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影业老总于东“将来所有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的言论余音未消,2015年,BAT对电影行业的勃勃野心逐渐变成现实。
截至9月17日,短短7天时间内,腾讯公司先后成立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两家公司。至此,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的电影业布局落下了最后一块版图。
BAT要做电影,和其他的电影公司有什么最大不同?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有钱。
从2014年开始,BAT频频有进军电影业的动向,并且迅速以资本进入的形式在电影产业链上成立多家公司。2014年3月,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币收购文化中国传媒近60%的股份,后成立阿里影业公司,并推出电影众筹产品“娱乐宝”,“阿里系”公司优酷土豆宣布成立电影公司“合一影业”;百度则以旗下爱奇艺的“爱奇艺影业公司”和在线购票渠道糯米网,同样在电影业上游和渠道部分布局;最后到来的腾讯,则早就以微信电影票打造了一站式在线电影票务平台,新成立的两家影业标志着腾讯入主电影行业上游的战争已经开始。
短短一年时间,BAT以资本迅速在电影行业布局,可是,他们所做的真的只是“买买买”吗?其实,BAT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从目前BAT电影公司发布的种种计划看来,“互联网+电影”要改变的是电影行业的规则。
首先要改变的是人才。
电影行业是高度人才密集型的行业,人才是电影行业最为珍贵的资源。而中国电影目前极度缺乏电影制作和电影制片人才,传统电影学院人才的培养供给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如今电影行业的发展速度。而互联网正是运用其开放性的特点,面向全网广泛的培养有志于电影业的优秀人才。
不论是合一影业的“1985”青年影人扶植计划,还是腾讯影业启动的“NextIdea原创电影剧本大赏”和“NextIdea青年导演选拔”两个项目,都在面向年轻有才华的电影人才,从源头培养更加职业化的、市场化的年轻电影人才,这无疑成为当下电影行业最重要也是最应该用较长时间沉淀的“潜规则”。
第二个要改变的是创作方式。
传统的电影行业是“大哥”说话的高度中心化的创作体制,一个名导占据中国电影几成票房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制度长期造成的弊端不言而喻。互联网正在用其另一大特点——去中心制,以用户为导向,改变这一规则。网络时代的创作者不是一个有着最高话语权的人,而是网友们用脚投票出来的网络口碑。
BAT的电影计划都提到了“IP孵化”。优酷土豆从视频网站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纯网生”热门IP,包括《万万没想到》等5部网剧成为其电影计划的首发阵容。这些热门IP都是与众多中小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在“互联网化”的娱乐方式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相比电影公司出品的大制作,它们更加具有观众缘,更加具有粉丝基础。腾讯影业也正在从游戏IP、动漫IP中挖掘电影改编资源,这是一种网友集体创作的方式,向传统电影创作方式发起了挑战。
对创作方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改变是数据。BAT各有数据的优势,阿里强于购物数据,百度强于搜索数据,腾讯则是全网络用户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能真正知道用户所思所想,并更好地针对不同人群,从创作、营销等领域对一部电影的上下游环节进行改造,赢得更好的商业效果。
第三个改变是电影票分发渠道。
这是最先被互联网改变的终端环节。中国大城市的电影院里,取票机前的火热景象与影院卖票的稀疏人群形成了鲜明对比。以在线选座为核心的在线票务平台,满足了用户一站式购票观影娱乐需求。在一个用户被互联网惯得越来越懒的今天,占领了渠道,万达影业这类以电影院为主要盈利方式的公司“为BAT打工”的传言实现的一天就越来越近。
“互联网化的电影公司”继承了互联网的开放、去中心化、用户导向的特质,当他们更接近用户,更从电影制作的底层环节改变重塑电影行业的时候,对电影行业是一个挑战,也是更大的机遇。积极地拥抱变化,理应是这个时代最不变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