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这两个规定的接踵而至,使得直播和网约车行业成为了一对难兄难弟,对于这两个行业从业主体“持证上岗”的要求也成为了行业热议的焦点。
毋庸置疑,政策的收紧说明着互联网产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在急剧的加深,也同样意味着如果不加以管控,未来可能会存在着隐患。就拿对行业本身来说,新规的出台,对于这两个行业算是起到以一定的规范和保护作用。然而,同时也无情的戳破了曾经的谎言,把赤裸裸的问题摆在了这两个行业面前。
1、概念被推翻,原有模式还是否可以成立?
直播行业的兴起,源于“全民直播”的口号。在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各个平台都打出“全民直播”的旗帜,吸引了广大的用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得数量极其庞大的用户群体将直播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以打赏、流量来盈利的商业模式。然而一纸规定,就几乎否定了“全民直播”的概念。0门槛的承诺被戳破,那么还能有多少用户愿意把直播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当失去了自发性直播的大量用户之后,签约自带粉丝的大主播成本又极其高昂的环境之下,平台的的商业模式还能让它们有多大的盈利空间呢?
网约车则是共享经济之下的产物。网约车的出现,源自于“共享出行”的概念,在城市中行驶的私家车,往往都有着大量的空座,这就为网约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然而,从现在起,网约车司机也要“考证”了。当网约车司机被要求“持证上岗”的时候,当网约车被归为营运车辆受到诸多限制之后,司机还是否愿意继续参与下去?私家车还是否能够接受如此之多的限制条件呢?
无论是共享出行,还是全民直播,商业模式的成立都要依赖于互联网的开放。而在开放的过程中,直播和网约车平台真正的解决了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了么?更多的只是利用漏洞吧。
2、“灰色红利”被消除,行业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所有高速扩张的行业,都离不开红利。网约车和直播,都不例外。
在直播行业血拼如火如荼的时候,资本的热捧,粉丝经济的狂热,使得整个行业在一段时间内虚火难平。新模式簇生的大量新用户,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蜂拥而至,在行业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将大量的用户导向了性与性暗示以及拜金主义的极端。在平台和主播都需要人气的共同利益驱动之下,利用大量的色情以及擦边球内容来炒热和挖掘这一十点之上的用户红利成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规则。
而网约车行业,则现有滴滴快的血拼烧钱大战,后有滴滴Uber补贴血拼,为了抢夺这一时间点上的用户红利,网约车平台都不惜下以血本。而对于司机来说,在平台补贴实际上的高于原本收入的时候,当然是蜂拥而至,以至于一度将传统出租车行业压迫到集体罢工的地步。
而新规的出台,将意味这两个行业上述的“红利”都将被清除。首先对于平台来讲,无论是直播的烧钱和“卖肉”还是网约车的补贴和共享都将因大量的服务提供者被“持证上岗”拒之门外而难以为继。当主播无法因为低俗内容的炒作而达到爆红,当私家车司机无法因为补贴而获得大量额外收益,这场游戏还有多少人愿意陪这些平台继续玩下去呢?当平台没有了用户端的补贴,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实际价值给用户,那丧失用户,也成了必然的结果。
3、泡沫被刺破,市场体量究竟有多大?
新闻爆出后,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两项新规的出台,将直播和网约车市场体量外边包括的那层泡沫刺破了。曾今,直播号称可以改变大众的生活习惯,网约车市场也号称万亿级别的体量。但事实上真的如此么?一纸新规的出台,全民直播沦为了“持证上岗”,共享出行变成了“滴滴出租车”。
对于主播门槛的提高对于直播行业的市场体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原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直播分享从而获得打赏,而现在“即兴直播”将成为过去式,原本通过直播从而实现向电商导流的模式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快而热的直播内容将失去立足的空间,直播内容将更加的模式化,商业化,这就让曾经的那个大市场成为了一个小圈子。如此一来,直播行业的市场还能剩下多少?
而对于网约车市场来说,司机端的持证上岗则是让网约车“出租车”化。以兼职、共享的方式参与进来的私家车群体,未来绝大多数将会退出。而出租车市场在滴滴等出现之前就已然形成固有模式,网约车服务只不过是一种补充,在新规实施之后将更加接近于SaaS,以软件对乘客和司机提供服务。那么号称千万亿级别的网约车市场,现在还有多少?
真正的创新,核心应该是创造价值。而真正创造的价值,是不可能也不会被一纸规定就否定的。新规的出台,不仅仅是对直播和网约车行业的督促和限制,也是对其他行业的警示。包括直播和网约车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深耕市场,挖掘新的价值,而不是仅仅用一个看似的新模式圈钱然后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