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CCBN主题报告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上,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陈玉林作了题为《中央厨房打造全新内容生态》的精彩演讲。
图为: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陈玉林
陈玉林主要介绍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整个的建设,以及利用中央厨房来去构建全新的一个内容的生态相应的思考和体会。
这几年来,人民日报社在建设新媒体,打造媒体矩阵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报社的编委会认识到了推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在人民日报内容可能有三个短板需要克服:1,技术,2,运营,3,资本。要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通过事业编制的部门显然是难以办到的,于是人民日报成立了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来补齐技术短板,开展媒体运营,拓展资本市场。
陈玉林表示,技术实际上只是他们业务的第一块版块,资本是第二个版块,而运营是第三版块。从一开始,人民日报的编委会就赋予了公司一个基本的使命,就是要搭建人民日报社面向媒体融合的技术平台、运营平台和资本平台,同时要利用这三大平台的功能,为媒体融合的发展做支撑。
在公司成立之后,人民日报编委会实际上也越来越清晰地发现到,这三个平台如果只是在人民日报社的体系内进行运转是不够的,这个不太符合中央对人民日报的期待,也不符合人民日报自身的定位。因为人民日报是中国媒体的排头兵和旗舰,报社设计项目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整个的媒体行业的未来。由此,目前媒体行业所关注的一个核心就是内容,自然也就成为了公司关注的重点。
人民日报的重点既然是内容,依据是什么?两个字:“人心”
依据首先来自于三个判断:
第一个,目前媒体行业低端的产能是过剩的。在互联网上和移动互联网上充斥了大量的低端的、比较粗糙的相应的内容。
第二个,用户实际上更苛求的是优质内容的服务。
第三个,内容需要有一场供给侧的改革。
做人心的工作靠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要靠内容
习总书记在有关媒体融合的讲话,其中说到的核心就是两个字:“人心”,我们要凝聚人心、引导人心、鼓舞人心。做人心的工作靠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要靠内容,只有抓住了内容就抓住了媒体使命的根本。这个实际上也是用户的刚性需求。
人民日报想确立一种“内容永远是人类的刚性需求”的信念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20多年里头,由于缺乏严格的版权保护的措施,内容的价值实际上是被贬低了。他们想确立的一个信念就是内容永远是人类的刚性需求,只要能够聚集足够的优质内容,媒体就一定有价值,一定有前途。
通过对于内容的相应的分析,他们对于未来的内容体系,我们做了一个16度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纵轴、一个横轴,沿着纵轴看,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满足好奇心的需求。
2,满足利益的需求。
3,需要满足情感的需求。
4,满足价值观和信仰的需求。
同时用户接收到这些内容的一个反馈的类型,同样也分为四类:
1,获知。
2,传播和分享。
3,需要满足情感的需求。
4,满足价值观和信仰的需求。
同时用户接收到这些内容的一个反馈的类型,同样也分为四类:
1,获知。
2,传播和分享。
3,参与。
4,不仅是参与,还要去主导某一个事情。
未来人们对内容的需求一定是非常多元化的,今年“两会”期间,中央厨房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就出了29个作品,按照传统媒体的眼光,29个产品已经非常地多了,但是如果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去看的话,29个产品是不多的,在他们的预想中,未来的中央厨房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应该有290种甚至是2900种。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提供了用户和内容相匹配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2900种产品能够找到各自匹配的用户,而这些用户的数量又足以支撑起媒体生产多样化产品的兴趣。
媒体机构的特点和价值无法逾越
如果说到内容,自然离不开渠道的讨论。特别是在目前互联网平台急剧发展的今天,渠道对接并掌控着用户,因此内容与渠道的关系也是非常地微妙。
陈玉林指出,曾经的博客的达人到目前为止能有多少人成功地转为微博的大V?其实是很少的,而微博的大V又有多少人能成功地转化为微信的大V?也是很少的,而微信上的大V又能有多少人成功地转化为视频直播的网红呢?更少。任何一个个体,哪怕再有才华、个性和表现能力,实际上都无法超越有体系、有规模、有制度保证的团体和机构。所以人民网可以做《强国论谈》,人民日报的官方微信和法人微博可以非常地火爆。人民日报的客户端上线两年用户就可以达到1.3亿,机构媒体能够长期持续成体系地提供优质的内容,这个就是媒体机构的特点和价值。媒体机构和媒体人不应该妄自菲薄,只要是媒体机构有效地去适应了新的环境,就能够成功地转型,并能够保留下来。
陈玉林指出,曾经的博客的达人到目前为止能有多少人成功地转为微博的大V?其实是很少的,而微博的大V又有多少人能成功地转化为微信的大V?也是很少的,而微信上的大V又能有多少人成功地转化为视频直播的网红呢?更少。任何一个个体,哪怕再有才华、个性和表现能力,实际上都无法超越有体系、有规模、有制度保证的团体和机构。所以人民网可以做《强国论谈》,人民日报的官方微信和法人微博可以非常地火爆。人民日报的客户端上线两年用户就可以达到1.3亿,机构媒体能够长期持续成体系地提供优质的内容,这个就是媒体机构的特点和价值。媒体机构和媒体人不应该妄自菲薄,只要是媒体机构有效地去适应了新的环境,就能够成功地转型,并能够保留下来。
内容是王道,渠道是霸道
进一步来讲的话,其实中央厨房现在想做的事情就是要让优质的内容与合理的渠道结合,实现真正的人间正道。
而构建中央厨房的总体方案过程中,用了三个关键词来去实现媒体融合:打通、整合和提升。
打通,主要是在媒体的自身的内容来进行,第一个要打通的是内容的生产,第二个是要打通内部的运营管理,第三个就是要打通用户,即媒体机构和用户的融合。
整合,第一个是要整合内部的资源,第二个是要整合行业的资源,第三个是要整合产业的资源。因为媒体行业的边界已经消融,媒体未来一定会跟各行各业发生深度的融合,当媒体与用户深度融合,媒体行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的时候,媒体就能够大幅地提升生产的效率、社会的效应和盈利的能力。
提升。那时媒体已经深度地深入到每一个用户的生活和工作中。比如媒体如果和滴滴打车融合,内容就会渗透到用户的出行过程;如果媒体去和去哪儿网融合,内容就会渗透到用户的旅行过程当中,通过这样的融合提升,媒体才有可能呈现出无处不在的状态。为此我们去构建了一个中央厨房,
未来,各家媒体不再是封闭的、隔离的,而是会形成共同的一个巨大的素材的来源库和内容的生产的加工体系,同时中央厨房可以把大家各自的后端连接成既独立又统一的用户平台。中央厨房会把各种媒体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全部整合在上面,与所有的媒体同行共享。而资本平台方面,人民日报主导成立了一个媒体融合的产业基金,具有实力的央企参与集中,资本既可以支持技术体系,也可以支持内容的生产,只要是优质的、有前途的媒体项目,都可以注资,有一些需要深度整合的项目,人民日报也可以去并购,用资本平台把大家进一步地连接起来。
这样的一个中央厨房的架构,只有站在全行业的高度才能够支撑起来,地方媒体可以使用人民日报的技术平台、资本平台和运营平台,进入融合到整个内容生产的链条中,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地方的政府、企业输出智能的产品和相应的服务。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提供的不是一个固有的成功的模式,而是资源和支撑,换句话说,就是提供的实际上是土壤、水和肥料,但是最终能长成什么样仍然需要每一家媒体自己去实践。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目前的状况
目前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来构成的:空间层面、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
空间层面。座落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十层,它是融合的指挥部和融合的生产线,建筑面积一共是3200平米,在今年1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整个空间采用的是一个开放式的格局,灵活地设计了多个工作的区域(休息的区域和相应的展示、采访、会议等等区域),用于新闻采编、实时发布、新闻制作以及相应的形象的展示和视频会议等等。这样的空间布局实际上并不是来自于某一个人的经验判断,而是中央厨房在建设这个空间之前经过两年的试运行的工作总结。
业务层面。核心区——指挥区,实际上是由总编调度中心和两边的联动平台组成。这个区域组成的是协同工作机制,包括信息的交流、采播制作、实时分发、协调调度等等,实行的是一个扁平化作业,支持指挥采编、技术等多工种的协同办公和团队作战。采编联动平台在线下呈现为大厅两侧的70多个工位,有采访、编辑、技术部门联席办公,随时会商全天候的支撑。负责对总编调度中心的需求进行反馈。同时线上也有一套软件的平台与之相对应。
技术层面。中央厨房彻底打通和整合了技术力量,实现了融合的策划、融合的采集、融合的加工、融合的传播,乃至融合的运营。人员来自报、网、端、微的各个部门,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统一听从总编调度中心的指挥,从事新闻的生产和加工,所有的产品都会进入后台系统。
其中,陈玉林重点提到一条业务线叫融媒体工作室:鼓励优秀的编辑记者根据兴趣、爱好自由搭配,建立不同的工作小组,从事融媒体的内容创作和生产。目前已经开设了麻辣财经、学习大国等等近30多个工作室,涉及时政、文化、教育、社会、国际等领域。今年内他们的工作数量将会达到50个。
关于工作室,可以用五个字形容,就是“四跨+五孵化”,他们有一套运行机制,包括总编的协调会和采集会,保证了中央厨房的日常的正常运转,在“两会”期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与此同时,中央厨房的生态系统也呈现不一样的状态。这是大的开放、大的协作的一个全新的内容生态。从2016年,人民日报与六家报业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包括河南报业、湖南报业、四川报业、上海报业、广州报业、深圳报业等等。今年不但与报业集团,更与相应的广电系统的融合也越来越多,签署战略协议的单位也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融合云平台上会提供非常多的相应产品,而且这个平台也是完全开放的技术平台,也欢迎所有厂家、所有关注于媒体的厂家来提供相应的产品,共同集合在中国媒体融合云上,为所有媒体的优质产品内容提供相应的服务。
演讲最后,陈玉林重点转述了人民日报的杨社长在“两会”的总结会上对中央厨房的相应的解读:
第一,中央厨房是一个新的机制,不是一个机构。
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传播业态快速迭代的这么一个状况,我们需要面向新媒体,强化移动端,把纸上的生产优势转化为网上的生产优势;把内容的优势变成传播的优势;把文字的产能转化为全媒体的产能,其根本的出路就是要改革体制机制,再造生产流程。中央厨房不是叠床架屋建立的新的部门,而是促进媒体深度融合,变两张皮为一张皮,推动彼此借力,此涨彼涨的新的运营机制。
第二,中央厨房是一个综合的服务体,而不是一家独立的新的媒体。
它不以生产成品为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高效的组织、协调、服务,通过准备各类的“食材”进行初步的加工,促进和调动各类媒体进行高效的生产。
第三,中央厨房是一个品牌的推广者,是要当好“后厨”,做好“帮手”。
帮助社内传统的(指人民日报》)媒体擦亮品牌,帮助新媒体打响品牌,而不是仅仅树立自己的品牌。
第四,中央厨房主要是采编联动、资源整合、优势嫁接的平台,而不是经营创收的平台、资本运营的平台。
中央厨房运营和经营创收要严格地剥离,经营、创收可以由专业的公司来负责,这家专业的公司就是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