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GFIC 2015家庭互联网大会盛大开幕,在主题报告会上,全志科技运营商市场总监麦振宇做了精彩的报告,主要聚焦于全志在家庭互联网,特别是运营商IPTV/OTT市场的产品布局和近两年全志的努力方向。
图为:全志科技市场总监麦振宇
图为:全志科技市场总监麦振宇
麦总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志科技入选了全球50大芯片厂商之一,一同入围的大陆芯片厂商总共有9家,主要分布在通讯、电力领域,聚焦在运营商OTT/IPTV市场的,这里面只有两家芯片厂家,全志是其中之一。到目前为止,全志在中国移动的OTT市场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有不少的比例是今年出货的基于H3的4K盒子。麦总还说到,对于芯片厂家而言,OTT和IPTV是一样的,不同只是上层框架层和应用接口规范的不同。这里很高兴告诉大家的是,全志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了IPTV中间件的技术积累和接口规范,在北方的某些省份也实现了4K的IPTV盒子量产出货。
在安卓平板处理器方面,全志科技累积的销售量全球第一。在智能电源管理器(PMU)方面,全志科技是国内第一,同时是唯一一家芯片套片包含PMU的芯片厂家。
回到今天大会的主题家庭互联网的发展,麦总说道。互联网的第一阶段是PC互联网。纽约客的那句名言“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广为人知,这句话也很大程度反映了PC互联网阶段的特点,也就是PC互联网是把接入的主体的相关属性剥离掉,只剩下一个ID。这样极大的加快了信息效率,把信息的传递从现实的小范围一下子扩大全球的互联网络,引来了互联网资讯的大爆炸。在那个年代,各个门户网站纷纷建立起来,这是从点对面发散的沟通方式。
接下来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阶段。“我们能看到的,这时候接入互联网的主体由PC变成了可携带的移动设备,譬如手机和平板等。这些设备很自然的就具备了持有人的基本社区信息,实时位置,甚至是体温、心跳等个性化的数据。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互联网把接入的ID还原成了“人”。加上适时兴起的移动支付,一下子让各行各业都和互联网“+”起来,引发了APP应用的大爆炸。社交网络空前繁荣,这是点与点交互的沟通方式。
那么现在大家谈及的家庭互联网时代,其实首先要说明的,这三者不是依次取代关系,而是家庭互联网和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起,构成了整个互联网的大生态。 “家庭互联网我认为接入的主体由单个设备变成了设备群,是以家为单位的小的生态系统。既然是设备群或者说是生态系统,那么它必须有一个中心,而在当下阶段,我认为这个中心最有可能的就是OTT(IPTV)设备,因为首先网络机顶盒把电视大屏变得智能起来,其次,这个设备本身具备自己的智能管理能力,再加上不断升级的强大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成为当前整个家庭小生态系统的中心是可预期的。”
麦总接着说,如果是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态,那么每个电器或者工具之间可以彼此“交流”,共享整个家庭的传感器数据,完全不会浪费整个家庭物联网的安装成本。从这个层面来说,处于家庭互联网里的设备,不必要都具备面面俱到的能力,但是至少有两个是基本的,第一是让自己智能起来的处理能力;第二是具备联网能力以保证自己嵌入这个生态。那么这对于芯片公司而言,也就是CPU和Connectivity能力。
“这就很符合全志科技的三大方向,第一是多媒体(Multimedia)、第二是模拟设计(Analog),第三是互联网络(Network),包括Wifi、蓝牙和已经具备的通讯能力。合在一起统称为MAN。这是全志公司一直以来坚持,也将持续下去的公司战略方向。
“全志产品线横跨消费、专业、新兴等领域,我觉得都和现在家庭互联网息息相关,从现在已经在售的产品中,也是围绕整个家庭生态系统。这里展示的大图里,有全志科技跟高通战略性紧密合作的通讯平板方案,有使用全志4核方案的天猫盒子,有和京东合作的智能音响产品-叮咚,有家庭监控和行车记录仪方案,还有些厂家用全志的八核做智能机器人方案等等,这些都是已经在售的产品,可以看到,全志科技的大部分的产品线都可以嵌入到家庭生态系统里面。
“与家庭互联网概念一起伴生的是客厅经济,在这里面,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视频业务。这里要专门提及的是大屏的视频业务。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在PC互联网,视频业务一直是不赚钱的。不仅不赚钱,而且还会亏钱。一方面是商业模式的可接受度,另外一方面我认为,也是刚才华数的谢总所提及的,最重要的就是前向收费,也就是付费用户的规模不够大,以至于不能够覆盖内容成本的支出。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案例,Netflix,我这个数据比较旧,这是统计到2014年底的数据,有5000多万的付费用户,刚才谢总提及,Netflix已经到达了7千多万的用户了,这是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也是因为Netflix在这方面的成功,侧面印证了前向收费的模式的成功。如果视频网站的收费用户规模所产生的收益能够覆盖内容成本,那么我们期待一个没有广告的视频网站”
所以,一直烧钱的视频业务在家庭互联网阶段,是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甚至扭亏为盈。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从CNNIC的数据我们看到,网络机顶盒把消费者从手机和平板的屏幕拉回客厅的大屏,有70%的视频是通过网络机顶盒观看的。第二,在现阶段,我们看到整个付费点播的用户群体的增加趋势明显,付费点播越来越普及。第三,消费者愿意为极致的视频体验埋单,譬如现在一些受欢迎的演唱会,通过4K级别的影像进行直播,直接产生了十万级别以上的点播,再有就是4K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当前视频网站比较大的卖点。
消费者对极致视频的追求,也是我们产品努力的方向。我们不仅在4K的视频编解码上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最近也和杜比达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全志全系列的4K盒子上支持杜比音效,实际上也是吻合了这一点。”
“今天的我的演讲主题是融入运营生态。什么是可运营?其实作为芯片公司,我们经常在思考,什么样的芯片才是行业所需要的。芯片的设计不是军备竞赛,很显然不是所有的规格越高就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我们的合作伙伴需要合适的芯片,我们在规划的每一款芯片,都至少花上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的做市场调研,和产业链的上下游在做沟通。
因为,芯片设计算是一个高危产业,一款芯片设计失误,几百万美金的流片费用就要打水漂。在2014年初做H3芯片设计的时候,我们也在和运营商沟通,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到底是需要1080P还是4K,到底是4K 30P,还是4K 60P。运营商估算即使是4K 30P的在线视频,网络带宽就至少需要30M以上,所以初期有些视频网站甚至都采用3K视频来代替4K视频,原因都是考虑到带宽和可运营的条件。
另外,前期的销售出去的千万级别的存量4K电视,都是4K 30P的规格,这又是从终端方面提出的运营需求,以上的这些考虑,就是我主题所提及的,作为芯片公司,我们设计产品也要融入可运营的生态。
还有一个时间点的考虑,譬如我们说4K;4K作为一个趋势早在2013年就已经看到,当时我们都知道4K是一个趋势,但是具体哪一年到来,大家说不准。市场是讲究一个时机,产品出来早了,很可能会成为先烈。直到我们在2014年初CES展的时候,从产业链展示的各种4K设备,我们真切的看到4K的趋势就在眼前,是真的要来了。而且,4K不仅仅属于高端,4K将是一个普及型的规格。所以我们在2014年初规划新的一代主控IC H3的时候,就增加了4K H.265的支持。
当2014年底H3发布的时候,其实是占据了一个市场的空缺,就是普及型4K方案。等到四川电信在2014年宣起了运营商的4K盒子采购潮的时候,我们的普及型4K已经量产成熟了。现在运营商逐步的放4K的片源,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一下子上去了,通过内容拉动消费需求,再拉动宽带的升级,其实是双赢的结果。
其次,麦总重点提及了运营商市场方面的相关情况。“我们看到运营商的OTT盒子一般是标配1G内存的,实际上,我们作为芯片厂家,要尽量保证上层应用有更多的内容满足更复杂的运营需求,我们花了很大的技术力量攻坚,终于达成在即使512M内存的情况下,也能实现4K视频无损输出。也就是说,即使是512M的内存盒子,也能满足4K盒子的基本要求。对于明年的需求,最重要的就是64位。从芯片集成度和产品规格方面,我们最重要的是面向客户的需求,譬如采购成本的限制,还有就是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我们设计并推出了64位的4K方案H64,也就是上个星期,基于H64的Mini PC产品Remix Mini发布,在国外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这个项目创造了中国项目在此平台上的众筹金额记录。所以,H3和H64是符合当前运营商市场需求的两款4K解决方案,一个是普及型的32位IC,一个是普及型的64位IC。
融入运营生态的另外一方面,在CPU的处理性能上面,全志科技在考虑,CPU到底是多少核或者多少频率才是业界现有市场所需要的。作为家庭互联网的中心——OTT设备而言,是有更多的业务场景需求更为高强的处理能力。譬如多任务的处理,还有接下来会普及的视频通话,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很耗CPU资源,还有就是一些厂家基于视频做手势识别等等,同样也对CPU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全志首先发起“核战争”。
“全志在业界首先发布八核的OTT盒子方案,是在2014年底业界率先发布A80和H8的。从2014年10月到今年8月份,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们才看到有芯片同行推出八核的OTT芯片。而在此前一年多的时间,八核方案在公开市场已经全面开花,目前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八核盒子基本上都是基于H8的这款芯片。”
谈到合作模式方面,全志到底是处于行业在哪个环节,全志的交付到底有什么呢?“说到底,其实芯片设计还是属于一个传统的硬件行业,芯片厂家的利润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芯片的差价。但全志交付的不仅仅是芯片,也就是说,全志卖的不仅仅是芯片。举一个例子,我们从一个产品的创意推导到实现的过程来看,从创意到功能的支撑、再到系统的承载、再到硬件基础包括CPU,这些环节,我们交付的是芯片加所有的硬件参考设计,和整套的系统。那刚才我们提及的H64方案全球首发的Mini PC来举例,其实我们是深度参与到整个产品上层应用的研发环节,这是我们和客户合作的一个立体的交付。
全志的软件平台内部代号叫“秦平台”,我们提供一整套SDK,向下兼容我们全志所有的芯片方案,同时在框架层向上,也兼容各大运营商的业务系统,包括OTT的业态和IPTV的规范要求等,最终是加快了我们直接客户的研发效率和后续维护的成本”
最后,麦总指出,全志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实现良好的合作,最后在产业机会中实现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