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的虚拟现实热潮,在今年的2016年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一般行业来讲将2016年称为VR产业的一个元年。但与此同时,VR元年却也有出现了另一番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锤子科技孵化了两年之久的VR项目被爆已经分拆,前不久也曾传出暴风魔镜裁员过半的消息。上半年处于风口的VR行业或许即将迎来动荡期,寒冬论弥漫在行业上空。
一时冰火两重天。
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奇怪现象,毕竟前两年风靡的020、P2P,也都是过度临幸之后才被狠狠地打入了冷宫。不同的是,O2O、P2P最起码春风得意了好几年才宣告落幕,而VR刚过把瘾还没体验爽了,就面临着“夭折”,同样的热门商业IP,其待遇为何会大相径庭,背后又有何商业逻辑那?
【理科与文科】: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大相径庭
2010年8月,在美国的著名科技网站 Techcrunch 出现了一篇文章《Why Online 2 Offline Commerce Is A Trillion Dollar Opportunity》,此文可谓O2O的开山之作,O2O这个词被正式提了出来,也就是Online to Offline 的缩写。
到了2013年越来越多的媒体发表O2O相关文章,也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关注O2O,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越发引人瞩目。
到了14年,O2O革命全面爆发,创业者往自己身上狂贴O2O标签;投资者放出大话,称非O2O项目不投。于是,美甲、家政、车后市场,后来甚至是按摩,理发、配眼镜都出来O2O。一想象那O出来的场景,直让人瞠目结舌,一身冷汗。
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国内O2O市场迎来倒闭潮已经不是新闻,O2O死亡名单目前也仍在持续增加。
也就是说O2O的煊赫时代应该归纳为:13年到15年,接近三年的时间。
前两年热闹的还有P2P:
① 起步期(2007年-2012年),拍拍贷、红岭创投、人人贷等平台相继在这一阶段出现。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网贷平台约为50家,其中活跃的平台只有不到10家,月成交金额约为5个亿,有效投资人约1万人。
② 爆发期(2012年-2015年底),这一阶段的P2P平台大量爆发。网贷平台从50家左右在两年时间内迅速增加到800家,截止到2013年底月成交额约为110亿左右,有效投资人约在9到13万人之间。仅2014年一年,就有超过30多家P2P平台获得风投融资,金额大多在数千万元级别,其中也不乏亿元融资。
③ 调整期(2015年底-现在),在P2P平台数量激增的同时,跑路、诈骗平台也是不断被爆出,2015年底倒闭的e租宝可以说是P2P行业衰败的导火索,至此到了16年,整个一年都成了P2P的监管元年。
也就是说P2P的煊赫时代应该归纳为:12年到15年底,接近四年的时间。
020、P2P、VR都是热门的“商业IP”,O2O嘚瑟了三年,P2P显赫了四年,可为什么到了VR的时候就成了短命鬼那——元年即寒冬?
在志刚看来,如果将020、P2P、VR归类的话,O2O、P2P都属于更偏重于商业模式的文科范畴,而VR属于更偏技术模式的理科范畴。
前两年的O2O时代,创业者言必谈“痛点”、“颠覆”、“重构”,正因为是“颠覆”,是“重构”,因此O2O发展前期真正看懂的人并不多,近日国内投资界知名大佬,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在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就曾表示:“能看清三两年趋势的多数属于瞎掰,能看清未来一两个月就已经很不错了。”既然是新兴力量,大家又对O2O很期待,又预测的不明白,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投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首先,O2O浪潮下,需要被互联的行业很多,各线下的行业都要连接线上,线上的也在找寻线下的力量,正因为涉及行业众多,换句话说,即便是O2O不靠谱,被各行业验证一遍也比VR这种纯技术的周期要长,O2O、P2P的市场容量较VR这种纯技术的项目要大。
另外,互联网的网络效应较传统行业更强,但是不达到一定的用户量互联网的神奇效果很难展现出来,京东到目前为止还从未盈利,滴滴、美团也都在烧钱,企业做到了行业巨无霸其商业模式也仍在验证中,偏商业模式的公司,优劣上不易判定,尤其是在O2O前期阶段,就打车软件这一垂直领域,拿着融资的企业就近百家,血拼下来,才知道谁是王者,即使强如滴滴,但滴滴当初天使轮投资就融到了80万,可见当初也并未被更多机构认可。行业血拼下来也需要几年的时间,间接上也拉长了O2O的高潮时长。
VR行业的许多产品,不管是VR设备还是一体机,核心技术上仍未有太大突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就像理科一样,答案较为精准化,而O2O、P2P这种更偏商业模式的没有那么精准化,就像文科一样,要想释放其网络效应,其结果的需要验证的周期较长,这也造成了O2O、P2P的繁荣时间更长,VR繁荣时间更为短暂。
政策差异化:催化剂的不同效力
国家政策对一个行业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殊国情之下,跟着政策走也都成了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纲领,这一基本纲领互联网企业也并不能免俗。
2015年的两会期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另外,“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提出的,行业大佬加上政府高层领导的站台,O2O自然一时风光无二,2015年更是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高潮,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中关村创业大街,总理咖啡即来源于此。
VR行业也得到政府的支持,毕竟一项新兴行业,政府都会鼓励创新的,各地区也都在建VR产业基地,比如南昌VR产业基地、青岛VR产业基地、福州VR产业基地等,但这些政策扶持偏重于区域性产业,好的VR企业可能会在二、三线产业基地设一个办公地点,或者加工厂,但绝对不会下达力度去支持地方产业基地,地方产业基地更多的就是批地,建厂房等硬件,软件、文化、氛围很难跟的上,因此这种支持也并不接地气,实用性一般,不像政府对待“互联网+”一样,是彻底的点燃了整个商业生态。
另外,今年九月份,隶属工信部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其中指出,VR产业还处于爆发前夕,且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对本已处在资本寒冬中的VR行业来讲无疑也是雪上加霜。《白皮书》中毫不客气,直指要害:首先,硬件技术的局限。其次,软件可用性差。第三,应用领域有限。第四,效果不够理想。《白皮书》可谓是刀刀毙命,再加上是工信部的背书,不论是用户还是投资人,多少都会照成不良影响。
今年 5 月,证监会叫停上市公司的跨界定增,涉及到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 四个行业。比如一家钢铁企业不能通过定增收购或者募集资金投向上述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
到了 6 月,证监会再度出手,表示将重点核查影视、VR 等热门虚拟经济并购重组案。很快,证监会便启动了调查,对已完成的并购重组但未实现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其中,VR 这样的能让上市公司高溢价开展并购重组的项目是被重点考察的。
虽然证监会并非封锁了上市公司投资 VR 的全部可能,叫停的只是存在跨界行为的公司,那些不跨界的公司(比如影视公司)依然可以投资 VR。但不可否认的是,证监会的这一系列举措确实影响到了那些去年处于非理性疯狂中的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大量公司或被迫撤出、或开始谨慎对待对 VR 创业公司的投资。
如果政策是一种催化剂的话,那么O2O鼎盛时期,政府的引导效应无疑起到了正向的催化作用,而对于VR行业,政策上并未给予过多的实质性帮助,这无疑也是VR元年即寒冬的一个缘由。
VR行业不幸的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
江山不幸诗人幸,VR不幸资本幸。
在志刚看来,VR行业较之O2O、P2P行业来讲,短命的一个最为重要原因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
14年O2O鼎盛时期,可以说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很低,生活中到处都是“雷锋”:早上起来叫个外卖,首单免费或者打折打到骨折,出行叫个车,出行APP都在玩命的补贴,下午叫个上门按摩的,首单免费,走在大街上各种扫码下单,或送礼品或直接给现金。
是不是很惬意,那么最终谁在买单?无疑是投资人;15年底,资本寒冬来临,O2O企业尸横遍野,哭最狠的是谁?还是投资人。自己的钱打水漂了,想象下,能不理性吗?正如启明创投合伙人邝子平所说的那样:“所谓资本寒冬,其实是市场更加理性”
去年以来,“资本寒冬”的话题一直是整个股权投资行业讨论的热点。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市场上投资资金并不少,缺少的是实打实的好项目。再加上投资的周期性,经历了2015年的投资热潮后,目前行业处于思考冷静的阶段。
在泡沫期,一个拍脑袋的概念、一个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就能募到几百上千万,这背后不是VC傻,而是VC在大风口的自我激励下,认为能在下一轮继续卖出去,存在有接盘信心。但是随着流量成本急剧提高,这种鲁莽的操作手法已经不可行了,后进入的投资人也更加理性,花在思考上的时间更多。O2O、P2P的前车之鉴无疑是交了个学费,如今到了VR时代,投资人整体理性化。
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狂潮,恰逢中国经济整体下行,资本找不到好的项目,许多投资人也都是新手,遍地的孵化器,无疑也助长了行业泡沫,经过O2O倒闭潮的洗礼,不少打酱油的“新司机”发现,投资并非像想象中的暴利,可能会有不少“酱油派”退出投资市场。
资本市场日趋理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押注海外市场,投资真正的技术派公司。目前,虚拟现实相关技术专利主要被美国与日本的专利权利人持有。据 VR 日报给出的统计,美国握有专利权占比达到 67.7%,日本占比达 17.5%。相比之下,中国的 VR 公司几乎还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型技术成果和专利,以借鉴海外为主,不少硬件公司拿了国外 VR 硬件的代码稍作修改就开始使用。
目前,盛大已经成为全球 VR 领域内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之一,而梳理它的 portfolio 可以发现,其中并没有来自中国的 VR 公司。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16年全球一季度共在VR/AR领域投资17亿美元,其中近10亿美元来自中国。这10亿美元中,有超过一半的资金流向了国外的VR/AR公司。
据36氪数据统计,从数量上看,截至7月,今年已有至少9个海外VR项目获得中国资本投资,参与的中国企业至少有14家。而去年全年至少7家中国企业,投资了6个海外VR项目,而且集中在下半年。从投资金额上看,去年中国企业参投的项目最大的一轮融资仅为6500万美元;今年的融资额跟全年比普遍增加,最高的两个项目甚至接近2亿和8亿美元。
国内投资少了,但国外项目多了,可见投资机构并不差钱也并不吝啬,资本开始真正追逐好的项目,而非国内的部分噱头项目,投资机构面对这次的VR浪潮,明显比O2O浪潮要理性很多,中国的投资市场正在在日趋成熟化。
当然,比起“短命鬼”、“VR寒冬”的称呼来讲,称之为“VR蛰伏期”更为恰当,毕竟技术与内容都正在日趋成熟,届时VR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