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这是“人工智能”这一表述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社会呢?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当然,最吸引眼球的是几次著名的人机对弈。比如,1997年,俄国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以2.5:3.5输于改进后的“深蓝”计算机;2016年谷歌设计开发的阿法狗4:1胜韩国的李世石。
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加特纳预计,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200家企业大多数都会利用智能应用,并使用大数据的完整工具包和分析工具,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改善客户体验。而另外一家咨询公司弗罗斯特预测:各种认知技术将在2025年之前16%的美国工人将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创造相当于劳动力9%的新工作。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曾经雇佣了600名交易员,替投行金主的大额订单进行股票买卖操作。现在只剩下两名股票交易员“留守空房”!目前,高盛三分之一的员工是计算机工程师,而一名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取代四名交易员。高盛下一步将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可以说“机器排挤和替代人”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进行深度学习,甚至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谷歌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精神机器时代》一书中,就曾提出一个大胆的论断:科技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计算机将能够赶超人类智能的各个方面。而在《奇点临近》一书中,库兹韦尔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发展的下一阶段,即人类与机器的联合,即嵌入我们大脑的知识和技巧将与我们创造的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知识分享能力更强。比如,尽管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想到特朗普会在美国大选中胜出,但是,孟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通过2000万个社交媒体数据点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有鉴于此,我国政府与实业界、研究界一直在推动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人工智能”频繁出现在国家有关政策中。在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尚未进入规划中公布的15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但是在2017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中,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目前正在编制人工智能的专项规划,同时还在研究论证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的立项工作。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在语音识别、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小米也设立了探索实验室,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试图尽快推出人工智能重量级产品。而众多传统家电企业在乐视电视的冲击下,也开始在智能电视领域了进行布局。艾瑞咨询预测,我国国内人工智能市场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至2020年的91亿元。
著名学者J. C. R.利克莱德在1960年发表的论文《人机共生》中写道:“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的大脑将和计算机紧密融合在一起,由此产生的伙伴关系将会促使人类大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思考,并以超越现在我们所知的处理信息数据的方式来处理数据。如今企业中充斥着数据,迫切需要工具来分析和处理信息。全球公司收集的数据量每12个月翻一番,到2020年将达到约 44 ZT。如果仍然靠人去处理这些数据,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计算机能以“每秒万亿比特”的速度进行通信,而人类与计算机的通信方式主要是用手指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打字,速度大约是:每秒10比特。由此,德勤公司提出了机器智能(MI)这个新概念,它包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认知分析。德勤预测到 2019年全球在机器智能上的支出将达 313 亿美元。
综上所述,人类必须端正态度,正如特色拉汽车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所言:人类要与机器融合成为“半机械人”,否则将被人工智能淘汰。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必然会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增加新技术的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使全球经济逐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