巨额的机顶盒支出和资源消耗,一步跨入了以一体机为主的高清双向的互动时代。现在看来,虽然日本企业界和政府当初制定的这个标准有很多安全漏洞,但却大幅度降低了运营商数字化的成本,没有让私有的标准对日本数字电视市场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点是值得中国乃至世界学习的。
除了信道解调部分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数字电视都遵循了DVB标准中的后端标准。北美地区的数字电视情况比欧洲稍微好一点,私有的CA标准没有欧洲那么泛滥,机顶盒混乱不是很严重,这和北美运营商规模比分散的欧洲市场强大有一定的关系。在和CA、机顶盒公司的利益博弈方面,北美的中小运营商也是处于被动地位。北美比较大的运营商可以制定自己的标准,芯片厂家根据运营商的标准设计芯片,例如DirecTV。国内规模较大、有技术实力的运营商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从标准的高度考虑问题,仔细研究分析,避免继续混乱。
网上有一篇点击率很高的文章《不完备的DVB标准套牢中国广电运营商》,说的是由于DVB CA接口标准的缺失,造成了私有CA标准的泛滥,各个广电采用这种标准后被套牢的事情。其实并不只有中国运营商被套牢,在DVB标准的发源地——欧洲也是一样,有些情况甚至更严重,到Lyngsat网站上看看,有的欧洲卫星运营商甚至同密了8种CA,其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别看欧洲最早开展数字电视广播,直到现在,欧洲老百姓要看加密电视节目还主要通过机顶盒,数字一体化电视机主要用于接收地面免费节目,能看加密电视的一体机主要是通过PCMCIA大卡,再插上一个小卡。这个大卡在欧洲价格相对不高,一般老百姓也能够承受,在北欧比较富裕的国家有一定市场,但总的来说不是主流,占很大部分市场依然还是机顶盒,所以运营商至今也不能摆脱机顶盒的束缚。
2007年7月1日,美国FCC强制实施“有线卡”(CableCARD或POD卡,PCMCIA卡的美国称谓)法规后,有线运营商不再拥有对机顶盒的绝对控制权。全美6500万有线电视用户可以通过各种零售渠道购买带有CableCARD插槽的机顶盒或一体机,再从运营商处租用CableCARD即可收看数字电视信号。在此之前,用户必须租用运营商提供的机顶盒,否则就无法正常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CableCARD将CA模块从机顶盒中剥离出来,这一模块是运营商对用户实施控制的关键技术手段,但在成本上并不比机顶盒便宜太多。美国人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理想:在保证运营商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之后,机顶盒成为完全通用的消费电子终端,终端制造商也不用再视运营商脸色行事,消费者更是获取了选购的自由。在中国,这种做法被称之为“机卡分离”。美国产业界对这个法规很重视,甚者称7月1日为数字电视的独立日。两年多过去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和有这个法规之前的情况差不多,这是有其原因的。
同欧洲、中国类似,在美国,私有的CA标准也是垄断了整个市场,很多CA公司参股运营商使得这种控制力加强,形成封闭的商业和技术环境,软硬件捆绑也同样很严重。美国数字电视收费很高,一台普通的机顶盒与一两个月的收视费用差不多,购买机顶盒的费用对美国运营商来说负担不重,所以这种捆绑给运营商带来成本的提高能在运营商的承受范围之内。运营商最关心的是控制机顶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加密系统的安全性,控制用户或通过机顶盒赚用户的钱还在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都是使用的无卡CA,也根本不需要“机卡分离”。
美国的黑客水平很高,机卡分离后降低CA的安全性是CA公司不愿意看到的,更是运营商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美国数字电视的软件和硬件捆绑也是非常紧密。美国的“机卡分离”也仅仅是产业界分不到运营商市场这杯羹的那部分人的吵嚷而已,美国普通老百姓和中国老百姓一样,恐怕也不知道“机卡分离”是何物。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运营商主导市场,机顶盒市场就应该是长期存在的,这个存在源自于DVB标准里对CA接口定义的缺失,形成众多私有CA标准和机顶盒的捆绑,进而私有标准对运营商造成控制形成的。
从用户使用习惯上讲,一体机最方便,运营商也可以不用负担机顶盒的费用,应该是一个两全齐美的事情。但这个理想因为各个利益[page]团体的博弈,变得虚无飘渺。而这个博弈,就是因为DVB标准里缺少对CA接口的定义,造成了私有CA标准的混乱。如何消除这种混乱,看来只有像日本当年数字化之初那样强行统一CA接口规范,但现在各国都错过了制定这个标准的最佳时期。统一的CA标准让日本运营商减少了巨额的机顶盒支出和资源消耗,一步跨入了以一体机为主的高清双向的互动时代。现在看来,虽然日本企业界和政府当初制定的这个标准有很多安全漏洞,但却大幅度降低了运营商数字化的成本,没有让私有的标准对日本数字电视市场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点是值得中国乃至世界学习的。
除了信道解调部分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数字电视都遵循了DVB标准中的后端标准。北美地区的数字电视情况比欧洲稍微好一点,私有的CA标准没有欧洲那么泛滥,机顶盒混乱不是很严重,这和北美运营商规模比分散的欧洲市场强大有一定的关系。在和CA、机顶盒公司的利益博弈方面,北美的中小运营商也是处于被动地位。北美比较大的运营商可以制定自己的标准,芯片厂家根据运营商的标准设计芯片,例如DirecTV。国内规模较大、有技术实力的运营商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从标准的高度考虑问题,仔细研究分析,避免继续混乱。别看欧洲最早开展数字电视广播,直到现在,欧洲老百姓要看加密电视节目还主要通过机顶盒,数字一体化电视机主要用于接收地面免费节目,能看加密电视的一体机主要是通过PCMCIA大卡,再插上一个小卡。这个大卡在欧洲价格相对不高,一般老百姓也能够承受,在北欧比较富裕的国家有一定市场,但总的来说不是主流,占很大部分市场依然还是机顶盒,所以运营商至今也不能摆脱机顶盒的束缚。
2007年7月1日,美国FCC强制实施“有线卡”(CableCARD或POD卡,PCMCIA卡的美国称谓)法规后,有线运营商不再拥有对机顶盒的绝对控制权。全美6500万有线电视用户可以通过各种零售渠道购买带有CableCARD插槽的机顶盒或一体机,再从运营商处租用CableCARD即可收看数字电视信号。在此之前,用户必须租用运营商提供的机顶盒,否则就无法正常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CableCARD将CA模块从机顶盒中剥离出来,这一模块是运营商对用户实施控制的关键技术手段,但在成本上并不比机顶盒便宜太多。美国人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理想:在保证运营商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之后,机顶盒成为完全通用的消费电子终端,终端制造商也不用再视运营商脸色行事,消费者更是获取了选购的自由。在中国,这种做法被称之为“机卡分离”。美国产业界对这个法规很重视,甚者称7月1日为数字电视的独立日。两年多过去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和有这个法规之前的情况差不多,这是有其原因的。
同欧洲、中国类似,在美国,私有的CA标准也是垄断了整个市场,很多CA公司参股运营商使得这种控制力加强,形成封闭的商业和技术环境,软硬件捆绑也同样很严重。美国数字电视收费很高,一台普通的机顶盒与一两个月的收视费用差不多,购买机顶盒的费用对美国运营商来说负担不重,所以这种捆绑给运营商带来成本的提高能在运营商的承受范围之内。运营商最关心的是控制机顶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加密系统的安全性,控制用户或通过机顶盒赚用户的钱还在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都是使用的无卡CA,也根本不需要“机卡分离”。
美国的黑客水平很高,机卡分离后降低CA的安全性是CA公司不愿意看到的,更是运营商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美国数字电视的软件和硬件捆绑也是非常紧密。美国的“机卡分离”也仅仅是产业界分不到运营商市场这杯羹的那部分人的吵嚷而已,美国普通老百姓和中国老百姓一样,恐怕也不知道“机卡分离”是何物。从这个角度来[page]讲,只要运营商主导市场,机顶盒市场就应该是长期存在的,这个存在源自于DVB标准里对CA接口定义的缺失,形成众多私有CA标准和机顶盒的捆绑,进而私有标准对运营商造成控制形成的。
从用户使用习惯上讲,一体机最方便,运营商也可以不用负担机顶盒的费用,应该是一个两全齐美的事情。但这个理想因为各个利益团体的博弈,变得虚无飘渺。而这个博弈,就是因为DVB标准里缺少对CA接口的定义,造成了私有CA标准的混乱。如何消除这种混乱,看来只有像日本当年数字化之初那样强行统一CA接口规范,但现在各国都错过了制定这个标准的最佳时期。统一的CA标准让日本运营商减少了巨额的机顶盒支出和资源消耗,一步跨入了以一体机为主的高清双向的互动时代。现在看来,虽然日本企业界和政府当初制定的这个标准有很多安全漏洞,但却大幅度降低了运营商数字化的成本,没有让私有的标准对日本数字电视市场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点是值得中国乃至世界学习的。
除了信道解调部分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数字电视都遵循了DVB标准中的后端标准。北美地区的数字电视情况比欧洲稍微好一点,私有的CA标准没有欧洲那么泛滥,机顶盒混乱不是很严重,这和北美运营商规模比分散的欧洲市场强大有一定的关系。在和CA、机顶盒公司的利益博弈方面,北美的中小运营商也是处于被动地位。北美比较大的运营商可以制定自己的标准,芯片厂家根据运营商的标准设计芯片,例如DirecTV。国内规模较大、有技术实力的运营商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从标准的高度考虑问题,仔细研究分析,避免继续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