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九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3)今天在北京拉开帷幕。本届展会以“大视听 向未来”为主题,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聚焦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在今天上午举行的CCBN 2023主题报告会上,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台长、总裁宋炯明发表了题为《筑大视听发展格局,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主题演讲。以下为发言全文:
去年,SMG提出了自己在“十四五”期间的战略路径:重估SMG的渠道价值、内容价值、产业价值,坚持专业主义与长期主义,增强内容生产的进化能力,增强音视频链接新技术、催生新应用的进化能力,增强全媒体文化产业生态圈的进化能力,大力推进SMG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渠道、内容、技术、运营的全面数字化发展,推动SMG价值的数字化再生。
今天大会的主题是“大视听 向未来”,视听是广电特色,但视听绝对不止于广电业务,“始于广电但不止于广电”,这也是SMG正在做,并希望努力做好的。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同仁汇报下SMG在推进大视听发展格局中的所思、所谋与所为。
SMG是一个全媒体综合文化产业集团,我们运营着12个频道、12套频率、13个付费频道、5种报纸杂志,还做了“1+3”的新媒体产品布局,包括BesTV、看看新闻、第一财经、阿基米德,涉及综艺、新闻、财经、音频多个垂类领域。此外,SMG还有众多线下文化产业,包括文旅、电商、艺术教育、多媒体展陈、演出经纪,甚至地产开发等等。但这些年来,我们也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陷入了至少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广电渠道价值衰减;二是内容生产投入不足;三是产业运营动能匮乏。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要求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站在今天,面对现实的挑战,我们怎么破题?我想,或需觉知当下,反观内照。
觉知当下,向历史要坐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一代广电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标志着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时期、新传播格局中媒体功能延伸的新要求、新期待,更是新定位,也就是发展的新坐标。一直以来,媒体更多的是承担生产和传播信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职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媒体的定义、功能都面临变革,利用既有的渠道、内容、产业价值,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跳脱“小视听”的掣肘,打开大视听格局,全面投身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应该是主流媒体当下的历史自觉。
返观内照,对自己做解剖。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已历经九年,前期我们做了一些单点突破,现在正力图串点成面,但面对“参与社会治理”“重构主流媒体历史定位”这一宏大命题,就需要我们系统性地厘清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是“连接”问题。比之传统媒体行业,互联网完成得更好的首先就是——“连接”,连接人和人,服务和服务,人和服务。这一点,恰恰是传统媒体的短板。如何在全局层面重新思考我们的渠道、内容、数据、受众这些要素的组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更为强大的“连接器”,这背后,是业务逻辑、技术支撑的整体重构。
其二是安全问题。体系越开放,“连接”功能越强大,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越繁杂。广播电视的播出安全责任本就非常重,现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进一步渗透到我们业务的方方面面,而其核心技术又不掌握在我们手中,如何建立体系化的安全防护,是我们在实现更为强大的连接功能时必须同步重视并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毕竟,安全问题有时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票否决的事项。
其三是协同问题。全国广电同行中,台网是否一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上海是台网一体的,我们同时拥有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IPTV、OTT、APP各类终端渠道,好的协同是相互赋能,协同不好则会重复建设、相互制约、资源内耗。怎样做好大屏体系内部、大小屏体系之间的资源协同,是广电媒体转型发展能否充分发挥既有传统优势的关键之一,而现实当中,我们往往处理得并不理想。
其四是投入问题。投入有方方面面,我这里谈的投入单指技术投入,传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投入要保证,新的技术需求要投入,但手上的预算越来越吃紧,更考验人的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快速迭代,慢一步是投入浪费,领先得太早也是浪费,当炮灰,那么,技术的钱该怎么花?确实考验着我们对技术趋势的判断和掌控。
回到今天大会的主题“大视听 向未来”,纵然我们对广电产业今天面临的挑战有种种忧虑,但我们依然对“视听”所对应的“音视频”更加广阔的应用充满信心。在今天,以音视频为要素构建的沉浸式体验、实时交互、远程操控、数字孪生、虚拟人等新应用层出不穷,大家关注的元宇宙如果离开了音视频的构建,是无法想象也是无法存在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讲“互联网+”,那么今天,我们呼应“大视听 向未来”的主题,是不是可以提出“音视频+” 的发展理念呢?
音频、视频在过去一直是最终产品,是目的,可今天,“可听”“可视”既是目的,也成为工具和手段。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用“音视频+数据”,参与城市大数据治理;用“音视频+文创文旅”,发掘城市历史的文化和市场价值;用“音视频+电商”挖掘从工厂到市场的商业潜能;用“音视频+终端”联通大屏小屏到元宇宙;用“音视频+财经”,闭环财经服务市场,等等……用“音视频+千行百业”,重构我们的资源体系和产品体系,重塑我们的资源价值和服务功能,努力进化音视频与新技术、新入口、新场景的链接,实现视听产业生态的超级进化。
为此,我们尝试着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着手,体系化推动:
在技术方面,要搭建好面向新发展格局的结构性支撑。在这些年的转型探索中,我们认识到技术对于推动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技术体系只有通过合理统一的规划改造,形成平台型的支撑结构,才能促成能量聚集和高效赋能。为此,纵向上,我们从内部生产、渠道终端两个体系着手;横向上,我们瞄准各类高新技术,形成技术的结构性支撑力。
内部生产体系方面,我们把有限的资源尽可能集中投入到贴近主业的技术能力打造上。通过团队自研和集成应用的创新,我们打造了一批服务于生产的工具,逐步形成了“SMG智慧媒体数字底座”。这批工具在采编播存发各个环节,有计划地替代传统重型设备,这项工作使得我们在降低投入和运营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生产和播出的安全、高效、敏捷。举例而言,2022年上半年持续两个多月的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在全台大部分人员流动极为不便的情况下,我们的智慧媒体数字底座展现了跨越内外网,连接世界各地,采编播存管全流程全云化的运行能力,保障各个频道频率各类型节目都维持了正常的生产播出,这是一次多年技术转型积累的集中迸发,让我们进一步坚信,自主化、云化、平台化、开放化的生产模式,是未来的方向。
渠道终端体系方面,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SMG拥有有线电视、IPTV、OTT等全终端渠道,全部台管台控,多位一体。虽然渠道不同,但本质上解决的都是触达用户的问题,其背后,考验着内容标签、数据分析、智能推荐这些共性技术的集合应用。2022年,SMG东方有线参与了总局“有线电视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专项工作”,但东方有线在智能推荐、智能拆条方面积累并不够,于是,我们的百视通团队全力助攻,两个团队通力协作,提出了有线电视智能推荐频道算法的上海方案,最终呈现效果得到了总局肯定。下一步我们将力求形成一个跨渠道的技术资源共筑模式。规划通过“下一代媒资体系”建设,形成面向全渠道、开放生态的内容资产支撑平台;通过“数据中心”建设,联通各渠道的用户数据、运营数据,形成价值分析的核心大脑;通过算法共享,协同提升各个产品的运营效能。
为保持对高新技术研发应用的敏感,我们一直勇于举手参与总局的创新主体布局。SMG是“智慧媒体制播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上个月我们又刚刚通过总局组织的中国(上海)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评审,我们把上海创新中心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三个方面:
一是锚定媒体主业不放松。从研发媒体融合关键技术、拓展媒体融合应用场景、建设媒体融合标准体系、筑起媒体融合人才高地等方向发力。
二是担当城市服务新职能。从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匹配数字城市优质生活、提升数字创意文旅体验、打造数字生态集聚空间等方向发力。
三是持续提升区域特色核心竞争力。从融入国家战略区域联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国际创新体系合作、确保安全发展齐头并进等方向发力。
为此,我们明确了“打造相互赋能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媒体技术支撑体系”“打造高新视听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数字化整合营销的新范式”“打造参与城市数字治理的服务平台”“打造创意点亮城市生活的业务样板”“打造服务于智慧媒体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打造提升区域融合传播能力的协同体系”“打造元宇宙的内容场景和生态”“打造忠诚于党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十项重点任务。这些将构成我们“筑大视听发展格局,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管理体系革新的重要工作抓手。
向未来,SMG将坚持以广电人的专业主义与长期主义,担当起广电融合发展的破局使命,举“大视听”之伟力,为解答好“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历史命题做出上海广电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