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网络综艺时代 造星模式的商业逻辑与社会心理
南方都市报 | 张天潘 | 2018-07-02 10:20
前不久,一档叫《创造101》的网络综艺节目火爆收官,节目快结束时,即时在线人数有6027万,成为这段时间当之无愧的最火综艺。10期节目播出后,猫眼数据显示,该节目记录到48亿播放量、147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4000万元粉丝应援费用。朋友圈、微博、豆瓣、知乎等各大媒体社交平台被这11位女孩相关内容刷屏,尤其是收官之日,成为与世界杯相抗衡还做到平分秋色的热点。
 
 
节目中包括孟美岐、王菊、杨超越等多位选手走红,其中“pick”(挑选)更是成为潮流语。根据决赛规则,参与节目的练习生谁能最终出道取决于观众票选。每位普通用户每天有11次投票机会,会员有121次。额外投票需购买“定制卡”,价格分别是30元、90元和360元,对应的点赞数也逐级增加。为了让自己“pick”的小姐姐出道,成为十一分之一,粉丝们发起各类集资,用于买定制卡点赞、线下应援、参与赞助商活动等。仅一家众筹平台上,就有21万人参与,集资总额达2000万元。
 
这也只是最近的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如果把目光放更长远些,还可以看到《偶像练习生》《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等都同样成为爆款的大型偶像网络综艺。再加上成为热门的网络剧《白夜追凶》《无证之罪》《余罪》《河神》等,可以发现互联网已经开始取代电视频道,成为文化娱乐的策源地。而这背后,又相应有着哪些文化形态上的改变?同时又怎样地影响或者塑造了社会?这些都值得探讨。
 
网络何以成为文化娱乐策源地
 
《偶像练习生》的累计播放量达32 .7亿、《创造101》的总播放量达到48亿;中国首档Hip-hop文化推广节目《中国有嘻哈》有26 .8亿播放量。综艺节目的高流量也为这些网络平台带来高关注度。《偶像练习生》《中国有嘻哈》属于视频网站爱奇艺,《创造101》是腾讯视频的产品。去年优酷出了个网剧《白夜追凶》,爱奇艺出了个《无证之罪》;今年优酷出了个《这!就是街舞》,爱奇艺出了个《热血街舞团》,二者也呈现出白热化的竞争。如今,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等,纷纷花重金投资综艺节目和网剧,市场异常燥热,大量资本流入,一改以前网络平台只能购买和转播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以及购买国内外影视公司版权的被动局面,自己成为原创、首播的平台,电视台反而沦为配角。
 
综艺节目从电视大规模转向网络平台,宣示着文化娱乐的主阵地已经彻底从电视转移到网络,网络综艺已经成为有更大影响力、更多受众、更被资本青睐的文化策源地。
 
相比之下,以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已经开始边缘化,这几年拿得出手的节目越来越少,只能靠《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这些老节目苟延残喘。包括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一些地方台,前些年靠《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等火了一阵,短短两三年就在网络平台综艺节目的竞争下逐渐失去光芒。
 
文化娱乐层面现在形成了两个不同场域,甚至像是两个互不干扰的平行世界,一个是以青少年为主的青年文化圈,在互联网上十分热闹,各种话题、争议、新词频现,但是在传统的电视上,这些节目似乎没有找到任何踪迹。当然,这种变化也是伴随着年轻人如何打发休闲时间而转变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少收看电视节目,尤其是随着一些以前只能看电视直播的体育比赛,在网络上也都有即时直播,智能手机完全可以时刻满足他们的视线,占据他们的所有碎片闲余时间。
 
这背后对于整个中国文化产业形态的驱动,也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颠覆。网络平台由于互动性、及时性、参与性以及可操作空间,天生迎合年轻人,和传统的电视台有无法比拟的天壤之别。对于年轻人来说,如今看电视几乎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权利,看一档节目或者一部影视剧,如果无法发送弹幕来吐槽或点评、点赞,几乎无法想象。
 
相比十多年前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短信投票,现在的公众参与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它可能会更大程度上推动和决定一档节目的发展轨迹,包括决定某些选手的“生死”:继续、淘汰或者复活。当然,与之前对《超级女声》“选秀民主”的意淫式拔高不同,现在这些网综与这些“社会意义”(无论是否真假)毫无瓜葛,它们是绝对意义上的资本游戏,一开始就是冲着流量设计的。只有最大化的流量以及公众参与,才有现金流、广告商,才有后续的商业价值和源源不断的资本进入。
 
艺恩发布的《偶像产业迭代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总规模将超1000亿元,其中很大部分来自C端消费市场。在《创造101》的品牌代言中,包括小红书、中华牙膏、康师傅冰红茶、英树等在内的品牌商,都在产品推广运营中加入偶像元素,利用节目热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并带来销量转换。决赛当晚,全民K歌、谷粒多也加入单期节目的品牌赞助行列。
 
从偶像到爱豆的粉丝文化
 
《创造101》持续成为统治社交媒体热门话题的现象级综艺,流行程度可以媲美当年的《 超级女声 》,3unshine、王菊、杨超越、孟美岐……这些选手的名字逐渐冲出粉丝圈,成为大众瞩目焦点。一档节目受到如此关注,而且还是一群藉藉无名想出道的小女生,能被这么多人追捧,原因自然有很多,但主要可以从社会心理学去分析,而这些心理,正是被商业公司精明地捕捉到,发展成为财源滚滚的商业模式。
 
曾经的文化娱乐圈,粉丝追逐的明星,都是被经纪公司包装得很完美,一出道就高高在上,360度无死角的偶像,粉丝只有崇拜、仰望的份儿。所以这种追星,追求的是一种“不可能”,从完美的人身上自我投射出一种最理想化的自己或者想象。但现在则截然不同。依托于互联网的互动性、及时性、参与性以及可操作空间,粉丝和自己支持的“爱豆”(偶像,英文idol的音译)形成了一种强关系。他们喜欢自己的爱豆,很多时候是认为爱豆和自己一样,是一个努力奋斗、奋力拼搏、渴望成功的普通人,甚至连自己都不如,需要自己的呵护。
 
用现在的流行语形容,就是“亲妈型粉丝”。粉丝们是看着自己的爱豆长大的,她们一开始是满身缺点,各种不成熟,但是通过努力和自己的支持,慢慢走向成熟,走向成功。TFBOYS就是典型的养成式爱豆,大家都是看着他们三人长大的。这个过程中粉丝有着更强的同理心,爱豆与粉丝间有着强关联。所以《创造101》收官之夜有6027万在线人数也就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情。
 
偶像与爱豆的名词之差异,也深刻地反映了两种不同状态的粉丝文化。这种参与式、陪伴式的追星体验和最后的成就感,造就了其强烈的认同感。同时这过程中也带来巨大的商业空间。亲妈型粉丝愿意砸钱,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参与其中陪伴式追星,容不得他人诋毁,或者爱豆落后于人,花钱是对爱豆最大的支持。
 
养成式爱豆背后的商业模式
 
这些文化娱乐产业、商业对于人性的捕捉,已经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背后的团队和大数据,不仅可以制造、引领话题,还可以清晰地分析公众的偏好和取向,然后从中优化选手的选择和呈现,以及选手角色设定等等。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公众更主动地乖乖掏钱。看似都是粉丝自己在决定着爱豆小姐姐选手的排名,其实都是满满的套路,你看中的是爱豆,主办方看中的是你的口袋。
 
庞大的点赞数背后,是选手们强大的应援团队。按照一般的应援“套路”,由团队发动应援集资,用于自制爱豆周边、应援活动、购买腾讯视频会员、为偶像点赞。6月23日,《创造101》总决赛现场,孟美岐粉丝上演“史上最强应援”:买下场外大楼、通道等数十个应援屏、广告牌,提前5天布置,通宵轮流值守。节目整体粉丝至今公开集资达到4453万元,孟美岐粉丝集资就超过1200万。最终公开数据显示,孟美岐、吴宣仪总决赛的点赞数超过1.8亿,其他出道的9位选手点赞数也均超过8000万。
 
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式爱豆制造生产模式,而早前则是传统工业式明星制造生产模式。二者虽然都是可以大批量生产,但是消费者或者粉丝这一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身份,是这两种模式的最大区别。
 
互联网造星模式是一种社交型、互动型、参与型模式,传统工业造星模式就是在工厂流水线上设计、生产好一个成熟的产品,然后推向市场,消费者只要被动接受、购买就可以。而互联网模式可能连产品本身都是在早期消费者的爱好、选择下进行设计,然后粉丝也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最后才走向市场。所以,这两种不同的模式也决定了这些网综只能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传统的电视媒体很难做到这一点。
 
逆向审美的社会心理学
 
《创造101》系列中,王菊和杨超越是话题性最强的两位女选手。尤其是王菊成为一个具有正向评价的现象级选手,是非常不容易的,她没有出众的外貌,也没有特别超群的才艺,只是一个和所有女生一样慢慢开始变胖的女生(原来她也是女神级的)。但就是因为独特的个性与成熟自信的心理,她获得了公众的好感与追捧,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青年网络文化现象,有了“一菊两得”“菊外人”“菊安思危”“菊势不妙”“物以类菊”“菊手之劳”等各种新专有名词和段子,攻占了朋友圈和社群。
 
王菊和杨超越近期的红火,对于一档本来是绝对先看脸拼颜值、再看才艺的选秀节目来说,背后原因就是公众有一种对于长期以来主流审美的抵触心理,如今终于到了集中爆发的时刻。这与当年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等爆红的原由表象上看很接近,但又有很多不同的内涵。大众会不时对传统审美观进行反叛,打破主流审美取向的心理定式,出现强烈的审丑倾向,偶像是“呕像”,审美变成“审丑”,芙蓉姐姐、凤姐引领了这样的潮流。
 
在现在的语境下,大家可能会在各种直播、短视频平台里,看到千篇一律的整容脸、网红脸,在此侵袭下,突然有这样平易近人、讨喜的人物形象出现,就会有很多的新鲜感和亲和感,甚至是故意的唱反调心理,要树立一个非典型的现象出来对抗那种人工痕迹严重的塑料花般的恶俗审美,塑造新的逆向审美。
 
当然,我们可能也可以把这种逆向审美定义为有点接近于“审丑”的狂欢,它是对于现在常态下恶俗审美的一种逆反。从这个意义上,她们的火爆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调剂,可能也会引发当初凤姐与芙蓉姐姐时代审美奇丑化的文化潮流,但在内涵上,二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蕴意。对于芙蓉姐姐、凤姐等,大家是本着恶作剧的嘲弄心理追捧的,有一种看热闹或者戏谑的心态,而现在却是出于切切实实的认同和喜欢,试图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对于王菊和杨超越,大家已经不再是那种嘲讽、吐槽的心态,而是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撑”的心态。
 
回头来看凤姐和芙蓉姐姐,都成为励志对象,公众早已从当初的嘲讽变成佩服与尊重。相信现在的王菊和杨超越们也会或者已经成为真正大众推选出来的欢喜爱豆,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工业流水线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让人脸盲的网红,甚至可以判断,相比王菊和杨超越,其他那些看起来颜值更高、才艺更出众的,可能也会很快泯然众人矣。阿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