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讯 曾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的建筑师的亚信集团,如今正致力于引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在近日举行的移动虚拟运营商峰会上,亚信集团副总裁李捷接受了DVBCN的专访。
明确定位,把握虚拟运营商发展机遇
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的定位与关系长久以来一直是业内争议的焦点。对此,李捷认为,虚拟运营商本质上就是运营商在产业互联网的一种形态,同时又增加了许多互联网的因素。特别是随着近两年OTT服务的迅速崛起,互联网思维为通信业务赋予了新的想象力。很多虚拟运营商推出的产品提供了互联网式的用户体验,这实际上就是虚拟运营商对通信能力的一种“互联网化”的演进,而不是所谓的“挑战”甚至“颠覆”。
“今年年初,亚信在完成几个相关项目后,总结了面向虚拟运营商业务的产品(特别是B/OSS产品)的形态。我们提出了一个名为Smart Operator(智慧运营商)的端到端全套解决方案,包括资讯、运营服务、平台、应用、实施、营销等服务。”李捷表示,“这个解决方案在国内是首创。”
“一般情况下,虚拟运营商只是将基础运营商的B/OSS进行迁移应用,但事实上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虚拟运营商在B/OSS上的需求与基础运营商是有一定差异的,”李捷提到,“在普通的通信方面只需要很少一部分的功能,而同时也需要基础运营商的B/OSS所不具备的功能。比方说渠道,基础运营商一般具备实体营业厅、呼叫中心和网上营业厅这三个渠道,而一些虚拟运营商暂时没有开设实体店,大部分业务都是通过网上营业厅完成,这就对B/OSS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虚拟运营商应当如何高效快速地部署业务呢?李捷认为,首先其B/OSS应具备很高的业务灵活度。因为虚拟运营商发布产品的周期相对较短,营销创新的力度大,这就对业务支撑平台的响应速度要求较高。其次,虚拟运营商对B/OSS业务功能的复杂度要求相对低一些。通常基础运营商的功能点都是上万个,而虚拟运营商的功能点在1000个以内就可能基本覆盖其业务了。但很多虚拟运营商需要定制化的特色功能,例如阿里、苏宁的B/OSS需要与其电商、物流、金融系统打通连接,因此亚信首次提出了“轻量级”B/OSS的概念。
他进一步表示,未来虚拟运营商的B/OSS非常适合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模式,主要是出于几个方面原因的考虑:第一,虚拟运营商的业务体量并不大;第二,业务部署要求速度快;第三,在成本上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未来基于云和SaaS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可能会成为中小型虚拟运营商的首选。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亚信Smart Operator支撑系统解决方案现已完全迁移至阿里云上,是全球第一个部署在公有云上的B/OSS。
中国将迎来产业互联网时代
亚信认为,未来的五到十年将会出现与消费互联网相区别的产业互联网。而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在李捷看来可以理解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的传统化”,也可以理解为是O2O。过去,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是由B2C模式的消费互联网所引领的,而未来的产业互联网更像是面向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李捷表示,实际上每个行业都在互联网化,比方说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就是租车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化,至于酒店、旅游市场的产业互联网化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当前的虚拟运营商就是非常典型的电信行业的产业互联网转型,未来在家电业、制造业、地产业都将出现许多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
中国的虚拟运营商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虚拟运营商,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有许多互联网公司在积极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实际上全球1000多家虚拟运营商中真正属于纯互联网企业背景的并不多,而中国在互联网与通信两个行业的跨界发展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此李捷表示,亚信对中国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未来有很多的产业会进行跨界互联。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本身产业的互联网化,比如说电信行业的互联网化,表现为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企业开展运营商业务;还有一种就是产业与产业间的融合,比如乐语推出的基于移动通信的健康服务等,即通过虚拟运营商牌照和通信能力将原本没有直接关联的行业融合起来。”他向DVBCN记者阐释道。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MVNE
尽管虚拟运营商在当下已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但实际上许多虚拟运营商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其原因就在于缺少MVNE的支持。面对这一现状,李捷认为,这是国内外行业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所产生的现象。在国外,很多虚拟运营商拥有很强的品牌销售能力,但本身不具备通信产品的运营能力,因此促成了可以提供网络、B/OSS、渠道等资源的MVNE这个细分行业的发展与成熟。他表示,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为了保证更高效的业务运营,许多企业不应该把很多精力放在网络、B/OSS、电子渠道甚至通信本身等事物上面,而是应该更关注营销和产品创新。在此情况下,亚信致力于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MVNE,为这些企业提供基于公有云的全能力的通信、业务支撑、计费、结算能力。
“我坚信,MVNE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虚拟运营商真正成为一个产业的标志,”李捷表示,“当MVNE出现的时候,那就说明虚拟运营产业已经不是一个试探性的、起促进作用的发展阶段,而是进入到专业分工的第二个阶段了。”
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的定位与关系长久以来一直是业内争议的焦点。对此,李捷认为,虚拟运营商本质上就是运营商在产业互联网的一种形态,同时又增加了许多互联网的因素。特别是随着近两年OTT服务的迅速崛起,互联网思维为通信业务赋予了新的想象力。很多虚拟运营商推出的产品提供了互联网式的用户体验,这实际上就是虚拟运营商对通信能力的一种“互联网化”的演进,而不是所谓的“挑战”甚至“颠覆”。
“今年年初,亚信在完成几个相关项目后,总结了面向虚拟运营商业务的产品(特别是B/OSS产品)的形态。我们提出了一个名为Smart Operator(智慧运营商)的端到端全套解决方案,包括资讯、运营服务、平台、应用、实施、营销等服务。”李捷表示,“这个解决方案在国内是首创。”
“一般情况下,虚拟运营商只是将基础运营商的B/OSS进行迁移应用,但事实上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虚拟运营商在B/OSS上的需求与基础运营商是有一定差异的,”李捷提到,“在普通的通信方面只需要很少一部分的功能,而同时也需要基础运营商的B/OSS所不具备的功能。比方说渠道,基础运营商一般具备实体营业厅、呼叫中心和网上营业厅这三个渠道,而一些虚拟运营商暂时没有开设实体店,大部分业务都是通过网上营业厅完成,这就对B/OSS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虚拟运营商应当如何高效快速地部署业务呢?李捷认为,首先其B/OSS应具备很高的业务灵活度。因为虚拟运营商发布产品的周期相对较短,营销创新的力度大,这就对业务支撑平台的响应速度要求较高。其次,虚拟运营商对B/OSS业务功能的复杂度要求相对低一些。通常基础运营商的功能点都是上万个,而虚拟运营商的功能点在1000个以内就可能基本覆盖其业务了。但很多虚拟运营商需要定制化的特色功能,例如阿里、苏宁的B/OSS需要与其电商、物流、金融系统打通连接,因此亚信首次提出了“轻量级”B/OSS的概念。
他进一步表示,未来虚拟运营商的B/OSS非常适合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模式,主要是出于几个方面原因的考虑:第一,虚拟运营商的业务体量并不大;第二,业务部署要求速度快;第三,在成本上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未来基于云和SaaS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可能会成为中小型虚拟运营商的首选。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亚信Smart Operator支撑系统解决方案现已完全迁移至阿里云上,是全球第一个部署在公有云上的B/OSS。
中国将迎来产业互联网时代
亚信认为,未来的五到十年将会出现与消费互联网相区别的产业互联网。而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在李捷看来可以理解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的传统化”,也可以理解为是O2O。过去,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是由B2C模式的消费互联网所引领的,而未来的产业互联网更像是面向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李捷表示,实际上每个行业都在互联网化,比方说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就是租车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化,至于酒店、旅游市场的产业互联网化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当前的虚拟运营商就是非常典型的电信行业的产业互联网转型,未来在家电业、制造业、地产业都将出现许多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
中国的虚拟运营商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虚拟运营商,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有许多互联网公司在积极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实际上全球1000多家虚拟运营商中真正属于纯互联网企业背景的并不多,而中国在互联网与通信两个行业的跨界发展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此李捷表示,亚信对中国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未来有很多的产业会进行跨界互联。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本身产业的互联网化,比如说电信行业的互联网化,表现为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企业开展运营商业务;还有一种就是产业与产业间的融合,比如乐语推出的基于移动通信的健康服务等,即通过虚拟运营商牌照和通信能力将原本没有直接关联的行业融合起来。”他向DVBCN记者阐释道。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MVNE
尽管虚拟运营商在当下已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但实际上许多虚拟运营商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其原因就在于缺少MVNE的支持。面对这一现状,李捷认为,这是国内外行业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所产生的现象。在国外,很多虚拟运营商拥有很强的品牌销售能力,但本身不具备通信产品的运营能力,因此促成了可以提供网络、B/OSS、渠道等资源的MVNE这个细分行业的发展与成熟。他表示,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为了保证更高效的业务运营,许多企业不应该把很多精力放在网络、B/OSS、电子渠道甚至通信本身等事物上面,而是应该更关注营销和产品创新。在此情况下,亚信致力于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MVNE,为这些企业提供基于公有云的全能力的通信、业务支撑、计费、结算能力。
“我坚信,MVNE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虚拟运营商真正成为一个产业的标志,”李捷表示,“当MVNE出现的时候,那就说明虚拟运营产业已经不是一个试探性的、起促进作用的发展阶段,而是进入到专业分工的第二个阶段了。”