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摄/马也)
近年来,政府部门、从业机构和行业协会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推动网络视听文艺快速有序发展。政府主管部门积极引导支持优秀内容的创作生产,努力形成网络视听文艺创作生产的示范导向力量。各种社会资本、社会创作力量参与网络视听文艺创作和节目内容生产制作的热情持续高涨,形成数百家专门针对网络平台创作生产节目内容的新生专业制作机构。持证机构普遍建立内容把关机制、抵制低俗有害内容成为业界共识,网络视听节目整体品质不断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级广电机构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新媒体,利用自身专业节目内容制作优势,生产制作了大批网络视听文艺优秀作品。其中有专门针对网络传播生产制作的微电影和网络剧;有从创意策划就融入互联网思维,既适合银幕荧屏播映、也适合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二次传播的视听内容。这些探索有效整合电视与网络资源、线上与线下资源,成功打通观众与用户,增强了广电新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网络文艺必须更好地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牢牢把握网络文艺的文化产品属性和创作传播规律,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牢把握中国精神这个灵魂,牢牢把握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牢牢把握中华优秀文化这一根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着力推动网络视听文艺实现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繁荣发展。
田进表示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正确导向。网络视听文艺是精神产品,影响的是人的思想灵魂,确保导向正确是根本要求,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把握正确导向要体现在“两个坚持”上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网络视听文艺要以网络视听用户为服务对象,把满足用户不断增长和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网络点播量高、好评量多、生命力持久的作品都是那些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动真实、触达内心的好作品。网络视听文艺以泛在、便捷的传播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发挥着引领社会价值追求的重要作用。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善于讲好老百姓身边的日常故事,善于借助网络让用户参与节目内容创作,善于结合大数据获得用户群像。要知人民所想、供人民所需,虚心向人民学习、聆听人民心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准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让网络视听文艺作品以深厚的生活积累、崇高的信仰之美、精湛的艺术表现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引发用户共鸣和社会共振。
2、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位。网络视听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做到不随波逐流、不趋时媚俗,传递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古人云“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价值观原本就蕴含在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日常行为中。网络视听文艺创作要充分发挥网络视听节目轻快、轻松、接地气的叙事风格和题材特点,见人、见事、见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起来、形象起来、鲜活起来、具体起来,便于人们感知它、领悟它、内化它、践行它。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让正能量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让主旋律在网络上高扬。
第二,着力提升品质。当前网络视听文艺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但总体看来,能称得上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远不够多,仍然处于有“高原”缺“高峰”的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网络文艺的建设者、贡献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实施网络视听文艺精品战略,要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优秀原创网络视听作品持续涌现,实现网络视听文艺的精品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够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经久不息、赓续传承,关键就在于中华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居于首位。本届大会主题“大视频时代的创新与变革”,也凸显了“创新”二字。网络视听文艺要想持久葆有魅力、实现繁荣发展,也唯有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于创作生产全方位、全过程,用创新应对挑战,用创新推动发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和加强适合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作品的创作生产。从当前我国网民年龄构成来看,10岁至29岁的青少年群体为主流人群,占比超过55%,大约有3.69亿,他们是网络文艺消费的主流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强,网络视听文艺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把握他们的审美情趣、语言习惯,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深层次融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黏度,充满艺术魅力的网络视听文艺作品中,以引导而非迎合的方式,伴随网络视听用户青年群体共同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家国情怀。
第三,充分发挥特色。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网络视听文艺即是由这种变化催生而来,并仍在日新月异发生着新变化。当前,这一文化与技术融合交汇而来的文艺新形态表现出碎片化、移动化、社交化的传播特点。基于社交平台的各类网络社群,已经成为公共信息与意见的重要传播媒介,在这里,情感、关系与信息、意见的传播交融混合,带来基于社交网络的分布式、散发式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新模式。据最新统计数据,微信国内外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6.5亿,有57%的微信用户通过微信获取新闻资讯。另有微信公众账号接近200万个,公众号的日点击量接近10亿,如果算上公众分享的朋友圈点击,总点击量还应该成倍增加。这就要求网络视听文艺工作者要适应网络传播新特征,抓好内容创作生产和传播分发。要多生产精致短小、鲜活快捷、互动友好、适配多屏、适合社交分享的网络视听文艺作品。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把握传播规律,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要善于借助高清、3D、虚拟现实、360度摄影等高新技术拓展网络视听文艺的创新空间,赋予用户对网络视听内容消费的更大自由度、更多选择权。
第四,切实优化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艺的重要保障。要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进一步优化网络视听文艺发展环境。
1、进一步做好优秀网络视听节目内容的评选、展播和专项扶持工作。去年以来总局组织开展的“中国梦”主题网络视听原创作品评选和展播活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设立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建设专项资金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将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推优评优和奖优力度,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视听作品,推动形成鼓励原创、扶持精品的调控激励机制和鲜明的政策导向。
2、强化网络视听节目生产创作和传播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教自律的作用,把提升内容品质、弘扬主旋律的要求融入到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日常节目评议和研讨等各项工作,促进网络视听节目创作质量不断提升。在加大力度继续推进网络视听节目审核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把网络视听节目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也纳入培训计划,引导他们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网络视听文艺的生力军。
3、依法依规整治传播秩序,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离开了秩序,互联网就没有了信任,也难以可持续发展。网络视听文艺与广播影视等文艺形态一样,不是“法外之地”,也需要有严明的秩序,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总局对非法及违规互联网电视应用、网络盗版盗播侵权等现象进行了整顿清理,对网上境外影视剧引进的规范管理也初见成效。今后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发展到哪里,管理也就覆盖到哪里,努力为网络视听文艺创造良好环境。
第五,确保网络安全。互联网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视听节目空间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严峻的安全问题。要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这一点,必须把确保网络视听节目传播安全放在重中之重。
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自审自播”、“先审后播”、“不审不播”和节目备案制度,建立“主动发现、早期处置、事后复核”的内部工作机制。坚决遏制宣扬拜金、色情、暴力等负能量视听内容,让经得起检验的优秀作品贴近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要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相关技术和应用的安全管控,建立健全对上传内容的主体信息核实和可追溯机制,有效防范各种形式的攻击和破坏。总局将不断加强视听新媒体监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监管技术,提升发现能力,提高应对水平,全力确保安全。
最后,田进还对广大网络文艺工作者强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透彻理解和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意义。网络视听节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国外关注中国、观察中国的重要入口和平台。因此,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用正能量的作品正本清源,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为国际社会增进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提供最佳途径,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发展的中国、稳定的中国,为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