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半年时间,小米视频产品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没有的话,再来质问我,若没有改变,来罚我的钱”
——陈彤
(陈彤照片)
笔者曾一度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互联网人”?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似乎大部分企业都将“互联网思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马云、李彦宏等在互联网中异军突起的优秀企业家的语录装订成册,然后每逢早起晨会,午夜总结的时候翻出来阅之一二,生怕在这个需要鸡血才能生存的时代,被互联网的大潮所落下,哪怕不能在帽子上顶个闪耀的“互联网菁英”勋章,至少也在大腿上盖个戳,证明自己“合格”互联网人的身份。
自1994年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开始,作为数字信息的载体,Internet与数字专网无疑为信息内容的消费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与方式,宛如传统店主需要准确定位服务与用户关系,在闹市区寻找一个符合门店需求的人流量一般,互联网也随着用户的日渐成长,如法炮制般的进入了流量经济的时代,舍去了地理环境的限制,用户通过IP和域名就能够轻松地找到信息消费的“店家”,互联网环境下“店长”之间的竞争就由复杂走向单纯,在这样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如何炮制出一盘让“信息消费者”愿意驻留的好菜,一度成为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其中,深谙其道的传奇“互联网人”,或许,当属如今已被小米黄袍加身的运营副总裁——陈彤。
一、迅速成长为新浪核心支柱,开创互联网“门户时代”商业模型
“内容”似乎与陈彤一直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陈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网络、新浪、新闻和管理是他实现人生价值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四个组成部分,网络是基础、新浪是平台、新闻是必要条件、管理是保障。或许在20世纪初就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从业者脑海中还能依稀记起腾讯、网易、搜狐、新浪的四大门户时代。基于在四通利方版主的基础,1998年9月,陈彤以新浪网新闻中心主编的身份,同时也兼着新浪网第一个编辑的身份加入新浪,历时3个月,在同年的12月,新浪网中文门户以及其新闻特色的基础框架在陈彤的推动下正式成立,直到1999年6月,陈彤升职新浪网内容总监,指掌新浪内容管理,并在2000年12月,新浪网Nasdaq上市后不久,作为支撑新浪网的最坚强后盾,力推新浪成为国内最早拥有刊登新闻资质的商业网站。自此之后新浪网逐渐巩固形成其网络新闻“四大门户”的定位,成为网络新闻流量模式中新闻内容最为严谨快捷,网页UI最为规整、人性化的“无冕之王”。
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2年中共十六大全会,2003年“非典”事件,2004年印度洋海啸、雅典奥运会,2005年神州六号成功发射,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新浪无疑在这些年里抢占了互联网板块中的全部头条。直至2007年,基于与国内外上千家国家级媒体的独家合作关系,新浪新闻中心俨然成为每日滚动上万条新闻,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平台,以“911”事件为例,午夜12点,20多个编辑,十几名翻译,30多名技术连夜加班,间隔一秒发送一篇短新闻,事发仅两小时,新浪的滚动新闻就达到2000多条,而其他媒体仅做到寥寥数个。在这样大信息量的覆盖下,新浪网2006年日均PV流量可达9000万,独立访问用户890万人,新浪体育、娱乐、财经、汽车、房产五个方向成为新浪网最吸睛同时也是最吸金的五个方向。在四大门户里,新浪几年的季度财报里都显示,其占有门户网站总收入的40%以上。2002年陈彤成功升任新浪副总裁兼总编辑,并在之后的2003年升任资深副总裁,短期时间内,2007年的陈彤再度跃升为新浪网执行副总裁,但新浪网内容总编辑的职务,从不离身。
“快速、全面、准确、客观”的新浪新闻“八字方针”是陈彤对整个新浪新闻的要求与准则,很难想象在1999年这样一个连宽带都尚未普及,互联网盈利模式完全不可期的时代,陈彤以什么样的动力和何种热情投入专注在内容的经营上。传闻陈彤对于页面,新闻,哪怕是错别字的要求都一丝不苟,中气十足的声线配合雷霆般的气势以及不顾颜面的直斥,总是让整个办公室都沉浸在极端紧张的氛围中,或许也正是这种紧张的氛围造就了效率极高的新浪工作团队,以至于“新浪干过”的这个标签,直到现在都还能让各个互联网公司的HR都驻留几分。在那个时代,网站经常被比喻成“站长”的孩子,而作为“父亲”的陈彤无疑将新浪网培育成了商业网站中最杰出的“典型”,并在宽带日益普及,互联网用户日渐攀升的当下,逐渐形成“门户类”的商业模型,并获得了IBM、Canon、BMW、Nike、联想等诸多一线品牌的广告投入。如果我们常拿“时代造就人”来客观评价一个人的成功,那么,可以说互联网时代造就了陈彤,而陈彤同时也反过来,造就了“门户的时代”,记得那个还不习惯将百度设为IE浏览器主页的时代,10台计算机里有4台主页是门户,1台主页是杀软绑定,还有5台什么都没有,而那4台门户里,几乎就都是新浪的天下。
二、起起伏伏,时代出现拐点,社交互动需求冲击“门户”模型
据一个戏剧性的说法,陈彤曾因5000元的薪水选择离开王川投向新浪,如果王川当时知道1999年到2009年之间的互联网年表,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这个决定而后悔,因为这一次错过换来整整17年的辗转反侧?我想应该还是会的,不然就不会有之后的故事。2008年是新浪营收与利润都创新高的一年,也是新浪在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净营收1.015亿美元,同比增长44%,广告营收6950万美元,占总体收入的近70%,2008年中国的网民超过2.53亿,而其中经常访问新浪的比例达到77.7%,远远超过其他同类的门户网站,而带来这一切的无疑是新浪新闻与其垂直细分的频道栏目。
但紧随其后的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新浪的增长趋势出现了明显的下滑,2010年在业绩并未呈现明显回暖的情况下,新浪将重点的投资方向放在了“微博”这下一个核心产品,原先围绕内容为核心的广告产品面对更多同质化互联网新媒体产品的冲击,同时也必须面对搜索引擎的分流,在信息垂直化、社交化的当口,陈彤为新浪带来的核心新闻产品,最终还是败给了时间,也败给了时代。尽管新浪的业绩依然下滑,但微博已经顶起了半壁江山,直到2013年,新浪调整管理架构,微博板块上却不见陈彤的名字,或许,该换个地方了。
三、从图文到视频,“平台内容”和“终端内容”的思考转变
或许是小米王川的原因,一顿饭之间,陈彤“回来了”。17年了,王川终于还是能睡下个安稳觉,陈彤的归来或许不简单只为了完成当时未能圆的梦,更深入的或许也是陈彤内心中还存留着作为互联网人变革的渴望,不可置疑的,小米在国内的颠覆精神与陈彤作为互联网门户第一人,骨子里都有同一种对“革命”的饥渴,这种尝过一遍就生怕自己年华易老,求着也想要再来一次的心情,让1967年出生的陈彤,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做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年纪的决定。尽管内容本身从图文变成了视频,内容的生态发生了改变,内容的渠道发生了不同,甚至在终端上,小米本身就已经完全展现出了“无不可”的态度,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陈彤又将如何把“内容为王”的道理再复述一遍呢?
雷军以内容投资和运营副总裁的Title邀请了陈彤的加盟,在一个如此充满着技术力量的企业,雷军拿出如此的职位,无疑看中陈彤的两点,一,信任其在内容端的整合能力,二,信任其在团队上的管理运营能力。陈彤加入小米之后几乎很少公开露面,唯一一次是在加盟小米半年后的《一财》专访,在那次鲜有的专访中,陈彤表示,小米已经初步完成用10亿美金创建“百川视频网站大联盟”的方案,目前联盟成员100家以上,所拥有的市场份额超过85%。而陈彤作为“体育”起家的职业人,也坦言小米目前的体育内容还有所欠缺,但整个雷军赋予的10亿美金的投资额,只花了一半,2016年将着重在体育节目内容的投资与引入。
尽管陈彤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内容侧,但显然新浪和小米不同,倡导“新国货”的小米是一家围绕科技型终端的科技型企业,与传统新浪以信息聚合为主的线上平台不同,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单向接受信息,而是需要与终端产品之间形成更具有互动性、社交性、趣味性的双向互动。而这对于陈彤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一个具有近20年资深信息聚合经验的老将,如何将其内容运营上的优势嫁接到科技终端产品之上,将UI与用户体验的每个细节进行不断地打磨思考,或许亲自面对陈彤,我们能获得更多有趣的答案。
离陈彤上次面对媒体公开露面已有整整一年,直到如今,似乎仍有很多疑团没有解开,雷总赋予的另外一半投资如今在哪儿?小米OTT内容运营的出路将转向何处?陈彤将如何分析传统互联网浏览页面的用户习惯和新媒体运营之间的思路转换?小米的内容生态圈还缺少什么?有幸的是,2016年5月26日上午,“互联网门户教父”陈彤将首次于深圳出席“亚太OTT生态大会”,并在舞台上分享他作为国内最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从业近二十年来的传奇故事,寻找更多内容合作的契机。相信这将势必是一场“互联网人”不容错过的信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