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迎接无人机替记者抢新闻时代的到来
全球无人机网 | 2016-02-23 09:00
起码至今为止,新闻是靠记者跑出来的。在美国,不论何时何地出现重大新闻,总有记者迅速赶往现场。不过,记者再能跑,终只有两条腿。开着采访车,也只能多四个轮子。在黑压压的摄影与摄像机前,记者经常为抢一个好镜头而打得不可开交。这时,记者常感叹:要是有双天眼该多好啊,有了天眼,便什么也逃不过记者的眼睛了。

为记者装上天眼,或者干脆由无人机代替记者抢新闻的大门已经开启,最快在一二年内,美国将出现新一代的“无人机记者”,或者为记者装上天眼。

    
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无人机记者的登场作好了铺垫。美军在战场上使用无人机对付恐怖分子、展开“斩首行动”的成功,早就令以抢新闻为己任的新闻界对无人机“情有独钟”。从技术上讲,新闻媒体利用无人机抢新闻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现在的问题卡在法规上。
    
其实早于新闻媒体,美国网购大王亚马逊已经透露其雄心:亚马逊将使用无人机将网民网购的商品送到购物者住宅并空投到前、后院的草坪上。这样,即使住在深山老林的民众半夜想吃新出炉的比萨饼,亚马逊也能借助无人机立马送到。
    
不过,无人机如果不加约束,任其发展,天空中将出现成千上万架无人机嗡嗡乱飞,到时候人们外出,抬头一看,空中乌压压一片全是如蜜蜂般的无人机世界,随便掉下一架,便可砸伤人。到时候不仅空中再无安全之处,地下也处处是险情,走在路上,不知何时会掉下一架小型无人机而送命或受伤。
    
因此,至今为止,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上门计划仍是张空头支票。不过,今年1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已经授权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全国广播公司及CNN等10家主流媒体进行无人机参与新闻报道的可行性研究与试验。因此,无人机记者的出现及无人机新闻采访时代的来临,已经排上议事日程。
    
无人机参与新闻采访的最大特点是“站得高看得远”。试想在枪战现场,虽然记者到场,但现场被警方封锁。记者手持照相机与摄影机,只能拍到有限的画面。如果无人机记者进场,则可以飞到上空,拍到整个画面。再试想美国洛杉矶发生数十万人大游行,记者再能跑,也只能拍摄到部分场面。无人机出场,则可以从上空看到整个游行队伍,发现有精彩场面,还可以近距离低空观察。
    
其次是可以出现在危险场面代替记者,从而减少记者不必要的牺牲。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CNN记者手持卫星天线在开战现场发稿的画面深深感动着所有新闻人,更为记者的生命担忧。记者是个高风险职业,不论何时何地出了什么大事,都有勇敢的记者在场。枪战、水灾与火灾甚至核电站核泄漏现场,都有可能令记者送命。如果无人机记者出场,不仅能拍摄到媒体需要的画面,更能避免记者不必要的牺牲,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一些美国媒体已经悄悄起用无人机做新闻。去年秋天,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起用一架无人机到1986年发生爆炸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旧址拍摄附近一个村子的近况。
    
其次是低成本。洛杉矶经常发生警察在高速路上飞速追歹徒的突发事件。电视台闻讯都会出动直升机在空中拍摄追车实况,而这种实况转播收视率往往非常高。但出动直升机追击案发现场的成本不菲。直升机的租金平均每小时约1500美元。媒体自购直升机的代价更高,包括驾驶员在内的维护、保养费用相当昂贵。
    
相比之下,无人机成本低廉。在美国购买一架可以用以空中拍摄的无人机的价格在1000美元左右。地面操纵也不复杂。如果美国政府为无人机新闻采访开绿灯,一般的媒体都可以负担,甚至不少自媒体记者都买得起。

目前美国有44个州已经通过或者正在讨论是否同意无人机参与新闻采访。在联邦一级,今年2月中传出的消息也相当正面。据联邦航空管理局发出的一份有关无人机新闻采访的管理法规意见书,无人机用于新闻采访不仅可能,也合法。虽然这份意见书要成为法规还要走一些程序,但对新闻媒体来说,已经相当令人振奋了。
    
据意见书,可用于新闻采访的无人机必须在55磅以下。新闻界的技术人员认为,用于新闻采访的无人机用不着55磅以上的“大胖子”,10磅左右便可担当空中采访的重任。
    
另一好消息是,操纵无人机不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飞行驾照。操纵者只需经过培训,通过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考试,获得无人机驾驶证书便可。
    
当然,无人机记者还需通过有关安全检查。但如何通过安全检查,是否要由联邦调查局作背景调查,目前尚未有定论。
    
无人机记者必须向联邦航空管理局注册登记,由联邦航空管理局统一颁发编号。是否要在无人机上标注“媒体”字样,目前尚未决定。
    
无人机在新闻采访中另有一些限制,如只准在白天飞行,飞行范围必须在操作者的视线之内。无人机采访只能在低空进行,飞行高度不得超过500英尺。对记者来说,还有一些难以接受的条件,如无人机采访时不得在与事件无关人员头顶飞行或停留,意即游行示威过程中,无人机不得在人群上空飞行。这一规定主要出于安全考量。如果无人机在人群上空电池突然没电或因其他故障而摔下来,极有可能伤及下面的人群。解决的办法是在事件发生现场由警方划出一块地方,无人机采访只能在警方划定的区域上空进行。
    
无人机用于新闻采访,导致“无人机新闻学”或“无人机新闻”(dronejournalism)一词的诞生。美国的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抢先于2011年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并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DroneJournalismLab)。密苏里新闻学院随后跟进,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这两所大学的新闻学院不仅展开有关无人机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并理论联系实际,购置无人机让师生尝试如何将无人机用于实地新闻采访。但这两所大学的努力受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限制。密苏里新闻学院于2013年接到联邦航空管理局的信,要求该校在航空管理局公布有关法规之前,不要将无人机用于新闻采访。
    
对联邦航空管理局来说,对安全的考量是第一位的。无人机在民间的运用与普及如同历史的潮流,无人可以阻挡。但在这一潮流到来之前,航空管理局要定好规矩,以免发生无人机在空中横冲直撞,撞毁民航机或撞伤地面人群,搞得空中大乱局面的发生。
   
 近两年已经有无人机威胁到直升机或民用飞机的安全。有的无人机飞到直升机附近,险些造成事故。
    
政府方面考虑的则是无人机是否会被恐怖分子或其他坏人利用,成为无人驾驶的“飞行炸弹”。今年1月白宫上空曾发现无人机,令美国特勤局官员吓出一身冷汗。
    
民间所关心的,则是个人的隐私如何不被侵犯。无处不在的狗崽队,已经让一些明星及官员烦不胜烦,现在再来个“空中狗崽队”,还不要了人命?
    
去年6月22日上午7时45分,住在西雅图一间公寓26层的一名女子正对着窗子穿衣服。一些美国人在家里都有不穿衣服的习惯,都认为自己家中是安全而有隐私的,何况是在26层楼上。谁知这名女子一看窗外,见到一架小型无人机正对着她的窗口。这名女子立刻想到,这架无人机是否在偷拍她穿衣?该女子立即报警,结果发现楼下确实有两名男子在操纵无人机,手里并有照相接收装置。在加州的硅谷及纽约市也发现类似无人机飞近公寓或民宅偷拍的事件。
    
看来无人机如获批准参与新闻采访,同样有个新闻道德问题。在抢新闻与保护民众隐私之间,应当有个明确的界限,政府应当立法,新闻界也应当有所约束,这将是新闻学院及媒体都该研究并关注的问题。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