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的火热,的确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在过热的背后,网红经济、流量经济、粉丝经济的理论不断为直播的火热进行有力的理论支撑,但尽管如此,直到如今,我们依然无法为直播产品的成功下一个定论,并且提供具有一定依据的趋势性推测。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那么从直播平台产品本身来看,它的确具有很多成为时代的特征,并被称之为下一个新风口。如果你试图用英文去搜索国际上的直播案例,是否会思考应当如何翻译移动直播平台的产品?Live Stream?可能最终你在Google上搜索到的答案会更多围绕着体育赛事与演唱会的直播。但如果通过搜索Meerkat与Periscope等北美典型案例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移动直播平台勉强定义为Live Social Stream。由此可见,直播平台具有双重属性,它并非单纯的视频产品,而是“媒体+社交”的新互动视频平台,“社交”甚至在更多方面要超过传媒属性。
移动直播的内容是否重要?如何用“内容+平台+渠道+终端+服务”的思考去为直播平台的价值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这是纽卡斯尔的“水坑事件”,英国北部纽卡斯尔德拉蒙德在一个连绵阴雨的天气沉积了一个小水坑,有人将视频的摄像头对准水坑进行24小时直播,将民众过水坑的互动场景分享给受众,结果匪夷所思,总共50万的点击量,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三千,后来这个水坑中的一瓶水还以起拍价11英镑的价格在Ebay进行拍卖,最终以66000万英镑的价格成功出售,相当于人民币63万元,自从得知水坑得到全球关注之后,各种与普普通通水坑的互动就相继发生。
另外从国内来看,由央视网倾情打造的熊猫直播,正以一种崭新的媒体形式出现在国际受众的视线内,在一次专访活动中,受访人透露,央视网在国际合作中,大熊猫24小时的直播节目受到了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并一跃成为央视网国际产品的首个重量级产品,这也是始料未及的。
再反观目前的直播平台,一直有观点认为,用户之所以关注直播,原因是希望通过主播的内容获得某种有价值的信息,希望通过主播打游戏的过程获得某种游戏体验,希望通过主播的语言与逻辑获得某种垂直信息,但真实情况可能完全不同,直播理论上是一种传播信息效率极其低的方式,除了少数有精致品牌的主播,大部分主播甚至完全可以不生产任何具有主观性的内容,甚至受众很多时候面对的都是不知所云,吃面、睡觉一样可以成为吸引流量的另类方式,互动直播本身并不具备内容变现的逻辑,仅仅依靠与平台与评论互动的方式来获得大量的流水与打赏,就如同家庭的电视终端,放什么不是关键,关键是只要放着,某一句台词或者某一个广告就能成为家庭成员的沟通契机。
也就是说,目前的互动直播平台本身具备传播属性,但不是传媒产品,内容属性的作用并不强,从Facebook以及Twitter的强势介入来看,直播交互平台是重视社交属性的“社交平台”的视频化延展,而不是新“媒体”产品的诞生。
这里的社交分为几种:1、主播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当用户发现自己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购买行为对远方的某个即时在线的人物提出某种要求或者获得个人的映象认可时,购买行为随即产生;2、受众与社区之间的互动,用户在某个主题下能够寻找到兴趣、爱好甚至价值观相同的人群,并与他们形成互动,这给流量带来了基础;3、受众与平台之间的互动,通过平台的积分、等级、权限,给予受众在群体中高度认同感与自豪感。
或许我们应该有机会去关注一下直播受众的主流群体,80乃至90后,年轻、需求认同感、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度、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对自身价值的体现往往表现得过于浮躁与急迫、缺乏安全感、容易被他人的思想和主流意见所牵引等等。如果将这么一个群体放在同一个空间与平台中,比方说某个主播的平台中,就可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一旦某个或者某部分人群被激发出购买欲望和权利意识,再加上女主播荷尔蒙的冲击,也就不难理解整个大流水量商业模式的成立。
与传统线性内容的制作方式不同,直播内容本身就具有即时性,也就是说,直播内容很难提前预知,于是就缺乏内容运作的条件,有人提到直播视频在未来内容将逐步精致化、精品化,甚至栏目化,或许不太现实,互动直播视频和传统线性内容差异化明显,没必要挤渠道而为之,让自己成为一个媒体直播平台,然后取代传统传媒的渠道定位,那样的频道优势仅仅在于脱离了政策监管,其结果也只能是被政策所打压。而如果在内容上进行细分,挖掘垂直内容市场,当垂直领域的流量大到一定范围时,直播平台的互动特征又会给信息带来大量冗余和不精准的信息,所以直播平台本身仍应属于2C的娱乐平台,而不便于向2B转型。所以,直播平台的下一步并非扩大内容线,挖掘垂直领域的潜在市场,而是接入社交群,打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
直播产品的流量转化一直都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重要成就,但直播本身的流量引入恰恰是平台最大的问题,如何获得用户的关注对于每一个平台都是不同的难题,相比传统线性传媒,用户能够提前获知内容,但直播平台很难给用户在数以万计的频道中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于是直播产品本身并不具备过高的聚流属性,但直播背后的网络红人、市场炒作、女性频道、合作平台的流量接入,然后结合平台社交群属性,激发出流量的潜力,直播平台仅仅提供的是视频互动平台以及强大的变现能力。未来与其他平台之间的流量合作将成为直播平台的合作主流方式,无论是流入,还是流出。
互动直播平台与传统媒体仍然会差异化发展,一个偏向于传媒平台,一个偏向于社交平台,一旦发生矛盾,直播平台触碰到渠道红线,直播平台势必将受到监管压力,而届时,直播平台的优势将再度受到致命冲击。所以针对具有“社交”属性的直播平台而言,本身就不属于媒体,也不该做成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